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中政治教学微课运用研究
一、选择:辨析元素,精挑纳入成分
构成微课的元素有很多,如声音、画面、文字、知识点、情境、问题、故事、实验等等,但它们只是元素不是要素,不是每一次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都要全部用上,并且,即使使用了其中的某些元素,也会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和运用方式,所以,教师需要对众多的元素进行精挑细选,择其优者而从之。《我国的宗教政策》讲述的是一个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什么叫“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认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的观点,我作了一个课外延伸的知识点介绍,选择了三个邪教组织,即美国的人民圣殿教、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和中国的作为反面教材,为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非法性,我分别挑选了86名教徒集体自焚、东京地铁释放毒气和7名信徒在天安门前自焚的事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其真实嘴脸,我让学生直接观看真实的画面,并配以惨痛的音乐作为背景,调动学生情绪。
二、设计:结合目的,明确整体构思
微课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它的新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作用,将微课插入课堂教学时,要前后衔接得当,要明确微课在其中的意义,这样,微课的设计才有了依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微课毋庸置疑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所以它的开头、结尾、中间过程和所选各种元素的结构组合等都要得当,要能让学生清楚掌握知识要点。上《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以及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区别,我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虽然直接用语言讲述学生是可以分清的,但要经过认真思考和将文字转化成具体图片或动图才能理解。对于本班能够长于进行形象思维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看到具体情境,所以我直击现场,对两组知识点,分别选用了两个镜头。先设置直接选取镜头,再设置间接选取镜头,然后将两个镜头一左一右对比播放,画外音提示两者的区别,同时打出字幕。微课投影结束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分别表述两者的含义。差额选取和等额选取的微课介绍也比较类似,不同的是,我将两个镜头用森林动物选取的漫画镜头代替,播放的顺序和方式都一样,镜头之下是文字提示区别。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一者,完全重复了,学生会感到厌烦;再者,将实体镜头放在前,动画镜头放在后,能从严肃走向活泼,学生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了起来。如果调换了实体与动漫的顺序的话,学生的情绪在前面高涨了起来,后面的实体镜头就有些像一瓢让学生情绪降温的冷水,效果肯定要差得远。
三、运用:恰当植入,融汇传统课堂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是作为一节大课中的小课,即课中课出现的。教师运用时,不仅要注意元素的选择,课程的设计,更要跳出微课自身,考虑其与整个课堂的衔接,让学生能感受到微课的行云流水,以及与整个课堂前后连贯的哀梨并剪。无论如何,微课只是知识点的传授,它要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中西合璧才能放出异彩。《新时代的劳动者》是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而预设的一课,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维权,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可以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展开,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所以还需要教师做适度的引导和启发,因此我在突出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这一环节时,制作了一个微视频提示学生自学。视频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三只出生不久的小鸡,看着母鸡在自己周围走来走去寻找食物,它们商量着:我们也去试试。我的画外音:这是自主择业观。第二部分也是一幅漫画,画上有八名大学生,每名大学生身上都有一种素质,漫画名为八种被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生,我的画外音提示:这是竞争就业观。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学生创业榜样蒋磊的创业事迹和创业成果———铁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的画外音提示:这是职业平等观。第四部分是若干张图片,每一张图片上都有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职业,如网络课件设计师、调香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我的画外音:多种方式就业观。在微课视频的最后,我用大大的红色字体提出问题: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不用讨论,就很快得出了结论。
四、总结
如果将整个课堂比作人体的话,微课可以成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关键是看教师构思时需要微课为课堂作出怎样的贡献。微课是一个十分灵活而高效的插件,虽然不能即插即用,但一个微课却可以跟课件一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同时又能让学生因形象而快速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再经由教师从大教学观视域的整合,微课就可以成为实现框、课、单元、直至几个必修、选修教学目标的利器。
作者:张康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
第二篇: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研究
一、充分发挥大脑潜能
人的大脑除了抽象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中政治学科往往强调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一般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也一样重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者兼顾,同时发展,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在思维导图中,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的载体,图形是形象思维的载体。思维导图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图解将各类知识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缩短了思考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大脑运作的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既重视理论,又关注现实,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维能力。把思维导图运用于政治教学,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思考,可以将思维层次一一展现出来,做到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的政治问题时,思维导图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思维工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疑难之处,并根据提示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例如“为什么权力的运行需要监督”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确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然后依据答题模板知识和思维导图的提示,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联系政府的性质、宗旨以及民主监督对改进政府工作的意义来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其次是挖掘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准确理解概念,深入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教师以“乌克兰危机中的国际关系”为例,引导学生明确国际关系的概念,了解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学生要在教师讲解之前概括知识要点,构建思维导图,进而依据思维导图的提示深入分析,揭示出乌克兰危机的主要矛盾在于国家利益。再次是加强思维的严密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把握,全面分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这一课,学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从整体上归纳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这一问题寻找突破口,重点分析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方法和规律,并对本课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是激发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例如《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如何教育子女,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肯定学生合理的见解,进而引导学生寻找好父母与好政府之间的共性,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构建高中政治知识结构体系。高中政治思维导图一般按照章节知识模块来构建,标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反馈,整合知识,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例如“民主监督”这个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从监督权内涵、监督方式、监督意义和怎样监督等几方面构建思维导图,结合课本理论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讲解。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研讨。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互动中构建课堂的知识体系。例如《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学生可以先了解亚投行的时政背景,回答提问,进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其中的国际关系、国家利益,重点探讨各国合作与否的关键原因,共同建构思维导图。教师倾听发言,适时点拨,最后加以总结。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抓住关键信息,准确回答问题。例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环保工作的理由”这个问题。学生要抓住主体,依据思维导图,整理思路,把握政府与绿色环保工作的关系,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准确回答问题。
