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哲学实践思想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本体论哲学实践思想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体论哲学实践思想探索

一、关于本体论

本体论追求具有最深刻的人类生存论和人性论基础:人们要生存就必然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而必然要追问世界是什么及怎么样,其极致追问即本体追问;人被界定为理性存在,理性超越感性与知性本能地追问世界存在的最高原因,哲学即表现为本体论。早期古希腊哲学以寻求世界本原为使命而采取了自然本体论形态,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提出“本原”概念,所谓本原(又称“基质”“始基”等)就是“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它”的东西,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或共同基础。将水、火、气、土、种子、无限者等归结为本原虽然包含了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但受时代思维水平限制存在解释上的诸多困难:其一,承认有多个本原,无法回答各本原之间的生成关系;其二,所设本原具有感性规定性及其感性外观,无法说明本原的合法性源泉;其三,借助“普纽玛”“逻各斯”“神”“隐德莱希”等推动本原陷入外因论和神秘主义。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或“是”“有”等)才是世界的真正本原,“存在”具有惟一、永恒、不动、完满等特征,在逻辑上拥有最高普遍性,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据。“存在”非感性对象而需要理智才能把握,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因此,通过巴门尼德,“追问宇宙自然之时间上在先的原始开端即‘本原’(arche)的宇宙论,便让位于追问宇宙自然之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即‘存在’的形而上学,并且蔚然大观,主宰西方哲学史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由此,“本原”概念演化为“本体”范畴:首先,“本体”理解源于“本原”规定,“本体”即“本原”,在笼统意义上“本原”与“本体”被混同使用;其次,在巴门尼德看来,“本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本体”则是一个逻辑性概念;再次,“本原”是单独性的,无对而绝对,“本体”被赋予更多更复杂的内容与“现象”相对称,本体论又演化为“存在论”。“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探索“存在”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根本旨趣,经院哲学时期托马斯•阿奎那就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萨特建构了“存在主义”。关键是,何谓存在?存在何以存在?巴门尼德提出“作为思想与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柏拉图认为理念作为存在是各个别事物的共相;亚里士多德说存在即实体;莱布尼茨指出存在就是单子;康德说“没有经过认识论反省的本体论是无效的”;黑格尔认定存在等于绝对精神;奎因以为存在实质就是一种约定;海德格尔把存在界定成意义的基础……本体论牵涉到超出本原解释的几乎所有哲学问题,在泛义上本体论被视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又被等义于哲学,在哲学史厮杀的战场中关于本体论的观点歧义丛生、内涵最烧脑的哲学难题,构成一个林林总总的问题域。可见,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是人们对它有大不相同的看法,然而本体论之为本体论有其一以贯之的方面:第一,本体论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柏拉图说哲学源于人们对于事物的惊诧,好奇是本体认识之根;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天性,喻示着一种纯粹的理论态度;康德说询问自在之物是理性的自然倾向,在实践领域彰显其伦理价值。人们离不开“本体论需要”和“本体论承诺”,“追根究底”是人的文化在世方式。第二,在哲学史的流变中,本体论追求已经演化为人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哲学精神,此过程绽放着无限可能性,丰富着人性维度,贡献着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表明对人的自我终极关怀,为人类提供本体性安全。第三,本体论演变意味着形而上学思想主题、思维方式、运思路向的转变,构成了西方哲学的逻辑进展主线,是哲学研究难以绕过的基础、前提,成为哲学的核心知识部门。不同哲学可以有不同的本体论,而哲学没有本体论则难以想像。海德格尔说拒绝本体论的人是“没有精神祖国、没有存在家园的卑鄙之徒”。

二、两种把握世界的本体论

纵观西方哲学史,有两种基本的本体论形态:实体本体论和过程本体论,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一)实体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把本体论定义为“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第一哲学”),确立了实体本体论解释范式。它以始者自居,拥本自重,目的是寻求存在何以存在之因,假定二元但采取了分裂二元的诠解方式,触涉一与多、本质与现象、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经验与超验、此岸与彼岸等关系,概言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者以思维覆盖存在,或者以存在屏蔽思维,造成了“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困局。实践本体论的缺陷具体而言有三点:第一,绝对化思维。笃定实体自在而在、不证自明陷入独断论,根本说明不了抽象一般的实体何以产生出特殊具象的个体,迷恋整体高于个体、本质决定现象、必然优于偶然、理性宰制非理性……从而陷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泥沼,造成“抽象统治”“存在奴役”“僵死思维”的严重后果。第二,超验化思维。执着于形而上学的对象为绝对超验之物,并切断经验与超验之间可能的交互通道,把超验实体变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妖域,实体作为超体,既无时间维度又无空间维度,既无开端又无终点,既无来路又无去处。如果说它普适一切,那么也就等于对于一切都不适合,最后落入以概念对抗概念、以词句反对词句、以原则歼灭原则的思辨窠臼之中。第三,还原论思维。将世界万物看成是实体的派生物,实体则为千差万别的实实在在事物的分析“原型”,将一切复杂系统、现象、过程化解为各部分,然后加以组合来理解和描述,其所描述的世界不过是一幅毫无生机和活力的僵化的机械图景,从而无情地杜绝了人文解释的开放之维,比如作为理想实体之总体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从自身到自身的圆圈,自我指称,陷入“唯有思想才能认识思想”的循环论证。如果明了本体论旨在对世界原因的追寻,那么本体论解释就不只一条思路。将本体归结为实体不过是实体本体论的教条和自以为是,实际上与实体本体论相颉颃的还有过程本体论。

