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宽容精神,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青年以虚拟身份或网络社区的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发表政治言论、监督政府行为等。宽容精神是一种理解、尊重、包容、谅解的文化精神,宽容精神对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宽容精神有利于改善政治参与的秩序和质量,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所以,应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风气,以社会共识培育宽容精神,将宽容精神融入政治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推进青年政治参与。
【关键词】宽容精神;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公权力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如今,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传播政治理念、推进政治民主、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虚拟身份或网络社区的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发表政治言论、参与公共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等。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方式、行为等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参与效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许多青年思想狭隘、情绪偏激、言论极端、行为不理性,给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为此,可以从宽容精神出发,分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各种问题,以进一步提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建设的现状评估
网络政治是现实政治生活的新事物和新命题,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网络政治是“权力”和“信息”在虚拟空间的运作。学者马克•斯劳卡就指出,“虚拟现实的政治……将给政治带来影响”,“数字革命处于它(技术革命)的深层核心,与权力密切相关”。国内学者多认为,网络政治是互联网领域与社会政治生活相关的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权利等政治现象。[1]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公民通过特定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涉及“谁参与”、“参与什么”、“怎样参与”三方面内容。随着网络生活与现代政治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政治参与成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许多网民都通过网络论坛、政府网站、电子邮件、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监督行政行为。与现实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参与形式灵活多样,参与过程方便快捷,参与手段更加灵活,等等。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青年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他们常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对当代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青年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舍近求远的问题。青年的人生阅历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做事易冲动,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许多青年不喜欢身边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往往喜欢“舍近求远”、“舍低就高”的政治议题。比如,许多青年喜欢宏观政策失误,官员腐败渎职,重大外交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政治问题,反而对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社会治理等切实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二是政治参与无秩序化。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社会空间,充斥着许多虚假、夸张、扭曲、煽动性的不良信息。正如基恩所说,“网络并不总是带来更多的真理……偏见更少的观点”。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方针、经济政策等,散布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这些给青少年带来许多不良思想影响,使许多青年迷失了政治方向,丧失了价值信仰,常以盲从的、非理性的、极端化的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比如,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许多青年缺乏自律意识,常以谩骂诋毁、情绪化谴责等方式表达个人观点,甚至曲解和抨击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颠覆政权的言论。三是政治参与虚拟化。网络政治参与有着便利性、自由性、虚拟性等特征,但是“过分信赖网络信息,使人丧失了创新能力”,导致青年对现实政治参与不适应,甚至产生了现实政治冷漠。[2]
在现代政治文化中,宽容就是允许,体现了多数与权威对持不同见解者的关系,有着和谐共存、共荣共生的意味。在政治参与中,宽容多是在各方权力相当时,为了政治和平、社会和谐,而选择的妥协与和解;宽容是彼此容忍,是各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它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质量。宽容要求公民对自我或他人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行为进行思辨,探究言论和行为的合理性,作出包容性的行为选择。显然,宽容精神有助于青年提高自我思辨能力,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尺度,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表达。同时,宽容精神有利于青年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斯坎伦说过,“宽容值得珍视……是因为人们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生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更需要宽容精神,比如,公权力要宽容地对待反对意见和不同声音;公民要宽容地对待公权力的错误。此外,宽容精神有利于推动青年共同体的善治。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群体,每个人都生活于共同体之中,这种认同包括领土完整、政治文化、社会道德、价值信仰、法律制度等,但是这些未必符合公民的最大利益,这就需要青年以宽容精神对待这些社会文化,以宽容的态度进行网络政治参与。[3]
(二)有利于维护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秩序。秩序是指有组织、有条理地安排各部分,以实现正常运转的社会状态。在政治生活中,秩序占据重要位置,没有任何政治参与可以在无序条件下进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有着自律性的宽容精神能够弱化无政府状态的政治参与行为,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这种宽容不仅表现为对不同价值、行为的尊重,还表现为减少自己与他人的冲突,使政治参与变得更加有序。比如,当他人观点与自身行为不符时,参与者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负责任的批判。正如沃尔泽说过,“宽容的制度能求同存异……允许差异性享有社会空间”。显然,如果青年能够拥有宽容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他人的价值观点和行为方式,从而建构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三)有利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文化建设。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与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日渐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尊重差异、相互宽容的宽容精神显得弥足珍贵。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青年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如果青年拥有宽容的网络参与精神,就可以建构宽松、和谐的网络参政文化,重塑整个社会的公共伦理精神。
三、以宽容精神培育促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宽容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质量、维护青年政治参与秩序、建设青年政治参与文化,还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以,应通过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风气,以社会共识培育宽容精神,将宽容精神融入政治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推进青年政治参与。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风气。宽容精神离不开积极的培育和引导,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而,政府、学校、媒体等要共同参与到青年宽容精神培育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青年的宽容意识。就政府而言,应自觉用法律约束各种滥用公权力的行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私人领域,以善意、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批评和反对言论,积极与批评者交流对话,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学校而言,应转变应试教育理念下僵化的竞争意识,建立良性、互动、宽容的教育机制,通过心理辅导、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宽容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与宽容精神。就媒体而言,要大力弘扬宽容精神与宽容文化,并将宽容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宣传中,用典型塑造、案例分析、文明创建、道德评选等方式培养青年的宽容意识。
(二)以社会共识培育宽容精神。宽容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妥协、退让和包容,并非无原则的放纵。即便是争论,也是有边界的,有些问题是不能争辩的,如国家领土完整、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领导、共产主义信仰等。因而,宽容精神培育要以社会共识为前提,所谓共识就是民主社会中社会成员都认同的基本价值、共同准则、共同目标等。共识是现实社会中处理政治事务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也是网络政治参与不可逾越的红线。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面临着社会矛盾激化、价值体系紊乱、社会道德滑坡、政治信仰缺失等社会问题,导致改革共识弱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如果青年在没有社会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必然会扰乱政治参与秩序,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要大力宣传和谐社会理念,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公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还应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利益冲突与协调机制,将利益差别和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成员可承受的范围内,为社会共识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此外,应严厉打击制假贩假、逃税漏税、虚假宣传、坑蒙拐骗等不法经济行为,严惩官商勾结、暗箱操作、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鱼肉百姓等政治腐败行为,批判是非不辨、善恶不明、黑白颠倒的不良道德行为,为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将宽容精神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是国家或社会中享受特定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体现了公民对自身政治与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了公民对政治系统及政治问题的倾向、情感、态度等。显然,只有当青年拥有了良好的公民意识之后,才能准确把握哪些问题值得政治参与,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因而,应将宽容精神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之中,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扩大公民道德教育的覆盖面,探索提高广大青年的公民意识的新途径,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社会文化精神。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宽容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应将宽容精神融入参政文化建设之中,不断提高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剑.新时期青年政治激情的合理引导与有效控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2]茹克娅,曹李海.青年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4]陈赟.虚无主义“诸神之争与价值的僭政”———现代精神生活的困境[J].人文杂志,2007,1
[5]张庆.儒家思想中宽容精神的现实意义[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6]吴克明.论网络文化的价值合理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作者:董文可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