四、行之有效的运用模式
思维导图有多种的运用模式,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模式来解决各个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教学模式导图,即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理教学思路,构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导图,即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主干知识体系,设计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板书导图。高中政治涉及面广,教学素材丰富,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加以利用。板书设计导图内容要简洁,知识脉络要清晰。探究导图,即运用思维导图引导知识探究,聚焦热点话题,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某个“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也可以把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纵向整理相关知识。复习导图,即整体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教师要具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善于将国家大事、时政热点与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解题导图,即以问题为核心,把思维导图运用于试题解析过程。高中政治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领悟命题意图,锁定核心知识,明确解题思路,准确回答问题。笔记导图,即抓住关键词记录课程知识与思路,构建知识框架图。高中政治涉及知识多,理论性强。笔记导图可以缩短思考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还可以了解其学习情况,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思维导图的整理,还可以把握
五、总结
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勇于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思维导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重视思维方法训练,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的框架,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当然,作为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思维导图还必须与其它教学策略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郑月娥 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福清一中
第三篇: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探析
一、结合时事政治进行知识理解
许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原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只是后来为了便于传播,就开始编纂成书籍来进行传播。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原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对一些政治原理进行理解的时候,需要结合新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点有新的体会。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也需要将新提出的政治观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在进行新课学习的时候,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就需要注重平时多关注时事,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教师更需要让学生多去看一些报刊、网站等,这样就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由于每年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会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表一些新的言论,而课本的更新速度是较慢的,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多去关注一些领导人新的言论,在十八大以后,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在提出该目标之前,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小康社会”进行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让学生学习新的政策内容,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我国新的政策方针,让学生随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
二、利用时事政治开展课前讨论
在政治课堂开展之前,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或者拓宽自己的思路或者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或者对某些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此时教师再利用这些时事点明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进行新的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就会结合案例来进行思考。在进行时事政治讨论的时候,避免学生走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讨论,这样就保证了时事政治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上许多人习惯购买奢侈品的时事进行分析。“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工薪阶级的人,有时候会花费一两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很昂贵的包包或者衣服,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又四处借钱来生活,在面对新的奢侈品诱惑的时候又忍不住想买,这样就会造成消费的恶性循环,而且随着信用卡的普及,许多人为了方便自己的消费,就在各个银行都办理信用卡,然后利用信用卡之间来进行相互还款,造成消费额越来越多,一旦哪一个银行的还款过程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个信用卡相互还款的链条将会被打断,此时就需要这些人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的话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教师让学生对这个现实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这种消费观是否是正确的?这样的消费观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自己身边的人是否有这样的消费观?在面对这样的消费观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怎么做?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教师列出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时事就会了解这种消费观是不正确的,一些平时里面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也会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会慢慢改善自己的消费习惯,避免铺张浪费的形象。
三、讨论时事政治拓宽学生思维
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反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受到限制,尤其是面临高考压力的时候,教师会给学生明确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思考。但是目前考核的题目越来越开放,问题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许多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头疼,此时教师就需要多让学生对一些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尤其是需要进行发散性拓展的时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看当前中国在外交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和日本钓鱼岛之间的冲突,中国和越南的南海之争,中国和菲律宾的黄岩岛之争,以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等,尤其是面对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领土不断挑衅的时候,我们国家一直都是在进行谴责,而没有具体的实际措施,此时让学生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许多高中生都比较冲动,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实力已经增强,在面对许多小国家的挑衅的时候不应该采用隐忍的态度,而是应该付诸武力进行解决。而有的学生认为目前尽管中国各方面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重点的问题是发展,一旦引发战争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和我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是不相容的。经过这样的讨论过程,许多学生就开始理性来思考我国的外交政策,学生的思维深度也随之提升,在进行许多问题分析的时候也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作者:孙谦 单位:江苏盐城中学
