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视野下生物学哲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15年12月5日至6日,第七次全国生物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50余名相关学者参加了会议。从科学哲学的脉络来看,生物学哲学缘起于逻辑经验主义范式的发展与衰落。从默顿•贝克纳在《生物学模式的思考》(1959)中提出囊括众多解释形式于统一意义结构下的生物学模式以来,有关生物学作为科学,其逻辑检验以及认识论的、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成为对生物学进行哲学讨论的焦点。这种另类且饱受争议的科学哲学门类由此逐渐成型。尽管内格尔、亨普尔等学者期望将生物学哲学纳入逻辑经验主义的框架之下,但依然无法掩盖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随着鲁斯、赫尔、索博等一批先行者的推动,以及类似迈尔、威尔逊、古尔德这样的重量级生物学家们的倡导,生物学哲学迸发出难以掩盖的活力。而在最近几十年,科学哲学成为一般哲学中越来越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与此同时表现出新的趋势,那就是科学哲学不仅关注科学性质及其有效性的一般问题,也越来越特别关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生物学哲学首当其冲。伴随着生物学在20世纪后半叶里取得的巨大跨越,生物学哲学也与此相伴,突飞猛进,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生物学取得的进展本身,更在于它在实现其跨越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许多影响巨大的公众议题之内,例如进化、进化的心理学、达尔文主义、克隆等话题,成为众多公众以及学术讨论的核心,也对哲学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像是什么类型的过程叫进化,是否道德和意义能够还原为生物学,生命分子基质的意义为何、人工生命的界定与定义等等此类问题,需要通过哲学视角的参与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回答。这些共同构成了生物学哲学研究者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使命。在这种良好局面之下,举办本次会议能够加深学术同行间交流,促进观点碰撞,开拓研究视野,提升国内生物学哲学研究的水平。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致词,并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之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刘孝廷教授和广东医学院生命文化研究院王小燕教授也分别致词。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赵斌副教授代表中心主任郭贵春教授、副主任殷杰教授致词,并预祝会议成功。本次会议选取了30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报告,共分为五个场次进行。第一场次主题为“国际生物学哲学研究前沿”;第二场次主题为“进化生物学的哲学问题”;第三场次主题为“生态学的哲学问题”;第四场次主题为“当代生物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生物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的几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报告;第五场次主题为“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的解释方式和生物学的理论结构”。
一、国际生物学哲学研究前沿
1.生态学实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肖显静教授做了题为“生态学实验的‘自然性’特征分析”的报告。他从生态学实验的原则及问题的提出,将生态学实验分为:野外实验,其特点是回归自然;操纵实验,其特点是处理自然;测量实验,其特点是观测自然;宇宙实验,其特点是模拟自然;自然实验,其特点是追寻自然。他认为生态学实验与传统科学实验的本质区别是将实验室搬到自然中,在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现象的还原,其目标是自然的发现,追求的是科学事实的实在性和自然性。然而自然的复杂性,使得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挑战,为此他提出改善生态学实验的人工建构方面来达到实验中自然性与建构性的平衡。
2.生物进化与人类认知进化。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梁前进教授做了题为“生物进化和人类认知进化的逻辑符合性分析”的报告,探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进化的缘由、过程和结果中蕴含的科学哲学问题,其中的重点在于探寻生物进化和人类认知发展的逻辑符合性。他引入人类的血型系统进行分析,认为血型系统是在进化过程中决定,而长期的演化形成了不同群体中的遗传平衡,群体的演变伴随着血型平衡的打破和新平衡建立。以人类性别进化为例,两性的起源必有先后,而自然的演化是突破原有格局,产生有罪与无罪之争、生错与纠错、美与和谐的对比过程。自然起源的时序性与人类起源认知的发展高度契合。
3.生物学理论变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黄翔教授做了题为“从自然选择单位和层次的研究史看生物学的理论变化”的报告,他指出对自然选择单位的讨论主要来自两方面:生物界利他主义行为的说明引起的对达尔文个体选择立场的质疑;对新达尔文主义生物学所采用的基因选择的质疑。并试图将该问题近50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互动子”“受益者”等新概念的引入将进入新的本体论领域,且新概念的介入难以用库恩的范式转变来理解,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变化是使用不同种类的科学实践资源导致的结果,而科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导致了实践行为的多样性。
4.进化理论的多元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赵斌副教授的报告“从LPST与SBT的理论争论看进化理论的多元论”着眼于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两种进化理论,费希尔的大规模群体理论(LPST)以及赖特的动态平衡理论(SBT)。对比SBT和LPST,前者理论中涉及了随机遗传漂变、迁徙、同类群间选择以及同类群实体等,而后者仅包括了突变过程与自然选择。他指出一元论的科学说明观至少在进化理论的范畴内是很难达成说明有效性的,而实用主义的传统在这个领域内似乎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力,在实际的理论以及经验研究中,应更关注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以及其他理论对于它们适用范围的补充。任何进化的机制说明都是基于各种(层次与结构)自然事件的表征,非本体论的一元论,而是本体论的多元论。
