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

摘要:

政治学原理》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公民意识。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编著中价值导向上“西主中附”现象、教材内容上缺乏完整性以及教学方式上过于追求形式创新等三大问题。为此,要改变《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维度

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政治学原理》无疑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特别是对政治学、行政学等专业学生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重在介绍政治学领域中“元理论”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形成独立的政治思考和分析能力,具有“终身受用,终身受益”的价值。在我国,政治学曾一度被视为伪科学遭取消。自20世纪80年代起,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在30多年的政治学学科发展和建设中,《政治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自身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认清《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作出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对加强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在教材的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西主中附”的倾向。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政治学原理》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程,担负着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意识形态性比较强。因此,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致力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对政治实践等认识和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又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掌握对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权力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导向。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政治学原理教材普遍存在明显的“西主中附”倾向。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选用同一本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学原理》教材,而且是作为高校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之一被推出的,即2004年出版的《政治学导论》(2004年6月第2版)。在该教材中,全部的引文大约310多条,但其中关于中国问题的引文不足30余条,如加上马列的引文在内也才70多条。也就是说,在该教材全部的引文中,80%都是西方学者的论著或西方政治实践。同样,在该教材所列的参看书目中,西方学者的论著同样占80%以上,甚至连一本马列的论著也没有,更不用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文献了,类似情况不只是这一本教材。可见,这类教材在价值导向上更多偏向于西方政治学说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政治发展只是零星论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拿西方国家政治发展规律和模式来对照我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无法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其次,在教材缺乏完整的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虽然政治学学科恢复至今已有30多年,学界和教育界对《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教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来说,政治学的学科特色仍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范畴体系及其逻辑关系研究不够深入,研究主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所编写的《政治学原理》诸多教材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体系上区别度不大。众所周知,范畴体系是一个学科区别另一个学科的主要特征,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范畴体系。然而,从目前来看,在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类似经济学那样,由“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等所构成的完整范畴体系,各范畴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清晰。这就必然影响到教材具体内容的设置。有的教材依然停留在对中学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理论体系性不强;有些教材虽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这种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政治学说的话语体系之上,严重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因此,没有一套完整的范畴体系,没有厘清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无法保证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这使得《政治学原理》教学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就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最后,在教学的方式、方法过于追求形式且缺乏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运用,人们在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中也取得较多成果,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一是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法得到不断运用,目前在《政治学原理》教学实践中,生态教学法、多远互动教学法、研究式教学、“读写议”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被普遍接受,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也确实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相对于过去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研究式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等中,就极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强调教学方法创新中的多学科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过去单一学科视野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提供理解和分析政治问题的跨学科视野。当然,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过于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甚至迷信新教法,反而忽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直接导致授课教师对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轻视;与此相关,传统的讲授教法也被逐渐边缘化。而对《政治学原理》来说,有些基本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还是离不开教师对其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过多追求方法上的创新,案例、互动等内容安排过多,虽然形式上好看,课堂氛围会很活跃,但会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出现碎片化。因此,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本身也都是一种手段和形式,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2《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的相应推进措施