第四篇:高中政治教学审美性研究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审美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二、使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审美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应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尽,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作者:张丽娜 单位:乌海市第十中学
第五篇:高中政治教学网络背景研究
一、网络背景下注重政治教学难点的突破
高中政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观等的引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观等的形成,这也是中学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网络背景下,极大的丰富了政治教学资源,促进了政治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我国的人们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中,可结合两会召开的新闻资料及网络文件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具体、生动的实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其对抽象的政治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促进学生政治知识能力的提高。此外,网络背景下为政治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真实、具体体现,使教学能够围绕课标要求全面展开,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国的人们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内容、职权等,网络背景下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重点内容结合具体、形象的教学课件进行理解,教学与实践相联系,拓展了学生思维,使政治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的掌握和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网络背景下注重学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互动更为方便。在网络背景下,政治教学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共享性等特点,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信息、交换思想,将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与大家分享、讨论,提高每个学生对政治知识的领悟、应用能力。例如“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中,可以以身边的消费和生产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通过文件传输与分享交换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第二,网络背景下注重教学中学生视野的拓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例如“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中,在讨论生产与消费关系时,可以联系历史与当今,如交通工具古代用马车,现在用飞机,在结合具体实例中,让学生理解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古代的帝王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他买不到手机、电脑等这些现代产品,这就说明了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质量、水平等。应用网络影像形象的对比古今生产、消费特点,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加深刻、系统,并对知识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提高了政治教学的效果。第三,网络环境对师生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网络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老师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状况,以便在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网络会使师生的情感交流失去真实性,过于依赖网络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疏远,因此,在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客观、理智的对待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充分的发挥其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而不能将其当做教学的核心,要注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教学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能力。
三、网络背景下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性的发挥特别重视,在网络环境下,第一,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如利用身边事件激发学生兴趣,“民主监督”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班级干部的选拔制度引导学生讨论,在班干部工作效果与被监督的讨论中引入“民主监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二,网络背景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政治教学中,按学生情况进行分组教学,每组安排一两个熟悉幻影灯片、网络的学生,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或以安排讨论主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政治知识的系统掌握,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利用网络环境将政治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突出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网络新闻、网上阅读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将政治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体会政治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探索兴趣,进而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四、网络背景下注重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背景下要确保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网络的科学、有效利用,第一,在网络背景下应及时纠正学生利用网络参与教学的偏差行为,避免学生以学习为借口聊天、玩游戏,在教学前应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估算学生完成时间,同时注重对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检验。第二,利用网络条件充分备课,做好教学文档、演示文稿等,准备妥当课堂提问、讨论等,将教学的每个细节进一步完善,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网络环境下注重政治资源库的建立和扩充,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将与教学紧密相关、能配合教学内容的资料筛选出来,组建政治资源库,并不断的收集和补充教学相关的图文资料等,使网络资源能更好的为教学所用。
五、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需记忆和理解的知识量都很大,在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引导学生多讲、多练、多讨论,形成系统的政治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作者:金银将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历史比较
一、历史比较的教学视角浅析
政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政治并不像世俗理解的那样复杂,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政治存在。从这个角度讲,政治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搏是相通的,因此,通过历史比较就可以感受到政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以为政治的科学发展奠定学理基础。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所追求的,恰恰包括这样的认识。历史比较的教学思路其实并不复杂,其就是将一个政治概念背后的历史脉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与今天的对比,以发现学习内容的历史规律性与现实合理性。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我国政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其它派之间有着无与伦比的合作历史,中国共产党与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党派发展史上经由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得到各派认同的基本方针。如果经过历史比较,学生会发现现在所学的有关政治协商制度的知识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而目光一旦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向未来延伸,那学生所习得的政治知识将会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力。
二、基于历史比较的教学尝试
