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对儿童理性发展的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童哲学对儿童理性发展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儿童哲学对儿童理性发展的价值

摘要:“儿童哲学”的议题已逐渐在近年受到肯定,本文欲从理论层面了解儿童哲学如何发展儿童的理性。除了从其定义、内涵与方法来理解,其背后理论更值得探究。过去研究多追溯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对话与批判思考,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与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笔者则试图加入近代的批判思考、实用主义与科学哲学的观点来寻找儿童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在科学哲学的理性追求基础下,尝试以詹志禹所提出:“理性=(多元/创造)X(批判/选择)”的公式来讨论儿童理性的发展。希冀能丰富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未来使儿童哲学在课程、教学及评量等实务层面有更进一步作为。

关键词:儿童哲学;理性;内涵

一、儿童与哲学发展史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教育家们愈益重视如何使儿童更为理性,其教育目的在于希望儿童的高层次思考预期与生俱有的能力、对宇宙、自然、人及价值的思考兴趣、上下思考的综合能力得到应有发展,而自主性、批判思考则是以理性为主导下的教育主张,亦即儿童的批判思考自然成为发展理性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强调儿童能与成人一样进行哲学思考,儿童更是天生的哲学家,然而儿童到底有没有能力与兴趣学习“思考人类思想”的活动?就能力而言,认知思考应基于某种先天基础,思考人类思想的哲学思考则是一种“元思考”(meta-thinking),在皮亚杰的传统,早期研究倾向于认为幼童没有形式运思的抽象推理能力,因而无法进行批判思考。然而数项实证研究却发现幼童就能进行批判思考,如3到4岁的儿童能分辨各种讯息的可信性,尤其4岁的孩子更乐于在成人话语中进行判断与纠正。SofoFrank曾提出不愿因一个先验的理由就建议儿童不能学哲学,儿童如何学哲学反而是一项值得探究的开放问题,如何激发儿童的兴趣来学哲学实值得重视。APA德尔福报告则建议“从幼童时期就应该被教导推理、寻求相关的事实,考虑各种选项,并理解他人的观点”。此处点出儿童哲学方法的重要,与成人不同,儿童探索问题总是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的特质,他们的思考就像玩游戏一样自然,是故,儿童哲学起源于儿童对世界的困惑、想求得答案,逐渐形成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在儿童思考的特质下,儿童哲学应有其独特的方法。

二、儿童哲学定义

儿童哲学依据不同层面而有不同含义。其一为“Philosophyforchildren”,始于美国李普曼教授为儿童设计的哲学教育计书,或可理解为儿童的哲学训练;其二为“Philosophybychildren”,意指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特质来看儿童的思考,如一些出版品以儿童的角度来分析儿童的哲学;其三为“Philosophywithchildren”,指的是成人与儿童一起做哲学(dophilosophy),强调大人与儿童的互动方式,从儿童的观点出发谈有意思的问题。此三层含义呈现不同的范畴,却相互重叠与包含,进行儿童哲学即可从此三层含义开始:首先以儿童创发的思维方式与思考特质出发,掌握整体、重视感觉与直观能力;进而设计适切的教材并灵活运用,包括具有选择性、哲学性伦理性的题目,与如何讨论对话等;最后则是再具体情境中与儿童一起做哲学、进行哲学训练。儿童哲学的目的在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包括能进行评估、理性选择,为自己而思考、寻找自己的意义,同时鼓励儿童验证自己的观点、发现和使用推理规则,成为富思考、反省、具判断力的个体。