(二)过程本体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过程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现代哲学家怀特海是三个过程思想的代表人物。

1.赫拉克利特的过程思想

古希腊爱非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没有再像泰利士那样把水认作世界绝对的本质,而“把火作为实在的过程;火自身就是实在的过程,它的实在性就是全过程,于是在这全过程中更进一步、更具体地规定了诸环节”。“万物皆流变,无物常驻”,“这个‘变’就是原则”,“真理是‘变’〔即生成〕”,差异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变就是一事物成为它事物,“它必须是它的对方,……每一个都是对方的对方,也就是它的对方的对方。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伟大原理”。赫拉克利特表达了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辩证法,有不比无多,无不比有少,有无相互转化就是二者同一的真理,整个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对此,黑格尔指出:“赫拉克利特就是第一次说出了无限的性质的人,亦即第一次把自然了解为自身无限的,即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的人。”如果说巴门尼德开创了“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的实体本体论,那么赫拉克利特则开创了“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的过程本体论。前者是一种知性思维,奠定了哲学分析的前提,后者是一种思辨思维,夯实了辩证哲学的基础。

2.黑格尔的过程观

黑格尔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过程世界观,通达了过程本体论意旨,他说:“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没有一条我不曾纳入我的逻辑中。”他批评了传统本体论知性思维的抽象性、僵死性、形式化缺陷,与此相对,认为世界处于并永远处于永恒的绝对的生成躁动状态,通过自我否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否定并不意味着事物的消灭,毋宁是指它的发展,世界是一个能动跳跃并且遵循着一定规律发展的世界,哲学以范畴思维自觉反映世界的辩证逻辑进程,使僵化的物质流动起来,使这些死物质中的生动概念重新燃烧起来。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将人及其精神视为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融合康德的“三一”式与费希特的“正反合”构造了庞杂的哲学体系,表现为绝对精神经由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返回自身的过程;提出了真理是过程的命题和世界历史思想等等。虽然黑格尔哲学充满了强烈的历史感,但并“没有解决向自己提出的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指透过一切迷乱的现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探索过程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性。———引者注),其过程思想充满着不彻底性,且未把过程思想自觉为过程哲学。

3.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怀特海继承了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念框架,受柏格森“绵延”说启发创立了过程哲学,第一个明确将过程视为本体。其一,怀特海批判了实体本体论思维方式。实体本体论认为有一个静态的可以任意切割的对象,把某物设定为独立自在,以静态取代动态,把抽象误认为具体,犯了“简单位置谬误”和“误置具体性谬误”,他强烈反对把自然分为可感的知现象和决定现象的原因的“两节法”和心物二元论,并认为执着于永恒确定性不过是一种虚妄。其二,以回答“世界上真正实在的东西是什么”为形而上学拱点,认为“‘活动性存在’———‘活动性发生’———是构成世界的最终实在”。“自然界是一个由众多演化过程组成的结构,过程就是实在,自然界中的事件就是自然界中的实在。”其三,世界是一个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过程总体。怀特海提出了“普遍相对性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实存本身是根据关系性质得以规定的,……一切事物都相对于一切其他事物,因而必须根据其相应的前后联系加以理解”。过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接续与统一。其四,每一实在都包含着点滴经验因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体现在“自我建构活动或效验之中”。“现实事态”内涵价值毋宁就是价值中心,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值得被尊重,怀特海反对将“天地万物看成是暴君和奴婢的关系”,主张一切事物间既离散又整合的和谐关系。实体本体论的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过程本体论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与实体本体论不同的思维样式,其实质是辩证法。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本体论

马克思曾致力于瓦解形而上学的“腐烂工程”,提出过“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消灭哲学”“哲学的终结”等口号,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哲学,更不能遑论其本体论了。马克思主义真的没有自己的本体论吗?

