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高校政治学课教学的改进方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民族高校政治学课教学的改进方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民族高校政治学课教学的改进方案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治学课程是以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各个利益群体围绕着利益的实现而展开对国家政权的争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政治关系、实施各种政治行为、建立相应的政治体系、积淀出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于当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民众权利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政治学课程的原理和分析方法都是来源于西方,以西方的制度和政府活动模式来进行分析的,与我国的历史背景、人文习俗和政府活动规律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其中的分析方法、案例和内容往往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背景,对于没有出国考察过的师生来说,非常抽象和空洞。而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绝大部分都是文科生,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文化,对此的学习兴趣更低。鉴于这种情况,本文结合民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政治学课程的特征,全面分析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政治学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和空洞,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对政治专业术语的内涵、特征、分类和作用等方面的详细论述,不仅缺乏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缺少典型、时效性强的案例分析,导致教材充满了枯燥和抽象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即使著名高校或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作者也往往是由博士生或硕士生组成,查阅或翻译国外资料直接拼凑而成,内容很不系统,甚至前后矛盾、错误百出。而民族类院校的授课教师考虑到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政治环境和政府的治理模式,不可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几乎都是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没有真正体验过社会政治生活,也就没有政治的利益冲突,对政治学抽象的理论更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其结果就是知识和现实不能有机联系,对政治学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么讲授历史事件或故事,要么讲授我国的各种腐败现象、公共管理的缺陷等现实问题,甚至会讲出一些违反原则的内容,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严重的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考虑到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民族特征,教师也只好回避一些现实问题,重点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也是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敢有任何创新。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的局限,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有机会或者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价值。可是,由于我国曾经存在着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权利意识,而在当今保障民众的权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举步维艰,难以真正体现民众权利的保障,并且经常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使得教师无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师不得不坚持传统的授课模式,自始至终向学生灌输基本的理论知识,较少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的分析方法。学生也自始至终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几乎没有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动力,更别提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了。再加之当前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上课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尤其是政治话题、民族冲突、宗教信仰等问题在我国是非常敏感的,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教师和学生通常都不愿意轻易地谈论,甚至有意识地回避,结果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同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学生没有真正领会政治学的精髓,仅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落后

目前,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等方面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平时回答问题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往往由教师灵活掌握。期末考试一般采用传统的试卷和闭卷考试的方式,间或采用开卷考试、写作论文、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对政治学抽象的理论没有深刻的体验,也就没有积累相应的政治学知识。尤其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多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平时不上课或者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仅仅在考前努力复习,在考试中靠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以求得较高的卷面成绩。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只会简单的记忆一些零碎知识,没有任何自己独特的见解,难以掌握重要的政治学理论,更不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只为求得分数而学,并没有增加对公共管理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任何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

二、提升政治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思路

政治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基本的政治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就民族院校而言,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少数民族,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作出贡献。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学校和教师应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和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状况,积极改善政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其教学效果。具体来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学内容创新

经过千百年来国内外的哲学、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们的研究,政治学理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逻辑严密,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了相关的基础课程,而且文科生的人文知识相对比较丰富,还有大量图书馆资料和新闻媒体可以阅读。因此,本文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必过多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讲解,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很有限,内容过于抽象和深奥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反,重点在于加强历史事件和典型案例的讲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针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讲授现代西方的政治发展状况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精髓,否则政治学的讲授和学习将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空洞,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政治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尤其要详细阐述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发展特点。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地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象,使其明白理论知识离现实很近,不断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创新

出于落实国家政策和各种利益的考虑,全国高校普遍在扩招学生,其后果之一就是大班上课。由于民族类院校的学生民族成份比较复杂,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学生的利益诉求更是多元化。但是,受经济条件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实行通行的大班授课,教学质量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认为,民族类院校应当果断采取小班授课,每个班级的规模最多不能超过50个人,便于师生互动。由于政治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点点滴滴地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经常搜集典型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这种措施不在于要求学生分析得准确与否,而在于彻底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其动手能力,促使其主动阅读相关资料。比如,组织相同民族成份的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民族发展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案例、重大历史事实、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案例等等,并在课堂上讲解,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加强相互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甚至比单纯的教师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民族类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多讨论、多阅读、多实践。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在假期间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课堂上分享其劳动成果。

(三)考核方式创新

民族类院校学生的特质决定了仅仅利用传统的考核单一方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教育条件落后、受教育水平低的学生,更是显得不公平,甚至会降低其学习的信心。政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学科,需要储备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仅靠简单的、量化知识点的考核方式不能起到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作用。因此,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该改变当前的僵化的考核方式,最主要是要淡化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或者大大降低其所占比重。增加平时的定性考核,尤其要强调课堂互动、案例讨论、调查研究、基本原理理解的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性,不需要用百分制来衡量,代之以等级制考核。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定量考核的复杂性,又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学的信心,更有利于各民族学生的融合与交流。

综上所述,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政治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学原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和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要求,充分发挥各民族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民族事业和社会管理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钞鹏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