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化必要性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哲学教化必要性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哲学教化必要性初探

摘要:人之所以为人和人生意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精神(天理)的展开和对精神理念的把握和回归,由来已久便是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避无可避。冯友兰沿袭中国传统的致思倾向,把哲学界定为人生哲学。冯友兰通过新实在论的援解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借用,上接宋明理学,使得儒家思想在新时代延续“统一性”的同时,又找到了别具“个性”的言说方式,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的新理学,从而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如果说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是冯友兰人生的荣冠的话,以《新原人》为主而多方论证了的境界说,可谓其王冠上的明珠。哲学就是对人生作系统的反思,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境界说的最深意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思。

关键词:冯友兰;境界说;觉解;行动;理想人格;幸福

人生意义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生活意义和生存意义两个维度。这里,哲学教化就是关照人类生存、体悟生命意义的活动,进而指导我们的言行,使得我们关于生活意义的把握有所增益。当然我在此处言及人之教,之所以没有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这一概念,是因为我认为“教化”更能一目了然地体现我的意图。它并非单纯的正式的严格的有规模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关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教学活动;而是更广义地涵盖自由的个体性的哲学式的反思和觉解。所以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表达为“教化”,既包括外力之教,又包含自我内力之化。甚至相较而言,后者这种自觉地直达心灵意识的陶冶和涤荡对于人性之全面发展和心性修养有更为立竿见影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也许又是潜移默化的。

1冯友兰境界说

1.1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即行为者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没有清楚的了解,也无法体味到所做的事对其自身的意义。简言之,其生活,是自然的生物学层次的;其境界,是混沌的,一切生活方式出于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出于人的自然属性,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冯友兰明确将“不识不知”定义为自然境界的特征。所谓“不识不知”,他进一步表述为“不著不察”、“少知寡欲”,也就是说知(觉解)的程度很低,而且欲望很少。冯友兰认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这里的“才”是指人生物学意义的“性”,“顺才而行”即是“率性而行”,其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习惯性或者从众性地行惯例之事。

1.2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冯友兰所主张追求的理想人格,不能停留在混沌的自然状态,而是要继续上达。冯氏境界说的高于自然境界的第二精神境界是功利境界。因为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的了解,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会有为自己利益的行为,但该境界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楚的“觉解”。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并且冯友兰突出强调人对私利的自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天平,一边是对名利、金钱、欲望等的无尽的贪婪,另一边则是对德性、良知等美好事物的信念。功利境界的人摒弃后者,唯唯求图前者。功名利禄暂时满足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某种戏剧化的悲剧。

1.3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比功利境界更高的境界。功利境界的行为讲究“获取”,是“求一己之利”,而道德境界则是以“给予”为目的,通过“赠与”实现“社会大利”,是“义”。冯先生区别道:义与利相反亦相成。求自己一人之利是“为利”;求社会公利则是“行义”。此境界的人,对于人之“社会性”这一方面已有觉解。他认为,“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的尽伦尽职底行为,都必需是出于行为者的‘我’的高一部分的有觉解底选择。”可见要达到道德境界,冯友兰认为觉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冯友兰提出,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称之为人之“伦”或“职”,然后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的道德行为。“尽伦尽职”要求人们“行义”,“行义”即是“为公”。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但其目的也是在于“与”,此便谓之“贤人”。

1.4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天”是指哲学上的“宇宙”,即包容万事万物的“大全”。冯先生在书中写到:“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的价值”。因为,此境界的人“知天”,即拥有最彻底的觉解,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以宇宙为中心,彰显了人宇宙性的人格。在天地境界中,人不仅了解社会的存在,而且了解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的存在;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员;有了这种觉解,便可以与天地参。这种境界分为“知天”、“事天”、“乐天”和“同天”四个环节。所谓“事天”,指的是人践行自己在宇宙间的责任。“乐天”是在做人在事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愉悦感。而“同天”就是“自同于大全”,“与天地一”。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是至善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的人,便是圣人,是真正的理想人格。

2冯友兰境界说对于哲学教化的理论意义:“觉”