(一)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

马克思哲学是否有自己的本体论?否定论者认为:“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用逻辑方法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是纯思辨的、超验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正是通过对这种本体论尤其是黑格尔的概念本体论的批判而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否定的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并未终结整个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不能拦腰斩断作为哲学大厦根基的本体论,为此必须厘清“大写本体论”与“小写本体论”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势必有自我特色的本体论。然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观点见仁见智,存在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依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含义的界定:对思维与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将之等同于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分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认定马克思哲学是物质本体论,有观点认为物质本体论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张与人有关的存在都是为我存在,在人视野之外的本体论是敌视人的本体论,同马克思哲学无关,它没有溢出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水平。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本体论。学界围绕实践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生成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社会存在论等。何以造成“实践论”反对”实践论”?从外在性上看,第一,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出自己的哲学是何种本体论。甚至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为了避免自我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相混淆而抛弃了本体论概念,这给人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留下诸多悬解。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对实践作出清晰而严格的界定。实践、劳动、生产、活动、商业等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往往被混同使用,甚至恩格斯将实践等同于实验和工业。这同样给人们解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留下了广阔空间。从内涵性上看,人们对“实践”还缺乏形上阐释。高清海先生认为,将“物质”替换为“实践”并视其为本体不过是本体论的一种复辟,根本没有体现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马克思哲学的新质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马克思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而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表明,仅仅将实践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还不够,仅仅将实践界定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还不够,“实践”不只是一个实体范畴,必须超越对实践的静态诠释,在其深层意义上实践是一个过程,社会实践过程本体论才是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本体论。

(二)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本体论与传统过程本体论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肯定哲学史上的过程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极其认同哲学史中的过程哲思想并予以高度评价。恩格斯指认赫拉克利特的过程思想具有本体论地位和世界观意义:“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同时盛赞黑格尔的过程辩证法:“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研究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揭示了偶然性在原子运动过程中的本体性价值。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真正秘密:“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在黑格尔死后人们“把他当作一条‘死狗’”时,马克思说:“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资本论》成为马克思大写的过程哲学,“过程本体论”作为隐性原理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之中。

2.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本体论同传统过程本体论相契合

黑格尔深刻揭露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黑格尔认为,实体思维即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是有限的,它总是从既成的东西出发而不对它的前提加以否定,它老是活动于有限思维规定的某种界限之内,并把这种界限看作固定的东西而不对它再加以否定。过程本体论与实体本体论相抗衡,黑格尔曾说:“赫拉克利特把绝对本身了解为这种过程———了解为辩证法本身。”过程作为本体也就是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达成了统一。怀特海更是明确地批判传统实体本体论思维方式,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有机体表现为无止境的变化过程,过程是比实体更为重要的概念,不是通过实体来定义过程;相反,“基质”或“本质”是通过过程来定义的,“共相、抽象是实在的这条‘本体论原则’只能在某些具体情况中得到证实”。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具有相同的思想维度,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将其辩证法称之为“合理内核”即逻辑地表明了“过程”的本体地位),否定了旧哲学借以理论的实体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树了一种实践过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强调联系与发展,认为相互作用乃是事物的终极动因,基于本体论,在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过程思想同怀特海过程哲学具有相同旨趣并完全可以展开对话。

(三)确立一种实践过程本体论

历史上的过程思维包括黑格尔的过程理论并没有逃脱实体主义的魔咒,最后“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窒息了过程辩证法,这对于黑格尔过程哲学而言是一次巨大流产。怀特海试图消除实体论思维困境亦不成功,最终沦为柏拉图哲学的注脚。他们就像处在玻璃瓶中找不到过程哲学的现实出口。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为切入点突破了思辨过程哲学的樊篱,实现了从“天国”到“人间”的现代哲学转向,其本质是以实践过程为核心的本体论革命,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哲学释原则。

1.本体是实践过程中的本体

马克思哲学旨在对“人存在之谜”的解答,其出发点与核心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而人的实践是过程,实践过程是人之为人的本体源泉;也即是说,人为实践性存在,实践过程是人相与世界的方式,实践的程度决定了人性的丰度,你实践了多少就有多少本质,并且实践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绽放态,实践过程成就了人的本质,本质上人实践过程的停止也就是人现实存在的终止。马克思强调劳动创造人,抑或说劳动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人的存在只是实践过程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过程中的本体。

2.实践过程是价值确立的根基

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意义就在人生实践过程中,实践过程是人确立价值的根基,实现自我价值即展现为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必死与向往永生是人在世中最深刻的根本矛盾,人被抛入这一悖性境遇总面临着现实与理想、暂时与永恒、此岸与彼岸、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激烈冲突”。人总是基于实践过程确立目标、实现方案、体验人的存在感和现场感,实践过程体现着过去、现实、未来的三维统一。这正如黑格尔所言:“实现了的目的或具体存在着的现实就是运动,就是展开了的形成过程。”“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

