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成为教育界热门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对思想政治教学影响极为深远,但是目前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讨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教学;问题探讨
启发式教学在授课中追求实事求是,合理有效,避免死搬硬套、重复循环。新课程对思想教育课给予了高度重视,将提高思想意识遍布整个校园,对教师的工作也有所帮助。启发性教学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发展仍要脚踏实地地推进。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客观的规律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入、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并且看待问题更加深入,融会贯通地解决相关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能力。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努力建立适当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答案与真理的追求也更加隐蔽,更加注重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收获在于思维和思想的模式的建立,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帮助很大,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学生用心学习。
2.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偏于抽象,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深刻领悟。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环节,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序进行。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科特征,启发式教学的引用更加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共同结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课程比较枯燥和抽象,启发式情境教学帮助其摆脱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注重学科特点和自身本质,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的实现。
3.关注学生特点,唤起学习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而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促使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生的肯定比传统教学更加多而有效。一次次活动的举办,一次次自我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树立充分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受教育者实际情况的正确把握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度,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趣的、需要思考、需要参与的。但是,很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生硬地塞入课堂之中,并没有考虑学科特点、学生自身情况、接受程度等现实问题,导致启发程度或浅或深,不能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知识层次、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尚未全面理解
启发性教学的正确应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正确的把握和理解。但是目前教师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切入点以及符合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材料,供学生研究探索和阅读思考。此外,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运用教师给的素材和课堂情境,导致与教师设想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熟悉和了解教材。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全面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符合新课改对启发式教学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的要求。但是由于发展尚未成熟,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启发性教学,注重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白忠祥,李玲,王剑锋,陈克宏,王洁.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作者:张衎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