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童哲学中社会领域的自然表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探究儿童哲学中的生命自然表达,观察儿童语言与行为,感悟童心、童趣,从而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儿童,体谅儿童,尊重儿童。针对儿童社会领域的自然表达中的缺失问题,应对儿童情境和一些比较特殊的儿童行为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关怀,让“儿童”成为“儿童自我”,走入儿童童年深处,信任儿童,对话儿童。
【关键词】儿童哲学;社会领域;自然表达;缺失;重构
一、儿童哲学中的社会性表达
1、儿童哲学的概念
李普曼教授(M.Lipman)定义儿童哲学为“儿童哲学是以儿童视角重建和再现哲学,从而发展儿童自我矫正方式的良好推理能力(toreasonwellinaself-correctingmanner),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费鲁奇说:“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大不相同,他们有着随遇而安的天真,有着无法预测和推理的举动和想法,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着自由自在的灵魂和无所畏惧的勇敢,任何事情都是做到哪里算哪里,走到哪里算哪里”。相比成人没有那么多框架和束缚,脑袋里都是不寻常的逻辑和散点式的想法。我们总以为儿童是幼稚的,不会思考缺乏理性的,但其实,儿童会思考很多哲学问题,甚至有时还加之哲理性的评论,5-6岁的儿童逻辑思考比十三、四岁的儿童思考的还要多。
2、我们所了解的一切来自于儿童
瑞吉欧教育中认为儿童是有一百种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一串字符,更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表达,儿童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儿童简单的语言就是探索世界、创造世界,探索人际关系的方式,在日常情景中深究儿童语言,就会发现儿童的哲学深藏其中。案例1:儿童问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呢?”爸爸:“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你啊!”“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呢?”“因为爸爸妈妈要赚钱啊。”“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赚钱呢?”“赚了钱才能买吃的啊。”“那为什么要买吃的呢?”“因为有了吃的,人才能活啊。”“那人为什么要活呢?”案例2:秋天落叶满地,儿童捡起一片树叶说:“爸爸,树爸爸是不要小叶子了吗?”爸爸:“没有啊,是小树叶要去旅行了”“那他要到哪里去旅行啊?”“要去土地爷爷哪里去旅行。”“土地爷爷会收留小叶子吗?”“当然会了,有句话就叫做‘落叶归根’。”“爸爸那我们以后会去哪里呢?”“那我要在树下面挖一个洞,好让小叶子躺在里面,可舒服了!”大多数家长日常都会觉得孩子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以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但其是纠其本质都是哲学问题,孩子的言语表达恰恰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哲学三大根源问题之一。儿童的问题如同他们的答案一样珍贵,儿童的理论突出了儿童和人类最为强烈的特点:探究和研究的意义,分享和共同架构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事件,儿童可以给予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提出质疑的问题”和“犯错的勇气”,他们的语言传达了探索与研究中的喜悦,这些概念大都是关于教育,关于人生的持续性观点,构成了未来儿童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雏形。在儿童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儿童雏形的哲学世界,聆听儿童的语言,理解儿童的哲学,教育为生活做准备。儿童的语言就是其世界,我们会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发问,不断好奇的过程,这些过程逐渐形成了他认识的世界本身,儿童的眼神、肢体、语言、动作,哭泣等等都是儿童哲学世界的表征,观察儿童的表现可以更加了解儿童的所求和所需,从而给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
二、儿童的社会领域的自然表达中的缺失
1、认知缺失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彼此倾听与相互期望,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达着生活中所有的形状和颜色,儿童不仅会问“为什么”,他们还能为自己的“为什么”寻找答案,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儿童的表达通常被成人所忽视,认为儿童就是幼稚的天真的,没有理性思维,没有逻辑架构,对于儿童很多自然的发问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复和关注。一个儿童的诞生到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接触人际、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但家长和教师认为儿童没有哲学,儿童没有思维,这种认知的缺失使得儿童与成人的沟通造成断层,儿童的行为与语言被误解或是曲解,可能会造成儿童心理和成长方面的缺失。
2、行为缺失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有时也会通过行为来进行表达,如手势、肢体动作、橡皮泥形状、积木搭建方式等,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是儿童自然表达的展露,这些行为和媒体展示着儿童的表征,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信息表达,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表示着儿童的一百个内心世界,有时是语言无法表达到位的。儿童是需要被关注和尊重的,他们的行为是有表征意义的,然而家长和教师有时对儿童行为的忽视,没有读懂或者放弃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不会倾听和关注儿童,这对儿童自身也是一种缺失,对于其心灵的成长会遗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塑造。
3、发展缺失
瑞吉欧的儿童认识论中揭示出儿童的各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行为和语言是值得推敲和研究的,儿童在于人际与环境的互动中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哲学世界看似很多浅显简单的问题,其实深思都是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其中可以涉及到形而上学、逻辑学、道德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等众多哲学分支领域,因此关注儿童哲学世界就是关注儿童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儿童天生就有强大的好奇心,给予儿童的关注,给予儿童空间的自然表达,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与人格的塑造。
三、对话儿童:反思与重构
1、关注儿童世界中的哲学问题
我们需要花时间倾听儿童,用儿童的语言来理解儿童,洛克呼吁“用理性教育孩子”,这个原理其实就是让我们更多关注儿童世界中的思维问题,转言之,哲学层面的教育,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激励着他们去思考,不断主动的补充着自我的认知,世界的样子在他的思索中通过环境、通过教育被一点点填充起来,从而形成更大的世界,这个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儿童童年时期的身体的柔弱就断定儿童思想的柔弱,而恰恰相反,儿童的认知是综合的,儿童从人性本身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自然的个体,按照成人思考问题的水平同理追溯到儿童,儿童也有其独特的思维体系,有时这种体系甚至比成人的更加复杂和广阔。儿童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成人的关注,离不开环境的注入,因此需要摒弃传统的儿童观视角,关注儿童世界中的儿童哲学问题,贾德言之“小孩子很有肯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儿童会沉思,会计算,会思辨,关注儿童哲学,理解儿童的语言和行为,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儿童、感知儿童有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2、走入儿童世界的深处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幻,充满童真的世界,但又有其儿童本身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儿童没有儿童意识,但不代表儿童没有意识,儿童的思维也有其严密的逻辑与推理,因此走入儿童世界的深处需要关注两点,其一,鼓励成人应与儿童“对话”,走入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通过其行为和语言等识别其真实需要,给予儿童真正需要的比给儿童成人需要更有意义;其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需要尝试转换视角,从儿童的视角看待世界,对待问题,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沟通,用儿童的思维与儿童同思考,理解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信任和关注;其三,成人需要克服“纯真儿童”的认知模式,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特别的个体,观察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尝试沟通与交流,创设开放式的环境和氛围,让儿童可以自然的表达自我,平等沟通,让成人与儿童真实的相遇。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生机、神秘而深奥的。这种好奇心的自然表达,对于未来儿童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是一种良好的铺垫,如果成人能够放下身段,放下错误的认知,透过肤浅的表层走向儿童,会从儿童的世界看到一个更特别更美妙的世界。幼儿的世界是幸福的世界,幼儿有其生活得“幼儿生活的场”,我们期待成人能够走入儿童,关注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在其舒适的场域中自然表达,自由生长。
作者:高田幸子 焦晨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