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补泻手法与古代哲学思维的关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毫针补泻手法与古代哲学思维的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毫针补泻手法与古代哲学思维的关系

摘要: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周易》为源头,是古人对天人关系、自然的本原以及演化的基本观点,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在天人关系上,崇尚以“天人合一”为主导,以一个整体看待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人即为自然,并且参与自然的演化。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基本理论是以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针灸学,其指导理论亦应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息息相关,在毫针补泄手法上亦可窥见一二。本文主要探讨了部分毫针补泻手法的形成、演化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以更好地使理论指导临床。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针刺疗法;毫针补泻手法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几千年来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古代的先哲们时时刻刻思考着这个世界,思考着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如何达到和谐统一?《周易·上经·乾》云[1]:“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强调了人与天要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2]。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古代哲学也慢慢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然、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独特观点。“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由此说明天、地、人具有相互交织的内在统一性[2]。中华医学的发展也深深打上了哲学的烙印,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紧密联系,以针刺疗法中部分补泻手法为例,通过分析探究,找出其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其内涵。

1单式补泻手法

1.1提插补泻法

在得气后,运针时重插轻提是谓补法,轻插重提是谓泻法[3]。《灵枢·官能》中提到:“泻必用圆,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中“伸”“推”即分别对应“提”“插”。《难经·七十八难》中更是阐述“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古人对自然界的事物往往以朴素而具象的方式思考,补法强调重插轻提,以“插”为主,以“提”为辅,将针下之气通过紧按慢提的方式导入体内;泻法强调轻插重提,以“提”为主,以“插”为辅,将针下之气通过紧提慢按的方式引出体外,古人具象思维的特点就显而易见了。

1.2捻转补泻法与疾徐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施以手法,捻转时角度小,频率小、力度小,时间短的为补;捻转时角度大,频率大,力度大,时间长的为泻。向左旋转为主者为补法,向右旋转为主者为泻法。当针尖慢慢刺入,少捻转,快速出针的,谓补;当针尖迅速刺入,多捻转,缓慢出针的,谓泻[3]。从其操作方法上我们可得出一般规律,即凡为补法,操作的大体趋势趋于缓和;而对于泻法,是对于体内实证的攻伐,操作的大体趋势则趋于急迫。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里,任何事物的壮大,任何事物的补充,都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发展的过程。用甘缓平和的药物缓慢调补,以促进正气逐渐恢复,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中应用也特别多,例如四物汤、四君子汤。而对一些事物的攻伐则恰恰相反,因此泻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向左为补向右为泻,也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左属阳而右属阴,同时对于左与右又存在尊左卑右,崇阳抑阴的思想。河图、洛书更是推导出阳数顺时针左旋,阴数逆时针右旋的规律。《道德经》云:“君子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君子的生活处世是以左为贵的,但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则是以右为贵的。在吉事礼仪上坐于左者为尊,而在凶丧礼仪上坐于右者为重[4]。总体来看,这种“左尊右卑”的思想观念促成了“左补右泻”的形成。

1.3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是指当针尖的方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一致,即为补;当针尖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即为泻[3]。在捻转补泻法中,向左为顺时针,向右为逆时针,是“以顺为补,以逆为泻”的原理,对于迎随补泻,循着经脉去的方向刺入为顺,为补;逆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逆,为泻,《灵枢·终始》中云“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在此处亦不难理解。

1.4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指的是针刺结束后,迅速揉按针孔,是为补;摇大针孔且不揉按,是为泻。所谓“泻实者,气实乃内针,针与气俱内,如利其护,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及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出针后揉按针孔,可让精气不泻于体外,为补;出针后将针孔摇大,以促使邪气或多余之气排出体外,为泻法。古人习惯以具象、朴素的思维思考问题,《素问·调经论》阐释道:“泻实者,气实乃内针,针与气俱内,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及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也体现了这种思维形式[5]。

2复式补泻手法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考

复试补泻手法包括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对于其在天部、人部、地部操作中包含的捻转、提插法在前面已经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复式补泻手法是这些手法的综合。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关于“九数”和“六数”,为什么烧山火法每部要操作九次,而透天凉法每部要操作六次?《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可谓极其深远,在《周易》中,偶数属于阴数,奇数属于阳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了“阳数用九,阴数用六,阴阳组合,九六对举”,于是,六数便用来泻热,九数便用来补阳,是“天人感应,相与为一”的表现[6]。此外,据孔颖达[7]所云,“六、七、八、九”分别对应“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六为老阴,九为老阳,可见六为阴之极致,九为阳之极致,故常以六九来泛指阴阳,故六数泻热,九数补阳。烧山火法在《医学入门》中有这样的描述:“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而二十七数”,对“补老阳数”进行了阐释,也就是“分三度,慢提紧按九次[8]。”《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这个数字为九个自然数的极数[9],从中国古代哲学来看,在数字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它是一个“模式数字”[10],即在特定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于特殊场合的数字,如“九五之尊”,还有“阳生于一成于九,阳数至九则极,极则复于一,此谓一九之数,终而复始”等等。“九”还代表着至尊至上,被认为是极限,完美,被认为是至阳,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宇宙观的一种表现,可谓“九数”为至补之法。

3关于对立统一的思考

中医的阴和阳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如太极八卦图,深刻表现了阴阳对立,阴阳结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从毫针补泄手法来看,捻转时既往左又往右,根据补泻的不同选择以左为主还是以右为主;提插时既有提又有插,根据补泻的不同分为紧提慢按和紧按慢提,都是这种阴阳对立统一思想体现,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哲学体现。

4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都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而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更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不仅是医学,更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法分开,是祖先在传统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对人这一个整体的全面把控,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于掌握好中医有着重要的意义。毫针补泻手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这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只是一个方面,在提倡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摒弃蕴含在中医药深处的传统哲学思维,因为它是中医从古到今发展而来的灵魂,只有不脱离中医基本理论,并且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将其灵活运用到临床当中,才能真正用好中医,才能使中医发挥其应有的魅力。

作者:胡明岸 刘迈兰 肖山峰 常小荣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