5.生物学成果思考。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曾建教授做了题为“真实来自我国当代生物学成果中的生物学哲学思想理论资源”的报告,以吴征镒先生的“三维节律演化与被子植物种类多系、多期、多域发生理论”为视角,从生物学证据中将地质与地史学等相结合,确认被子植物的起源,构建植物的地理分布图景,明确植物的演化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认识系统,形成“生命-生物-生物学-生物学哲学”的认识论链条,他认为生物学哲学的理论境界取决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眼界把握,当代生物学哲学的研究必须重视生物学家的理论成果,从中汲取宝贵的资源进行升华。
6.广义认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凯教授做了题为“自主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广义认知”的报告。当今人工智能系统的提高,认知主体的改变是传统哲学认识论需要面对的问题。自主式人工智能系统具备感知、认知、学习、思维、推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人工智能为广义认知、广义意识和广义物质的哲学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代的广义认知是传统认知与数字认知的总和,人工智能提高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广义认知改变了人们认知活动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广义认知是一种新的不能被代替的认知方式,因而有必要将人工智能、人工生命和哲学三个学科交叉融合,并且当今哲学研究的大趋势也需要引入跨学科的大数据研究。
7.Pando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孝廷教授做了题为“Pando的智慧”的报告,Pando是拉丁文,本意为我传播、我延伸、我扩散。在美国犹他州有一片寿命长达8万年的杨树林,叫Pando树。这片树林占地面积广阔,但整片树林只有一个根:PandoRoots。他提倡我们应该从潘多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生态学哲学,发展多元论的生态伦理,分析人在宇宙中的意义,以潘多树来作为模型,成为潘多展开博物人生,在生态学的交流中相互团结,形成紧密的整体,使生态学哲学的发展更为全面。
二、进化生物学的哲学问题
1.利他性行为的研究。
广东医学院生命文化研究院的贾栗副教授做了题为“‘达尔文难题’的解释方法及其博弈论模型研究”的报告。他指出自然界的利他行为,是进化论所提出的可检验假说个体都要最大化自身的利益的反例。从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理论、副产品理论等分析了解释达尔文难题的几种路径。他提出两种利他问题的研究路径:对动物的利他行为分类并提出分类标准;对人类特有的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关于利他问题的研究若只是依靠自然主义的方法是不够的。他认为对于文化驱使的利他行为问题的讨论,除了采用自然主义的方法之外,还应该采用非自然主义的方法。
2.达尔文与法布尔。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乔文艳做了题为“达尔文与法布尔———因昆虫而生的思想碰撞”的报告。她指出法布尔对昆虫、花草有极佳的兴趣,极具人文精神与浪漫情怀,通过对昆虫的研究产生了对进化论的质疑。而达尔文则是植物学家理性的一派,认为自然界像一个经济体系一样井然有序,物种各负其责,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自然冷酷的一面。达尔文与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都非常痴迷,从而发展出了不同的观点。报告分别从二人的生活背景入手,分析了他们的著作与通信,阐述了二人观点差异背后的原因。
3.创造进化论和突现进化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建鑫做了题为“创造进化论与突现进化论中的过程哲学思想”的报告。创造进化论与突现进化论拥有与现在进化自然观不同的内涵,他认为两种观点在体现了发展进化自然观的同时,前者无法避免生命有机体与物质的对立,而后者忽视了生命有机体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缺乏过程性与有机性的结合,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断裂。而过程哲学的综合是对两种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试图克服逻辑断裂,构建内在一致的、统一的本体论-认识论哲学体系。
4.生命科学哲学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思政部的任滢副教授做了题为“生命科学的哲学性思考”的报告。科技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生产、思维的变革,把科学融入生活,是当代生命哲学研究的现实性课题。她指出当代生命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生命尊严、基因工程、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进行哲学性的探讨,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入人类社会中,提高生命的价值意义,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三、生态学的哲学问题
1.生态伦理。
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郭菁副教授做了题为“列维纳斯与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及启示”的报告。在生态伦理中,自然的价值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而列维纳斯与布伯二人对伦理的分歧体现在对“回应”的体悟上。她认为布伯和维纳斯区分了“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生态伦理发生在人由意识主体改变为责任主体的过程中,以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对称的平等共在关系为前提,以责任回应的方式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因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存在冲突。在生态伦理中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升华,可以实现二者的统一。