基于以上的理解,基于历史比较的教学视角,我在政治协商制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先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共商建国大业的内容,强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新中国的建国者与派的交往交流,通过、与派、无党派人士交流的具体事例,以及当时派及无党派人士在政府的任职情况,说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段是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及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逐个登门拜访八个派及全国工商联,进一步坚持和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秀传统。同时向学生介绍了派人士如陈竺、万钢等人在政府的任职情况,其他派及无党派人士在人大和政协的任职情况等。在呈现视频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不可忽视,那就是派人士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国计民生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这正是政治协商制度所产生的合作结果。在建立了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比较与辨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容,也是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尽管教材中没有过多涉猎,但我以为增加这一内容,有助于帮学生厘清一些错误认识,有助于政治协商制度在学生思维中的印象得到加深。辨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西方多党制的优劣,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多党制的优点在于透明度相对较大,因而客观上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决策成本高、效率低,真正的公民利益并不能得到保障,寡头政治的特点非常明显;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作用的发挥,关键正在于十六字方针总能够结合新的形势而得到落实。对于这一话题的比较与辨析应当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审视,一个社会制度及政党制度的建立,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人物的刻意选择,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历史的选择”是政党制度形成的社会基础,忽视了这一点而凭着某些所谓的公知的意图,只能让政治混浊、社会混乱。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社会历史的选择,其能够集中民意,能够反映群众心声,是适合我国国情且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这一认识,恰恰也是基于历史比较的认识。
三、历史比较视角下的政治课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于应试形态下的理论灌输与现实脱离之间的矛盾,要想让国家的课程意志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理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得到学生的认同。而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比较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我的探究表明,基于历史事实并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从“读史”到“明智”的过程,所明之智正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内的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我以为,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才能让理论真正的自信,让道路真正的自信。
作者:秦桂林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第七篇: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析
一、政治教学中加强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顺应时展要求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时展培养人才,所以教育必须顺应时展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且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多元思维方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与关注。高中政治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而这三种观念的形成是由自身认识规律与意识形态决定的,单纯地灌输知识是培养不来的。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积极主动学习,则肯定不能把政治知识与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更谈不上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与独立思维意识,综合能力有一定提高。所以,政治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由于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因此就算在素质教育下,仍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种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欲望。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改变滞后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回归学生。在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教学生知识,主要是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学习,争取考入理想的大学。这种带有严重功利性的思想,不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往往认为,之所以学习高中政治是因为高考要测评,所以不得不学。而对于政治教材中那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价值观等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这些都是影响政治学习的因素,学生从思想上不愿学政治,更谈不上自学。所以说,政治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传授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政治的思想观念。高中政治课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便其在今后的人生中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以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力,建立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积极鼓励学生发展思路、主动思考、大胆想象,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课堂上营造自主学习氛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营造一个自由、宽容、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积极发言、大胆创新,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探寻真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在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现在各个校园已经都设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通过视频中的文字、声音、图画等生动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内容讲解,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变得清晰易懂,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空间。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政治教学效率,达到政治教学目的。
三、结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政治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胡红燕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应用初探
一、立足学生实际,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生活性
案例教学是为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紧贴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和服务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例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案例中的问题阅读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理解教材重难点知识。反过来,以案例方式获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案例的生活性是教师选择案例时需要重视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发挥程度的依赖很大,如果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则能够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引导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案例思考和讨论中。
