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摘要: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目的、价值、过程、结果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政治学理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研究与分析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对政治学理论加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公共政策。本文主要探讨公共政策分析中政治学理论模型的应用方法,具体包括制度主义理论模型、过程主义理论模型、理性主义理论模型、渐进主义理论模型、团体主义理论模型、精英主义理论模型等。

关键词:政治学理论模型;公共政策;理性主义模型

一、公共政策与政治学理论模型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通过政治过程而选择并制定的,用于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并满足公共利益的政策方法,具体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命令与规定与政府规划等。政治学理论模型,作为政治分析的一种理论工具,是一种能够为政策制定与决策者提供集政策假设、定义、描述、解释和对策于一体的概念模型。政治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政治过程,具体包括制度主义分析模型、精英主义分析模型、过程主义分析模型与理性主义分析模型等。

二、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一)制度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政治学理论中的制度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制度的学问,政治活动是以制度为主要杠杆发挥政府的经济、政治与法律职能。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制度,政策得以实施的途径在于政策落实与执行,即只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以制度加以明确切实执行的才能被称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应具有合法性、普遍性与强制性,其特性均是由政府赋予的。这里,以我国台湾省《性别工作平等法》的制定过程为例,对制度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进行分析。台湾省的政治生态较为特殊,决定了该地区具有特殊的政治制度环境。随着台湾省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性别议题方面也有了巨大变化,妇女权益团体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同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扩大了立法运动的空间,部分妇女团体逐渐参与到立法与政策游说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斗争,台湾省在2007年通过了《性别工作平等法》,并在2009年颁布了《就业保险法》,通过立法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立法与反对立法的双方,分别在固有的制度环境下,对对方将要展开的行动进行预测,并评估双方的政治活动可能带来的结果,双方的行动格局与互动模式都基于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最终推动性别平等的立法。但是,法律的制定也营造了一个新的制度空间,这个制度空间会引发不同政治团体新的政策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主义理论模型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并非具备普遍性。

(二)过程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过程主义理论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对政策工具加以研究的四种基本途径之一。二战之后,过程主义的研究范围已经逐渐涵盖选举、立法、执法、行政、司法等多个部分。过程主义认为,政策作为一种政治措施,具有系列性与规模性,一项政策的制定、颁布与执行必然需要经过提案、议案、构建、颁布、执行与评估等环节,政策产生的过程比政策本身更重要。过程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政策的制定同时会受到政策制定过程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认定政策制定过程对政策本身并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政策制定过程发生变化也并不一定会影响政策的内容。例如,我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共政策,就是基于群众路线并利用过程主义模型进行分析的,其基本架构包括政策制定、执行与校验阶段,其中的政策制定阶段,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政策执行阶段,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政策校验阶段,也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受群众意见与心声的影响,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针,通过政策执行回报于群众,并注意发动与组织群众,以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同时,需要仔细倾听群众对公共政策的反馈,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三)理性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理性主义理论模型认为,政策应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应选择能够使效益最大程度程度上超过社会成本的政策。在制定政策并选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对社会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明确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偏好,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预案,合理预估应对预案会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同时,合理计算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以确保政策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在二战以后,公共政策质量不佳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频发,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的逐渐研发与应用,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理性主义方法解决具有多种变化因素的问题,基于理性主义的政策分析方法一度成为主要的政策分析模型。但理性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政策分析方法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导致政策制定与实践陷入误区与困境,因而催生了两种现象:一方面在专业领域中,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分析理论与分析方法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社会实践中,施政者往往更倾向于依靠以往的行政经验,而非理性分析来开展政策实践。有学者指出,二战之后的美国,运用理性主义理论模型开展的政策分析仅仅影响了大约20%左右的公共政策,其余的公共政策均是利用其他方法分析并制定的。

(四)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在渐进主义者看来,公共政策是对以往政策的补充与修正。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者无法全面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也不可能对政策制定与实践过程中的全部影响因素进行考量,也就无法准确预估政策实施会产生的影响,这在实际上与理性主义分析理论相互背离。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稳秩序,是一种柔和而缓慢地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坚持的就是渐进主义,拒绝盲目冒进,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直到确定正确的政策方向。例如,1982年确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提出的建立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都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现状而展开的,也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密不可分。而对于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摒弃盲目的激进主义,应至少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确立社会正义制度,推进社会正义发展,具备平缓而稳定发展的条件;其二,建立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构建民主社会的坚实基础,实现我国社会平稳转型;其三,建立有限型的中央政府,通过不断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的经济活力与政治热情,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确保公共政策实践与推行的有效性。

(五)团体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团体主义理论模型认为,公共政策的推行与实践,实际上是主要利益集团在博弈过程中所达成的利益平衡与政治共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相互联结,以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形式表达集体利益,这就是个体与党派乃至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各党派、团体等都是政治中共同组成的利益团体,党派所支持的政策通常都较一致。例如,美国共和党通常被认定为政治保守主义、经济古典自由主义、外交强硬主义的政党。团体通过政府来表达其利益诉求,而一旦其诉求被付诸实践,即可认定为政治活动。公共政策大都是政治团体之间用以确立新的规则体系、维持政治生态平衡、表达政治立场与态度的一种方式,因而政治团体之间的实力对比被打破,其影响力与效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政策会逐渐向在冲突与对比中占据优势的政治团体倾斜。由于团体主义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更注重团体与集体利益,因而更适用于看重集体性,对个人思想及行为上的自由并不过多强调的社会形态,例如,前苏联在推行计划经济时,国家的生产、资源配置与产品消费等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规划与制定,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其公共政策就会自然倾向于团体主义。

(六)精英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精英主义理论认为,政策的制定与方向导向并不受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民众影响,而是统治阶层精英的利益所在与价值偏好,决策者操纵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一理论模型认定民众对政策并不感兴趣,不懂、不会也不愿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在社会层级中,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影响着下层的绝大多数人,社会的发展就必然伴随着阶级分化,社会被分割成占据绝大多数资源与权利的少数精英阶层和占据少量社会资源与政治权利的多数被统治者,而被统治者要想实现上下层级的流动,必须要接受、认同并坚信上层精英的价值观,而且这种层级的流动通常是小范围的。此外,地处下层被统治者地位的民众,一旦在大的社会变动情况下(如革命等)翻身成为统治阶级,依旧会将这种阶级分化延续下去。例如,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拥有一定的地盘与政治话语权后,往往就脱离了原本的阶级队伍,站在原本阶级的对立面,拥有权力与资源的阶层依然是少数的精英阶层。精英主义理论模型认为,精英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持现有秩序的稳定,以保持政治生态的平衡性,因而大多保守而稳健,不喜欢激进的公共政策。

三、结语

公共政策的提出、颁布与实行通常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使每种政治学理论都无法放之四海皆准,基于这一现实因素,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制定者应更全面而充分地考量社会环境,全面了解与分析各种政治学理论模型,在保证政策合理性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同时保证政策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付飞翔.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评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8):9-11.

[2]龙海波.试论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15.

[3]赵朗.浅析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祖国,2017,(6):118-119.

作者:王美文 明同辉 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