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与答记者问的语言艺术对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舌战群儒与答记者问的语言艺术对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舌战群儒与答记者问的语言艺术对比

一“、舌战群儒”与答记者问的相似性说明

(一)活动形式的相似性

在新闻会中,问答的形式一般为:一名记者提问,然后公关人员进行回答,之后该记者可以继续提问,或者换由其他记者提问,然后公关人员继续回答。这是一种较为流畅的回合形式,虽然双方人数不对等,但是在单位对话中,仍然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在“舌战群儒”中,诸葛亮作为单独的公关人员,面对的是吴国数位大臣组成的群体,是一对多的局面。诸葛亮和这些大臣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个人修养,因此不会产生“吵群架”的现象,所以其“舌战”形式,便是一来一往的回合形式。通过毛宗冈的点评,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每次“战胜”前一个对手后,便开始下一回合的“舌战”。

(二)活动内容的相似性

在新闻会中,问答双方各自带有明确目的,记者一方希望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常常站在出动出击的位置上,提出的问题内容广泛,五花八门。而公关人员接受提问,是为了推广自身的形象,借记者进行宣传,以获得所需利益。在“舌战群儒”之时,张昭为首的提问方,主张投降曹操,因此要压制诸葛亮,阻止孙刘联盟,所以提问内容十分刻薄狠毒。而诸葛亮身负重任,来访目的是促使孙刘联盟,灭曹兴汉,所以回答内容处处要为自身利益集团服务。他明白只有说服这些主降派大臣,才能说服孙权,必须通过舌战,才能树立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样看来,“舌战群儒”与答记者问在内容上十分相似。

二“、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答记者问语言技巧

毛宗冈在“舌战群儒”这一回的开头评道:“孔明将欲以东吴之兵破曹操之兵,而此回则是孔明之以舌为兵也。其战群儒以舌,其激孙权亦以舌。舌如悬河,则以舌为水;言扬属火,则又以舌为火。盖虽赤壁之兵未交,而卧龙先生先有一番水战,先有一番火战矣。”毛宗冈认为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一番激烈的战争,既然是战争,必然要讲究战术技巧。诸葛亮正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这次公关活动的任务。下面就以具体对话文段分析诸葛亮的答记者问语言技巧。

(一)坦率直言法

坦率直言并非不经思考地泄露自己的思想,而是自信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告诉对方事实的真相。“舌战群儒”的开端部分便是如此: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在张昭的提问中,充满了对诸葛亮才能的怀疑和对刘备集团的鄙夷,诸葛亮对此不做回避,而是坦率回答,表现了自己的自信和刘备集团的潜力。毛批曰:“亦是实话,并非大言。”从才能高深的诸葛亮口中说出此话,便显得坦荡自信,而非狡辩自负。

(二)正面驳斥法

在古代一般的外交场合中,对话双方通常都能做到有礼有节,具有君子风范,即使对方有意挑衅,也能做到不轻易发怒,但这不代表就要忍气吞声、熟视无睹。对于错误性的论断,应当以确凿的事理和犀利的语言,去正面驳斥。这在“舌战群儒”中体现得很明显,如: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面对薛综为曹操辩护的蔑理之词,诸葛亮以“无父无君之言”进行驳斥,从伦理道德的高度上直接进行否定,这对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这样一种回答的效果是明显的,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被诸葛亮战胜了。

(三)巧妙闪避法

对方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坦率相告,或者为了避开对方锋芒,可以采用巧妙闪避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回答,让对方理解又不缺乏自身的风度,这需要极高的语言表达艺术。张昭作为吴国主降派的代表,提问技巧很高,他犀利地指出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之前,尚且能割据城池,称霸一方,但是现在只能东奔西逃,十分窘迫。这一问题十分关键和难以应答,因为事实确实如此,但诸葛亮“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相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诸葛亮没有从正面去解释造成刘备集团现状的原因,而是先用比喻的手法做了一个过渡,指出刘备集团的现状正如得了重病的人,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强盛起来。用医道来讲称霸之道,十分巧妙,令人信服。

(四)幽默调侃法

对于一些不友好的提问,公关人员可以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应答,这种幽默既可以调侃自身,也可以调侃对方,快速达到使自己主动,而使对方被动的效果。这在“舌战群儒”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面对陆绩的刁难,诸葛亮选择了幽默调侃的方式,提及陆绩童年怀橘的故事,将陆绩置于耍小聪明的幼稚身份,以“安坐”二字进一步调侃,最后当着所有人的面,将陆绩的发言评价为“小儿之见”,使陆绩只能“语塞”。

(五)无效回答法

有时候对方的问题实在没有价值,或者不想和对方再交谈下去,可以采用无效回答的方式,看似有回答行动,实际上对方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比如: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峻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严峻的提问体现了他“儒”的身份,十分迂腐,对于商讨的主题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无计可施的勉强一问。诸葛亮作为知识渊博之人,所读经典肯定十分丰富,但他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罗列书名,而是表示自己不屑于寻章摘句之能,而是追求匡扶宇宙之才。在做出无效回答的同时,也贬低了对方,使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三“、舌战群儒”对现代公关答记者问的启示

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经典的作品进行现代公关语言学角度的分析,除了感受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才思,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对现代的启示。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封建社会战争纷扰的时代,但是当代公关工作的复杂性变得更大,因此,我们应从优秀的作品中去学习经验,提升自己。下面就来谈谈“舌战群儒”对于现代公关答记者问的启示。

(一)身怀才能,方能临危不惧

公关人员要想出色地完成答记者问,首先就是要全面提升自己,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其出茅庐之前,就已经才识高博,这样他才有自信出任刘备集团的军师,才有自信出使吴国,在困难危险的境地中,完成促使孙刘联盟的任务。

(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在答记者问中,记者所提问题十分多样和突然,所以公关人员必须对到场记者有所了解和把握,提前预备一些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熟悉自身业务,才能在回答的时候对答如流。诸葛亮在茅庐之中,就已经听闻天下之事,所以在出使吴国之前,必然要对吴国的文武百官有所了解,从他“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到嘲笑陆绩乃“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都证明他所做的准备工作十分详细。同时在谈及刘备集团时,诸葛亮也是不断宣传刘备的仁义志远,提升自身的形象。

(三)方法多样,方能从容应对

在答记者问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问题,公关人员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回答,这样能增强氛围,使有利局面偏向自身一方。如果公关人员只选用一种方法,就会显得枯燥无力,达不到预期效果。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诸葛亮在面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问题时,运用了不同的回答方法,掌控了整个现场节奏,使吴国群儒一个个无言以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三国时期的“舌战群儒”同现代答记者问相联系,通过分析诸葛亮这一公关人员的语言技巧,给现代公关人员以启示。“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人物语言艺术的一个缩影,在书中的其他章回中,还存在着大量可以赏析的精彩话语内容。公关语言学,本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辩论、外交、演讲等辞令,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作品可以成为公关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学习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用之于分析研究传统文本内容,可以得到很多独特的成果。古今本不应该有鸿沟,但在现实中,这种鸿沟确实深而宽,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架起一座座桥梁,拉近古今距离,挖掘更多宝藏。

作者:王森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