3.形而上学在实践过程中实现

马克思颠倒了思辨哲学“理论优于实践”的命题,强化一切形而上学问题归根到底产生于人的实践过程,因而在终极意义上也必然消解于人的实践过程。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意指哲学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肯定自己,一个行动胜过一沓纲领,对于不可知论以及哲学上的一切奇谈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不仅如此,实践既为过程从而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亦是过程。

4.思维和存在统一于实践过程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求得思维与现实的和解,实质上是以思维统筹存在;费尔巴哈最终以“爱”作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也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海德格尔试图以此在之“思”回答存在仍然拖着一条唯心主义辫子。传统哲学给人以很强的二元分裂感。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本体论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回应现实的方式,超越了实体本体论的二元知性对立,强化思维与存在既对立又统一。旧唯物论不能从实践去理解对象结果失落了人的“主体方面”,唯心主义否认人的感性活动抽象地发挥了人的“能动的方面”,这种实体思维引发了主体与客体、全局与部分、核心与边缘、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等的背反和对峙。马克思认为,理论冲突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会失去它们的对立。他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

四、实践过程作为思维方式

关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思想包含着“理解实践”和“从实践理解”两个方面。在认识论上“理解实践”,实践之于理论是一个实体性概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具有直接性、现实性优点,因而能够充当理论的标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在本体论上“从实践理解”,实践则是一个思辨性范畴,实践过程籍蕴着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构成一种实践过程的思维方式。“所谓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就是现实、感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它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现实等等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

(一)生成思维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世界不是一个现成的给定的世界,而是一个“发生学”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动态结构。

1.自然过程

列宁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和消逝着。”逻辑上自在自然是人实践得以可能的前提,但人与自在自然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加以中介的:一方面,人是类的存在物,实践的社会性与社会性的实践本质同一,社会实践使人同自然发生生存联系;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被灌注了人的主体力量成为人本学自然,从而“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所以,对人来说真正的自然史是人本学的自然史,自然万物并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始终如一的存在,通过“工业的历史”自然成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2.历史过程

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有机体。”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人类历史过程服从自然史的过程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另一方面,人类历史过程有别于自然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即人类历史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通过设定理想而实现自我超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有一个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

3.精神过程

在宏观上,马克思哲学揭示了人类意识是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微观上,马克思分析了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同时,马克思强调精神的本质是社会的精神,意识是复数的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只有将哲学纳入社会意识交往过程才能破解认识论难题。

(二)关系思维

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实体,近代哲学的核心是属性,现代哲学的核心则是关系。怀特海认为:“主体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在与他者的联系性、相关性基础上把握主体。现实中的事物,从其自身的角度来考察时都是主体,而从他者的立场来看便是客体。从主体到客体、从客体到主体的能动地相互变换,是怀特海视其为‘过程’的真意所在。”过程哲学揭明世界是一个关系的总体,实践过程论揭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要求从关系思考事物,把事物当作一个复合体来对待,任何个体都被嵌入在关系中,个体因关系而存在。

1.现实关系是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认为:“任何存在物……必定具有对象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存在,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存在只是抽象的产物,我们不可能有对它真正的知识。马克思区分了三种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人与生活自身的对象性关系;人与他人的对象性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规定相互生成。

2.人是社会关系存在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因此,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联系怎样个人就怎样,社会联系决定着人的本质及其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质依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关系态。

3.社会关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

从纵向看,每个时代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既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每个人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社会历史,都承载了前人所提供的劳动成果;从横向看,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纽结,作为社会存在物既制约他人又为他人所制约。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伦理道德状况,道德即表现为调整人们行为与关系的规范的总和,伦理确保社会发展有序。因此,对于一个人天性力量的判断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三)开放思维

实体本体论将实体设定为自我封闭、圆融的存在,莱布尼茨就宣称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口,从实体推演的世界是一个分析的世界,像拉普拉斯妖那样,“只要给定了适当的初始条件,我们就能够用确定性来预言未来,或‘溯言’过去”。实体本体论描绘了一种恒定的循环模式。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熵化世界,自然不是预成的自然,社会不是给定的结构,人是未确定性存在。人的存在是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存在总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揭示,人生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展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类根据自己的语言系统建立现实世界。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只有在厉行选择中才能获得本质,在承担责任中拥有价值。马克思实践过程辩证法揭示人的存在是一个开放过程,“实践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观意义”。人并不满足于已有状态而不断指向未来,在此意义上可能高于现实性。人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存在,其理性设定超越目标,其激情力量推动创造,打造原本不存在的属人世界,一个理想实现了一个新的理想就建立起来,期间必然交织着痛苦与幸福、光荣与梦想、失望与希望……正如张贤亮所言,没有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最大的希望又隐蔽在没有其他的一切希望之中。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作者:闫顺利 赵雅薇 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