2.群落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丞讲师做了题为“‘群落实在论’研究述评”的报告。群落这个概念不能用精确仪器直接观察测量出,使群落的实在性问题遭到质疑。群落个体论与机体论之间的分歧引发了群落是否存在的争论。他认为在对群落的构建、演替和重建的过程与现象研究方面,未来群落实在论的研究方向应将关系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过程实在论等科学实在理论作为未来分析的工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雯的报告题目为“群落机体论与个体力争论研究”。至今对群落本质的争论仍然存在,而对群落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整体论为代表形式的群落机体伦思想,与以还原论为代表的群落个体论学派之间的对立,她指出群落机体论思想是整体论的典型代表形式,强调整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群落是一个有机体,个体论则是翻版的还原论形式,强调将群落层次分解为组成部分,忽视了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两派之争成为群落实在性问题的起源。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两种形式的争论来梳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原假设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李际讲师做了题为“生态学假说的实验检验的原假设困境与解决”的报告。对于生态学假说的三种检验方法分别为实验方法、建模方法和文献方法,以奎因和邓纳姆为代表,二人通过普莱特的科学说明模型指出一般不存在原假设。因而将原假设困境分为统计学范畴和生态学范畴,在统计学范畴上以费希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和N-P的非判决性使原假设理论上不能被严格检验;在生态学范畴上因为生态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演化以及非原假设,使实验也无法严格检验原假设。对于以上几种困境他指出可以通过降低p值、谨慎选择原假设、对非原假设采取非中心化和双侧检验来解决。
4.合成生物学。
山西财经大学王绍源讲师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探讨”的报告。他以卡布尼克与穆雷主编的《合成生物学和道德:人工生命和自然的界限》为视角,围绕“扮演上帝”“本质、内在价值、道德价值”“多元化的道德问题”“公共政策”四个主题为重点对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合成生物学符合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观念,但是也可能会造成无法预估的环境效应,他认为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义一些传统边界,参照当前环境政策对合成生物学进行反思,调整公共政策以及不断修正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范围。
5.整体论与还原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张江在其题为“整体论与生态系统思想的发展”的报告中指出,20世纪初,生态学表现出高度整体论的倾向,60年代系统生态学的出现,以奥德姆兄弟为代表的潜在的还原论的观点将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推向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对立,她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研究来说,在承认整体论的本体论地位基础上、方法论意义上应坚持整体论与还原论并重,这对未来生态系统研究中整体与个体的定义、稳定性与多样性、复杂性等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何进做了题为“内涵研究———基于对奥德姆生态系统整体论的批判及革新”的报告,奥德姆兄弟是“系统”生态学的倡导者,一些整体论者认为尤金•奥德姆的观点是一种“还原论者的整体论”,他们对于生态系统在本体论上是怎样的实体的问题没有描述清楚,本体论上的整体论与方法论上的还原论相互矛盾,他指出本体论上应对生态系统的本体论地位进行合理界定,在方法论层面要考虑其可预测性问题,协调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6.个体性概念。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杨仕健讲师做了题为“当代生物学哲学中的个体性概念”的报告。其中认为,个体的概念从达尔文时代开始被经常使用,关于个体的划界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依据,他指出生物的个体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首先经历了动物有机体的讨论,个体的整体性与特异性的问题使人们转向对生物学个体概念的研究,关于“物种是不是个体”的问题,将人们转向了对生物学个体性概念问题的新讨论,一方面对不同领域中的生物学个体性进行整理归纳,另一方面更深入地探讨个体性概念的本体论问题。个体性概念的研究在历史中是变动的,在思想上是多元的。
7.生态学说明。
郑州大学王翠平讲师的报告题目为“生态学说明基本问题分析”。生态学说明的几个基本问题为研究的说明项与被说明项,生态学说明的基本形式以及其有效性问题。她指出生态学说明的基本过程通过统计学方法首先选择变量,之后为了研究要素之间是否相关提出假说,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解释,最后筛选模型进一步说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证明相关性可能是因果相关性,也可能是非因果相关性。而当前这种统计相关模型仅仅做到了对各要素间相关性描述,仍然无法真正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
四、当代生物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李建会教授做了题为“生物学哲学重要问题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总体框架”的报告,随着生物学哲学著作与论文的不断增多,国际上对生物学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全面深入。针对国内外生物学哲学研究现状及其重要问题提出了关于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的解释方式、理论结构和生物学的自主性;进化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生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分类的哲学;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哲学问题;合成生物学、数字生物学与人工生命的哲学问题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清华大学的王巍教授做了题为“生命的本质、解释方式、理论结构与生物学的自主性”的报告,提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为:生物学是否是自主学科还是物理科学的分支问题;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和目的论解释的合理性问题;生物学中是否存在规律以及生物学的理论结构与物理科学的差别;还原论、整体论和生物学的自主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的于小晶讲师做了题为“进化生物学的哲学问题”的报告,她指出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五个方面:科学的标准问题与对神创论的批判是生物进化科学性问题的重点研究内容;适应主义的内涵及其形式与反适应主义提出的所谓与选择无关的因素成为适应主义与反适应主义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进化是否是进步的观点来探讨进化与进步的关系问题;对索伯和威尔逊的多层次选择理论和探究人类利他行为与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成为选择的单位、层次和利他进化问题的研究重点;进化的统计特性根源问题侧重于研究非决定论与进化论的统计特性根源和决定论与进化论的统计特性根源。