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抵触心理干预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政治知识的认识都比较片面,从而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和抵触感。教师要积极结合政治课堂的特点,采取干预措施,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关键词]高中政治;抵触情绪;干预措施;心理障碍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一个阶段,他们活泼好动,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但是对于新鲜事物都缺乏了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同时,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显得过于、枯燥、乏味,非常容易让学生对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跟上新课改步伐,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首先从打破学生心理障碍开始,做好干预心理抵触的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厌倦性心理
部分学生对于政治课有一定的厌倦心理,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大脑思维在面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中,处于一种不活跃或者是抑制活跃状态中,就学生的心情和态度而言,都是比较低落和消极的,还有更加严重的,甚至在心灵上还处于封闭状态,对于课堂的参与有抵触、厌烦的心理。学生要克服抵触心理,要从根本上做起,首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知识学习的动机。首先,教师可以从课堂导入出发,做好知识点与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从心理上疏解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抵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学习对于自身以后发展的意义。其次,教师自身还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教学态度,促进学生思维开拓,精神迸发。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精炼和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此教学点,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扮演终身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的人和未满18周岁的人。再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些人才是能够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从而明确公民的真正意义。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参与知识讨论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理诱导学生学习,克服学习僵化性心理
许多高中生在学习上有僵化性心理,即思维在记忆和吸收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对知识真正接受、内化的能力不强。从学生层面上来看,就是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理解能力不够,导致误解和不完全理解。一般这种心理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定的拜金主义或者享乐主义,对高中政治所阐述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排斥课堂的心理。如教师在谈到“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知识点时,有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认为“人才流动现象普遍,要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不用急着否定,而是首先让学生体会到该问题涉及的复杂性和历史性,对于生活中涵盖多面性的问题,要学会采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避开大道理的讲述方式,举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如袁隆平、张海迪等正面人物,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人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引入多种生活性教材
克服学生对于高中政治课的抵触心理,教师还需要积极创设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从而顺利转化课堂的主体。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一般都是威严的、不苟言笑的,这在无形中让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质疑、发声,也就不利于学生课堂环节的积极参与。所以教师平时要积极关爱学生,主动接近学生,课堂中面带微笑,加入一定的幽默色彩,以真挚的感情教学,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被教师肯定的心态下轻松学习。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教师还可以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现出来,让教学活泼生动。积极准备多种多样教学素材,如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教学内容因素、策略因素等。教师要积极顺应时代创新的潮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方向,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趣味化和生活化因子,克服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心理障碍,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梅刚.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38-39.
[2]郑铃华.政治课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J].名师在线,2019(5):79-80.
作者:包红燕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