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论文

[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所担当的责任是加深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关怀,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范畴,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这是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此改革方向指引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策略如下:创设教学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兴趣;开展教学主题的原著研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意识;鼓励学术问题的自主研究,提升学生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能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总目标进行了崭新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指向针,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标志,它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途径。这也表明国家对政治学原理这门面向高等院校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必将提出新的要求,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政治学作为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政治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生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训练政治思维的“敲门砖”,因此,学习它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论思维的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理论框架是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要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学生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把所学的政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政治实践,也是学好政治学原理的最新课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目的就是实现“善治”,即“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2]。它包括一系列的价值体系:民主、法治、平等、公正、和谐、责任、参与、透明、回应等。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和善治的价值目的,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所担当的责任不仅是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和传授政治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关怀,让学生思考国家和社会如何达到善治的理想状态。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在学习政治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入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关怀,有助于学生把专业学习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教学目标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政治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能够从治理的视角去理解和反思国家与社会,是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体现。一方面,作为普通民众,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培育理性且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与社会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具备理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政治从业人员或政治学从业人员,这两者都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具备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并且有能力去掌握实际政治操作的原理,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力保障。长期以来,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这门课程的两个特征有关:第一,政治学原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我们经常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这样的并列词语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不同面向,然而,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经济、社会、文化的面向实际上也都是政治的。政治是所有这些领域中延伸最宽最广的领域,因此,政治学是这些领域的学科中最宏观、最抽象的学科。政治学原理作为解释政治学基本概念、理论范畴的基础课程,其对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自然要求很高,这就不容易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二,政治学理论所讨论的内容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度不高。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是,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并不高,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出现的诸如“国家权力”“国家机构”“政党制度”“政治文化”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就显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要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其关键在于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从最经常接触的政治案例入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政治学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政治社会,政治学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对自身所处的国家与社会的思考与关怀。因此,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传授深奥的理论知识,揭示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更应该是将抽象理论与政治现实进行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在分析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渐生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应该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整合到政治学原理教学的各章节中,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去辩证具体地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范畴。到目前为止,政治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因而政治学原理课程涵盖了丰富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政治学概论》与其他辅助性教材,例如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和燕继荣的《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后可知,目前,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框架大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与历史现状;(2)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3)国家权力与合法性;(4)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5)政治行为与政治决策;(6)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7)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不同的教材对这些内容加以整合的逻辑就不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政治学原理基本内容的视角。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场出发,围绕上述政治学原理的基本主题展开概念、知识结构、功能作用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政治学的知识和方法置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背景中。例如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引入对政治制度的讲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3],政治制度是约束政治行为、解决社会分歧和维护政治共同体和谐稳定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全面掌握国家的民主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并且能够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和自信,激发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科学考察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治国理政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教学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兴趣

问题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逻辑起点,政治学原理的抽象理论也始于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材的编排逻辑是教师展开教学内容的主线,学生在这种逻辑的带领下只学会简单地复制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特定现实问题的思考。政治学原理是抽象思维较强的课程。教师只有在展开各章节教学内容的讲解前创设特定的问题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究国家与社会问题,并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何种现实矛盾。例如,在“政治制度”这一章节可选择霍布斯的“原始社会”情境、哈丁的“公地悲剧”情境、奥尔森的“集体行动困境”情境、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情境、18—19世纪英国如何用轮船运送罪犯到澳洲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人们能否自发形成秩序?影响人们自发形成秩序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如何形成秩序?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的或者国家治理所需要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独立思考及与同学的对话、辩论,学生对政治制度的理解便拥有了清晰的逻辑: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交易成本使得政治秩序无法自发形成,而制度作为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便成为人类解决国家政治秩序问题的最佳方案。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体系分化为许多相互依赖的次级体系。每一个次级体系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制度,其中包括国家组织制度、政府组织制度,政府内部的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在这个有机的制度系统里,各个主体发挥着治理的相应功能,各种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制度的现代化影响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立一整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治理制度和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围绕对导入问题的思考,在与同学讨论和聆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对国家与社会问题探索的兴趣。

(二)开展教学主题的原著研读,培养学生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意识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对问题的引入、知识结构的讲解,学生已经形成对相应教学单元中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不能自动转化成学生的政治意识。只有通过对经典原著的自主阅读,在书中与前人进行有关主题的思维互动,才能真正完成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意识。理论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政治学原理的知识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就需要对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学家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孔子的《论语》等都对政治学原理涉及的国家、制度、民主、权力等主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阐述。对这些经典原著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先贤的思想和逻辑在接受或批判的基础上拓宽对政治问题的理解视角,形成对政治问题的多维认知,并最终形成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操作中,教师可以将政治学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一个学习小组负责。教师为各个主题指定政治学相关原著,各小组学生在课后通过独立阅读和成员合作,梳理和归纳经典原著中与相应主题有关的学术观点,并对不同思想家对某政治概念或政治问题的理解进行对比和评论,形成读书笔记,然后安排6个课时的课堂互动课,让学生发表和交流研读的成果和体会。其读书笔记是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由于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大学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而对于刚跨进高校大门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政治学原著艰深难懂,因此,课程教师可以争取获得本专业其他教师的支持,为学生配备经典原著研读的导师。

(三)鼓励学术问题的自主研究,提升学生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能力

通过经典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想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继续展开自主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将政治意识内化为政治能力。因此,教师对于自主探索和研究应该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厘清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给出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具体教学操作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和国内外政治热点、学术前沿设计研究题目,并鼓励学生完成对此题目的研究综述甚至形成学术论文,将其适当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将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一步延伸至“创新杯”等调研和学术活动,提升学生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能力。例如关于民主问题是很多学生比较关注的。而中国的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传统的协商资源在当地的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少数民族村落中的传统协商资源探索”为题目申报“创新杯”,在对民族地区协商民主传统资源进行挖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的自主研究和探索中锻炼和提升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9-03-18].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

[3]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作者:吴晓霞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