二、点燃创新激情,案例教学中重视挖掘创新因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展示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渗透理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处于较为开放的状态,在分析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迸出一些很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念和想法,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学生观念中的“创新因子”,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有些学生的观念存在问题,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从当下很多学生的必需品手机入手进行案例设计。教师:如果你们去买手机,会买什么样的手机?A:外形美观、设计独特的B:功能实用、价格适中的C:只选贵的,不选对的D:最流行的,用的人最多的面对如此“接地气”的问题,学生很快热烈讨论起来,有些学生谈论起自己当前使用的手机,有些则畅想着自己下一部手机要买什么牌子。讨论过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以上四个选项,分别反映出消费心理中的求异心理、求实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消费心理的利弊进行分析讨论。分析过程打破以往非黑即白的方式,例如,有些学生认为从众心理具有一定益处,如可以降低风险,还有学生认为适当的攀比心理可以成为努力奋斗的动力。在讨论过程中,这些“非主流”观念虽然存在一定的认知错误,但不可否认,这些观念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敢于创新的心理,面对这些“创新因子”,笔者首先给予肯定,接下来,则以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给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消费心理下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矫正认知上的偏差,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三、做学生的向导,案例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自主性应当更受重视,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的情况,而讨论的结果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虽然我们不强调一定要有统一结论,但高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欠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不能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听之任之,而应当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费理财”这节内容时,就以当下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为案例进行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理财。这时,班级中有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案例,听到该学生的这种观点,班级中有部分学生表示赞同。很显然,该学生把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直接画上了等号。面对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笔者积极发挥教师应有的导向作用,从理论到案例给学生做了一系列详细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贷款消费并非意味着提前消费,从而使学生对消费有更深的认识。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缺少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能偏离航道,反而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恰当处理师生关系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四、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当下思想政治教学中一种很受关注的教学方式,本身具有的优势毋庸置疑,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得到彰显,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案例教学法的帮助下推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毛计平 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第九篇:高中政治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探析
一、传统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我们国家的政治教育大多数都还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你教我学”的模式,没有深入的去探索,只停留在表面。政治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知识,它的存在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去拿它参加高考,我们学习政治知识,主要是从中得到力量,得到可以让我们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让我们心系祖国,它给我们的是一个信仰,一个不会让我们在危难时刻得到依靠的信仰。然而如何让青少年学生们更好的接收这个信仰,让它真正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兢兢业业努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不是仍陷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不得自拔。
二、新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笔者曾仔细的对比过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区别,新课程相比较于旧课程更加形象具体化,它把旧课程中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文字改成了更加通俗易懂,且易让人产生联想的知识点。新课程上现在的知识点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通过一段简单的定义,你可以慢慢想到它的起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哪些人,哪些事定义下来的。例如在高中新课程政治书上关于纸币的含义是这样的“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而旧课程上的定义则是“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从这些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改变更加的让这些生涩的文字贴合生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用性,能动性。再如,现在新课程对通货膨胀的理解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是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旧课程的解释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新课程的改变是在慢慢的引导学生从政治中领略到生活、环境和经济文化,而不仅仅学习政治的表面。让学生们学会联想,从一个点可以联想到整个面,这是增加学生开放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三、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
1.给予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理解环境对学生们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拥有发散的创新思维,就必需给他们一个可以言论自主,敢于发言,敢于想象的环境,不能用陈腐的教学规矩束缚着他们。让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能动性,让他们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而不是老师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前面我们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陈腐,教育内容陈旧单调,没有创新。通过新课程的改革,这种现状有了显著地改变,新课程更注重实际运用而不是只着重于理论知识,它从实际出发,让青少年更好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们从政治中学习到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同时让政治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当中。新课程的改变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起点,想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拥有创新意识,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2.引导学生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要想更好的让学生们拥有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学要学生们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懂得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不能让他们在狭小的思维空间内生活。其实每个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在不断的长大过程中,生活,环境,教育文化等慢慢的消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如果我们要让孩子们重赋他们最初的思维模式,不仅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探索,也需要老师们的鼓舞与支持。美国学者斯佩里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具有创新思维、综合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潜在功能,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
3.适时点拨,教给思维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必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仅靠老师传授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满足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如讲关于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品:(1)能不能实行按“资”分配?(2)能不能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四、总结
总之,国家如果想发展得好就必须要有创新,而高中生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这个创新思想的发展就必需从学生开始。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支柱,是全国人民的依靠,所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一定要先从政治开始,这样才可以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作者:高建宏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