三、儿童哲学的发展

儿童哲学如何发展理性?从科学哲学家波普的批判性理论,并以华科德的互动讨论对于理性的观点来讨论,理性与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而科学哲学所探讨的科学知识,其核心问题皆有关于科学理性,同时较宽广的科学理性模式能内化到一般的理性,笔者即基于此假设来探讨儿童的理性。波谱批判理论中,“大胆猜测,自由批判”的主张影响了知识演化论的发展,而“变异选择”是生物进化、个体与发展学习以及科学知识成长的基本历程,此与华科德的互动讨论理性的看法相呼应,互动论重视互动的性质与过程,包括互动,修改和调整,认为“变异选择”是理性发展的基本历程。詹志禹以下面的公式表达理性的意义:理性=(多元/创造)*(批判/选择)多元/创造(变异),分别属于社会/个人层面批判选择,同样属于社会/个人的两个面向,理性便在多元创造和批判选择中的思考与交互作用下开展,在此观点下,理性比逻辑更为基础,理性是核心潜能,逻辑则是理性的产物,随着开放性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发展了批判性原则的层级结构,而帮助个体排除外在选择压力,其中批判性原则指出了错误、负面知识,对于知识成长有重要的必要性,因此此模式强调历史与发展观点,理性的本质即是“变异-选择”的历程,理性也就不限于在科学领域发生。若以此观点理解儿童哲学的理性发展,儿童哲学尝试以探究团体的方式,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思考特质出发,设计适切的教材,并灵活运用,在具体情景中与儿童一起做哲学,进行哲学训练,以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对话是探究团体的要素,对话的逻辑则是能进行辩证思考的基础,因此理性发展的基本历程,便在对话与逻辑思考中呈现。教师与同伴形成多元观点,相互尊重的对话团体,是社会的多元,对话中鼓励形成创发的思维观点,是个人的创造,而对话中的批判辩证,则提供不同观点,让人思索、选择,甚至进一步整合得到共识。对话与哲学过程中形成的批判性原则,也帮助儿童排除选择压力,避免错误,儿童哲学形成的哲学教室是一思考的探索团体,在讨论中发展哲学知识,一个人的思考经过了互动、修改和调整历程,便在多元创造,批判选择的交互作用下,发展了儿童的理性。

四、儿童哲学的实践意义

儿童哲学因重视对话、批判思考,并强调在团体中合作思考,从觉察问题、假设验证进而解决问题,因而可追溯至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哲的主张,本文进一步尝试以近代的批判思考、实用主义与科学哲学的论述中寻找儿童哲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对话、辩证、游戏、教育与故事

儿童哲学采用对话的方式,可追溯至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受到儿童哲学推动者李普曼的推崇,如澄清、探究假设、探究理由和证据、探究个人观点、探究应用和结果、有关问题的问题等六大类方法。透过对话能启发儿童的思维,而优良的思维须合乎逻辑与经验并富于想象力,因此儿童哲学的问题探究与对话理论同时强调逻辑和创造性推理。儿童哲学在团体中进行得以透过对话发现想法的错误之处,进一步思考、改善,于此,柏拉图的思想给予了儿童哲学重要启示,他强调思考的批判方法,透过辩证的对话澄清、检视自己的看法,整合不同观点,形成一有意义的整体。柏拉图同时看重故事的教育功能,儿童哲学则使用故事性文本带领儿童进行思考,以故事中的认知冲突为讨论内容,经由思考程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以上可知,儿童哲学除了透过对话与辩证,更重视故事、游戏等方式,符合儿童理性与情感的发展需求。

(二)重视实用与心理倾向的批判思考

批判思考可说是发展儿童理性的目的之一,在批判思考的众多派别中,恩尼斯最初仅重视“正确评估各种陈述”,因而界定批判思考的向度与重点、强调逻辑技术能力的发展,然而若仅着重于逻辑技术的方法,则易脱离现实而为人所诟病,恩尼斯其后则修正批判思考的定义为“关注与选择相信何事、选择行动的合理的、反省的思考”。而另一派别的保罗则重视批判思考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同时更重视批判思考者的心理倾向、态度与习惯、乃至其世界观,反对零碎、技术性、自我中心的辩论陈述,因此批判思考的训练则以双方或多方宏观的世界观进行对话、论证交换、理性冲突,进而修正或整合,他的论述使批判思考有更完整的定义,除具独立思考、理性选择的技能外,强调个体如何公正的看待他人观点,甚至能批判与检视自己的思考。从上述批判思考的定义来看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的目的不仅是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透过团体中的对话、讨论,练去儿童的自我中心、同理他人观点,思考对话中的错误之处,进而对自己的思考产生理解、寻找意义,同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扩及价值观和生命方式的自我反省能力,对此,杨茂秀认为逻辑思维、创造性思考和伦理反省并重的内容是能帮助儿童的创造性与人格发展的,因此,儿童哲学的批判思考可以说呼应了较完整的批判思考定义,重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更重视儿童的心理倾向、态度和习惯而发展的。