华南师范大学的董国安教授做了题为“分类学的哲学问题”的报告,他指出问该研究主要面向生物学个体性问题;有关自然类和物种的形而上学问题;类词项的语义学问题;系统树的推导以及系统发育的证据问题。他主张根据分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来考察上述的哲学问题,通过全面总结当代系统分类学以及有关自然类的哲学研究,在区分定义、鉴别和命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覆盖自然类的形而上学、类词项的语义学、构造系统树方法论等问题的分类学哲学,建立新的分类学研究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的山郁林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梁前进教授共同做了题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哲学问题”的报告。主要内容为智能设计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演化论的挑战及其批评;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证据和原因分析;人类的多地区起源假说和单一地区起源假说的合理性评价问题;劳动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语言演化问题;人类意识和人类心理进化的哲学问题;人类社会性行为的起源和文化进化的哲学问题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演化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该问题的研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范式。南开大学的任晓明教授做了题为“人工生命的哲学问题”的报告,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理念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合成生物学的伦理挑战及对策;数字生物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数字智能生命体与智能和心灵的本质;数字人工生命的伦理挑战及对策。他主张在充分把握当代合成生物学、数字生物学的研究思想方法与前沿的基础上,对人工创造新生命的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和伦理问题进行解释,全面系统地研究人工生命的哲学问题。
五、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的解释方式和生物学的理论结构
1.科学定律。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王巍教授在其报告“生物学中的科学定律”中,认为生物学概括难以满足科学定律的普遍性,真理性以及自然必然性。而生物学哲学界对于生物学定律问题有三种反应,生物学没有定律;生物学有定律;生物学有定律,主要如均同定律或抽象(数学)定律。在这里他比较赞同索伯的观点,即生物学中存在科学定律,对于传统“定律”的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修正,结合定律与历史,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进化以及科学的理解。
2.遗传密码的解读。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杨维恒讲师在其报告“遗传密码语境论基础上的意义分析”中指出,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语境下,对遗传密码的内涵理解有三种观点,反对者认为遗传密码的概念在运用上并不具备解释效力,有些人认为遗传密码具有有限的理论作用,而支持者则试图对基因信息的性质分析来解读遗传密码的概念,遗传密码在本质上与语境相关,对其语境的解读就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语境不仅成为遗传密码合理存在的前提,在不同语境下对它的解释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语境论的平台为遗传密码提供了更全面与准确的解释。
3.表观遗传与进化论基因。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陆俏颖做了题为“表观遗传与‘进化论基因’”的报告,基于进化论是否需要彻底的理论修改才能容纳表观遗传的问题,她认为对进化论意义上的三个概念,基因、环境和表型概念应予以澄清,进化论基因不需要局限于DNA分子的物理限制,可容纳其他可遗传的对表型有影响的分子或物质,即进化论意义上的基因概念可以容纳表观基因,因此现代进化论并不需要进行彻底的理论修正以容纳表观遗传。
4.容纳性证据。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翁永坤同学的报告题为“影响自然选择理论接受的主要证据类型———容纳性证据”。其中指出,预测性与解释性证据无法令生物学家接受自然选择理论的解释。解释和预测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提出理论的动机不同,而容纳性证据是先提出理论,然后发现证据,最后由理论推导出证据,是预测证据与解释性证据过程的新的排列。他认为容纳性证据填补了预测与解释二分引起的解释性证据的不足,充分填补以及修正了理论原有的不足与错误,成为自然选择理论被接受的重要证据。
六、结语
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结束后,肖显静教授、王巍教授、赵斌副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学术报告的研究路径、特点、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之后,本次会议的另一项议程是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常务理事、理事。本次会议共选举产生常务理事24人,理事18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当选本届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董国安教授、南开大学任晓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显静教授、云南大学曾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费多益教授、复旦大学黄翔教授、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山西大学赵斌副教授当选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郭菁副教授、广东医学院贾栗副教授当选副秘书长。宣布当选结果之后,新当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分别就未来工作计划与职责进行了发言。最后,会议在全体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报告内容广泛,研究进路多元,研究议题深刻,聚焦当下生物学哲学前沿与核心问题,是国内生物学哲学界近年来举办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会议,能够为国内生物学哲学的蓬勃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作者:赵斌 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