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遭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对人生的“觉解”程度肯定存在着差异,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必然有异。而人的觉解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境界。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的觉解。当然各级境界并不存在人格上的尊贵或者卑贱的分别。我们既要尊重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又要通过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磨练培养具有道德境界和宇宙境界的人。仅仅处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向更高的境界追求。冯友兰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冯友兰以他的新理学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提出了所谓“尽心知性”而“尽伦尽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尺度,希求国民对精神理念的把握和回归重视起来。所谓“尽心知性”,旨在阐述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之理”;而“尽伦尽职”,用以说明人所要做到的“应该之事”。这样,冯友兰便提出了一种由知“必然”而行“应该”的新理学的伦理道德准则。然而,在知“必然”而行“应该”的过程中,其关键是在于人能否“觉解”。基于人的主体性对“道”的把握,冯友兰把人生的意义划分为四个阶段、四种境界,并分析评价了四种境界中人生的不同价值和意义。冯友兰从普遍人生之现实欲望讲起,通过理性(觉解)的参与,进而入于抽象高明的精神之境。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人所共有,而要实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要付出努力和行动。这种努力和行动不仅是现实努力的表现,还需要一种观念的觉解,即冯先生主张通过哲学观念,由理性自觉其为宇宙的一员,由知天,事天,乐天,最后达到同天的境界。可见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觉解”和“行动”。可见他的学说在将“觉”这一理念极为鲜明清晰地放置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之行动亦可谓冯友兰境界学说落实与否的一大关键。冯友兰希望通过哲学的方式向人们告之,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人应该追求什么。他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然而对哲学的学习,就我们日常生活而言,恰恰又是最匮乏的。人是一棵思想的芦苇,而哲学给人的就是现代人早已遗失的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及哲学的慰藉。冯氏之境界哲学就是在喧嚣的时代中,时刻警醒我们不忘审视反思和追求崇高的心灵境界。人之理性的觉解和主动的行动是哲学教化的精要。

3冯友兰境界说对于哲学教化的时代意义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党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潮流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中国梦”也呈现出诸多时代的涵韵。首先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和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这一“中国梦”的基本图景自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促进人之个性人格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和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人格、个性之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人格”之塑造与人生“幸福”之获取,这两个问题殊途同归,理想人格的涵养就是以“幸福”人生的达成为终极至善的目标的。“幸福”是个古老的字眼。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里又有特定的内涵。距今遥远的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曾郑重地论及“幸福”:以幸福为目的,以德性为方法提出了他的“德性幸福论”。他提出,幸福与快乐、财富、名誉、等一些外在事物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有根本的区别。幸福是沉思(静观),在于符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永远快乐的生活;沉思是最高最完满的幸福生活的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既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又包括幸福与德性的统一,创造(智慧)与享受的统一。中国梦的实现,尤其人之全面发展和幸福,与哲学之教化,尤其人生境界的跨越是紧密相关的。然而,人生境界说作为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今天我们研究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具有多种维度的中国梦的指引和践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冯友兰的境界论虽然未给人们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没有进一步告诉人们在今生的生活里提升境界获得幸福的具体途径,但是他告诉我们境界是人人可习得的,只要付诸理性的觉解和行动;幸福是和我们每人休戚相关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总而言,冯友兰的境界之论,紧密结合近现代的思想特征和文化潮流,尽管不免有些美中不足的漏隙,我们今天正是站在这几道漏隙的另一端,窥望到了现代新儒家智慧的闪亮点,从而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带来了华彩,给我们今天的思想领域充填了内蕴。表述心性义理,发挥外王大义,疏导中国哲学,消纳西方哲学,汇通中西哲学,冯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是其所倡导的中国“致思”的哲学传统、哲学思维的理性主义方法,以及重觉解、重行动的态度余音绕梁,给予我们当代的哲学教化重塑理想人格以新的养分。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6

[2]安继民《冯友兰境界说的人生意义追思》,中州学刊,2008年02期

[3]武淑梅《从“觉解”的维度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期02期

[4]倪剑、侯彦明.《觉解:通达冯友兰新理学的认识论之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卷一

作者:张贺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