(三)探究团体中的实验方法与鹰架理论

儿童哲学重视探究团体中师生的角色,在团体互动中产生探究过程,在彼此接纳开放的论据下进行讨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认为,探究是人类追求知性的满足,寻求信念的支持。而提出哲学探究可以在探究团体中,依照一定的程序,比团体讨论合作完成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强调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李普曼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是复杂的,而认为与解释问题的概念却是模糊的,儿童哲学的训练集由教材提供思维的原料,教师说明问题的复杂性与概念的模糊性,儿童须从中发展自己的哲学。儿童如何从复杂的问题和模糊的概念中发展自己的哲学,杜威的思考实验提供了很清楚的步骤,杜威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要觉察与确定实际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演假设的意义,验证有意义的假设,而达到重组经验,因此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教与学双方的相互配合与促进,就此而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指导思考发展过程的动力,其提出鹰架理论与最近发展区,也为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做了很好的说明:对话是儿童思考的鹰架,儿童与成人或同伴彼此在最近发展区来学习、探讨与澄清,透过合作思考解决问题,思考过程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哲学训练因而获得了发展。

(四)儿童哲学实用主义的“问题——索解”观点

从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的角度切入,儿童哲学重视引导儿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劳登在探究科学理性时曾主张,科学理论的进步性即为科学精神,而且进步性在于是否能“解决重要问题”,而科学活动是从特定的脉络与背景中界定问题,解决有关世界的第一阶“经验问题”,有关概念结构的高阶“概念问题”。劳登认为问题并非一次就能解决,相反的,所有的解都是近似解,合宜解,甚至评判的标准也会改变,再次一举特定脉络来定义问题,科学的进展中问题的重要性不同,必须根据领域知识才能加以判断。由于儿童哲学探究活动的实用性,一种是从生活脉络中发现问题,界定问题,面对经验中复杂的问题与模糊的概念,进一步思考,探究与解决,争议问题的复杂性与概念的模糊性。通常并非一次就永远解决,而是透过对话思辨,一步步重新界定问题,形成假设,推演与验证,最终发展属于儿童自己的哲学理论,形成一套看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儿童哲学的课堂侧重讨论,却非一定要达成特别的结论,重要的是儿童哲学思考,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儿童哲学的可能性开始探究了儿童哲学的定义,理论、方法,并尝试与近代批判思考理论,科学哲学观点进行对话、连结,呈现了儿童哲学,在对话思考,探究团体与实用主义更深一层的含义,而理解了儿童理性的发展历程,是在生活情景的解决问题中,与他者对话、互动,进行多元批判思考所逐步形成。若人生的哲学问题就发生在生活当中,而理性思维需从小培养,那么儿童哲学的教育就是国小阶段值得重视的一个议题,依笔者观察,目前教育现场在阅读教育、科学教育、社会领域教学中或有部分相近的对话思辨教学方式,同时连用了哲学思考技巧,包括寻找证据,进行推论评估等,然而其教材应用和教学目的仍然有区别,无法与儿童哲学等同视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多元/创造”与“批判/选择”的历程,发展儿童的理性。相信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儿童哲学的发展与实践实有待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蓉译.哲学与幼童[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加雷斯•皮•马修斯.童年哲学[M].生活三联书店,2015.

[4](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盛宝芳.哲学思想基础下的“恩物”和蒙氏教具比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2).

作者:李凯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