针对目前《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推进《政治学原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应从教材的价值导向、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材的价值导向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创建并教授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原理。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中,必须摒除西方中心论。这里涉及一个怎样对待西方政治学说的问题。一方面,要肯定西方政治学说及其政治实践的价值,西方政治学说是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理论学说,也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成果,对于这些文明成果,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应该敢于吸收和借鉴。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照搬照抄,中国的政治实践有其自身的传统和规律,政治学研究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国现实,研究中国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这是根本。当然,西方政治学说的科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因此,在《政治学原理》教材编著的价值导向上,决不能将西方政治学说当成普遍原理来加以定位,而应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教材编著中的主导性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政治观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科学认识和总结其规律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政治学原理。因此,在《政治学原理》教材的编著上,既要将能反映和阐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系统化为教材主要内容,还必须科学地继承、变革和提升中华民族政治发展的丰富遗产,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政治文明成果。其次,在教材的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注重构建科学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理论体系。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厘清政治学原理的范畴体系及其逻辑关系。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任何一门学科和课程都应当有自己特有的范畴体系,拥有自己的范畴体系是一个学科和课程自立于学科之林的基本依据,课程成熟的标志之一。[2]从范畴的层次看,在政治学原理范畴体系内部,我们可以将之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三个层次。所谓核心范畴,在政治学原理中主要体现为那些能对政治现象内含的本质、规律的进行抽象概括的一些概念,它们构成《政治学原理》范畴体系中的“元知识”,也是政治学这个学科中所特有的范畴。具体来说,《政治学原理》的核心范畴包括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国家、政府与政党,政治参与政治民主化、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等。所谓基本范畴是指对《政治学原理》核心范畴的进一步阐释和延伸,如果说核心范畴反映的是政治现象的最本质属性,那么基本范畴则侧重于对政治现象的一般过程或初级本质的抽象概括。具体而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范畴应涵盖国家政权与国家形式、政府机构设置与基本职能、政党与政治社团、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等内容。所谓一般范畴则更多体现为对政治现象某个方面、某个具体过程的相对简单的抽象概括,包括国体政体、法治人治、政治权威与政治稳定、政治选举与政治表达等。这三者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核心范畴是处于基础性地位,规定着一般范畴和基本范畴的实质内涵和相互关系;核心范畴也离不开一般范畴和基本范畴,否则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理论框架。二是要合理选择政治学原理的研究主题,在弄清政治学范畴体系及逻辑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确定《政治学原理》教材必须要研究的具体内容,比如政治与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治的类型;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选举制;政党制;公民社会;政治全球化、政治发展,从而逐渐构建起一个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最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注重实效性。一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理论修养,重视对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的讲授。《政治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提高确实离不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但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革新,而忽视教师本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此外,从《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的特点来看,理论性和基础性都很强,而且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因此,教师本人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政治立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一味强调新教法而忽视传统的讲授教法。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而言,政治学原理中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比较深奥,必须得依赖于授课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得以消化。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指定一些相关的政治学名著进行阅读,并以读后感的形式进行考察。《政治学原理》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政治学的经典名著,对于这些名著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性的介绍,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深入阅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会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就不会让学生感觉很突兀,而且也会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政治学原著的读后感,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对拓展学生政治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具有良好的效果。问题是如何选择可以阅读的书籍?我们的看法是,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能看懂的经典著作,数量也不宜太多,三四本即可。结合笔者的教学感受,在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方面可以做如下安排,比如在讲授政治学的基本研究传统时,可以指导学生先期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这两本名著是政治学学科当中不能不读的经典,而且相对比较浅显易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这两大政治学研究的传统思路;而在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可以选择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博大精深。三是适时引入时政案例的教学。众所周知,《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内容也相对艰深且比较枯燥,如果只是就理论而理论,可能学生会比较厌烦。因而,在《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引入政治学原理的讲解中,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政治学原理与具体而鲜活的政治时事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现实的政治活动当中无不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政治时事的能力,进一步把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比如,在讲授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举2013年的美国政府关门事件,并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三权分立制度的优缺点。四是鼓励学生适度参与政治生活实践。《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学素养的合格的大国公民。这就离不开对他们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这种公民意识并不是通过单纯课堂教学就能获得的,还必须借助于日常的政治实践。在当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志愿团体,认真对待班级、学院、学校和社会的选举活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其公民意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为我国民主建设的推进培育社会支持力量[3]。

3结语

《政治学原理》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考虑其价值导向性,也就是说,必须始终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学原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且扎根于中国国情,既要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文明为根基,又要以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政治实践作为理论的关注点,突出中国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杜绝“西主中附”现象;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了依据和指引方向,这样,我们在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会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要围绕中国政治现实问题,善于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吸取养料,妥善处理好政治学的范畴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联性,而在主题的选择上尽可能要体现中国特色。最后,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当然作为《政治学原理》的授课老师来说,除了应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学理论水平和素养。因为,无论采用什么教法,教师自觉提高理论修养和加强备课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朱碧君.试论范畴体系及其认识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32-36.

2陈荷夫.试论政治及政治学范畴与体系[J].政治学研究,2001,(1):47-52.

3冉亚辉.公民道德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2-16.

作者:曹文宏 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