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钢琴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钢琴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综述

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依赖性

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依赖性。在学习中幼儿同样具有依赖性,并已经形成习惯,导致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在成人的督导下才能完成,如果家长有所松懈,幼儿也就不能坚持,以至半途而废。因此在幼儿初学钢琴时,家长应该和幼儿一起学,但不要让幼儿过分依赖家长,家长在学习中可以启到一定辅助作用。

(二)幼儿情绪的波动性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幼儿脸上挂着泪水却在哈哈大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初学钢琴阶段以简单、机械、缺少音乐趣味的基本功练习为主。在儿童接触了钢琴练习实践后,这些单调乏味的基本功练习对他们先前具有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极大的冲击。由于他们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一旦遇到困难便容易情绪波动,不能坚持下去。这时成人需要给予儿童以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稳定情绪,坚持练习。

二、语言艺术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钢琴的效果,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老师语言表达理解的差异,从而导致其技术上的变形,形成不良的学习毛病。因此语言的准确与否也能昭示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比如弹奏手腕跳音,有的学生弹奏时手臂僵硬、声音不扎实,问之,原来有的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强调像“被开水烫着”,或像“触到电”的感觉,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是一种误导。该类型跳音追求的是声音的短促、饱满、弹性、这是要求力量传到指端,瞬间指端“下沉”到底的同时,手腕手臂放松,随动于手掌,其强调手指的主动性,而无论是“开水烫着”还是“触电”的感觉则是强调了手臂的主动性,虽然要求手指触键的短促,而手指则是轻触琴键,手腕手臂僵硬,这样出来的声音效果生硬、不扎实。教授该类型的跳音时应让学生同时兼顾手臂的放松与手指的力量下沉,而非单纯强调手指触键是否短促,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孩子通过听觉、视觉去感知,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前提是教师语言表达一定要精确,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能否走下去,毕竟“造型容易,改型难!”

(二)语言的形象性

钢琴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较专业的术语,比如,力量到底、松弛、均匀的指触、颗粒性弹奏、歌唱性弹奏等,这些术语对手有一定造诣的专业演员或钢琴教师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那些刚开始学习或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学生而言,确实不容易掌握。语言的形象性有助于幼儿对抽象的钢琴技巧有直观性的理解。如学习“连奏”,“连奏”即在钢琴上弹出连贯地并具有歌唱性的音乐,它的特点是缓慢的触键,要求更多的运用手臂的重量和掌握重量在手指间平稳地流动转移。幼儿很难理解力量的转移,可以将此比喻成“走路”,将手指比喻成脚走路(刚入门的儿童建议先用二三指作为两条“腿”),在琴键上,交替着进行运动,让幼儿感觉手指力量的支撑和重量的转移,告诉幼儿弹连奏就像人的两只脚在走路,走路的时候总是一条腿先落地然后另一条腿自然抬起,两条腿做交替运动。同时腿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也是放松的跟随着两条腿,弹琴也是一样,在手指“走路”的时候,手臂手腕也应是放松的,“随动”于手指。要特别注意是,在走路的时候,身体是保持平稳的,所以在弹“连奏”时,需要加强手指力量的同时,也要保持手腕的平稳,避免上下颠腕。

(三)语言的启发性

对于幼儿来说理解音乐,正确表达音乐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老师的语言能起到很好的提示和启发作用的话,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展开想象,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如讲解由谭露茜改编的舞曲《白毛女》选段《北风吹》,这是一首具有叙事性且旋律性很强的作品,对于生活在新社会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苦难生活。没有教师的语言引导,孩子很难准确的把握全曲。因此,首先尽可能用口语将《白毛女》的故事梗概告诉学生——喜儿因父亲杨白劳无钱还债,在年三十被地主黄世仁霸占为奴,父亲在斗争中冤屈而死,之后喜儿因无法忍受黄世仁的压迫逃到山里,残酷的野外坏境使得喜儿的头发变白,成为“白毛女”,喜儿的“好朋友”大春哥,带着八路军打垮了黄世仁,从此喜儿和大春哥一起参加八路军,为解救穷苦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斗争。接着分析作品:这是一首加引子的ABA’结构的作品,“引子”部分颤音是舞台效果的渲染,可以由慢渐快,接着一位十二三岁纤弱的小女孩出现在舞台上,所以颤音后的音符十六分音符要弹得轻盈,最后一个柱式和弦,声音清晰,却不能厚重,表现出天真女孩的形象。进入主题A段,展开想象,一位小女孩在破败的屋子里满怀希望等着父亲回家过年,这个部分表现出一种“含泪的微笑”,虽然贫困,但内心幸福,所以演奏速度稍慢,但不能拖沓。B段与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想象成喜儿、大春哥与黄世仁的斗争,表达一种激烈的情绪,此处的弹奏要坚定、有力量,心里饱含着坚定的斗争信念。A’是主题的再现,左手采取连贯的琶音,表达出斗争胜利,喜儿和他的大春哥带着对明天的向往,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笔者试图通过三段的讲解,让学生展开想象,脑海中出现一系列电影画面感,有助于他们更有效的融入到作品中。

(四)语言的实效性

学习钢琴需要一个认真且艰辛的过程,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急躁、缺乏耐心的情况,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表扬”或者“批评”,有助于保持其良好的学琴状态,延续孩子学琴的兴趣。如学生在弹奏三个音的柱式和弦时,由于对手的控制不够,会出现落键声音不整齐的情况,在训练的过程中就要给予鼓励表扬他“做的很棒,再努力一下就更好了。”来缓和他因做不到位而产生负面情绪,激励他积极的面对问题,再如由于学生的惰性、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一再弹错音,就要严厉的批评,对他敲响警钟,以示警戒。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效地去改正。综上所述,钢琴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艺术家,不仅要用科学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还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启发学生理解乐曲,使之真正进入音乐本身所创造的丰富的世界,更好地演奏音乐。

三、小结

钢琴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表达是一门艺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运动的效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实效性不仅反映出教师的基本素养,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在钢琴上的“前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语言表达之外,也不能忽视示范的作用,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进而进行模仿。艺术的语言表达具有引导、催化性,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由简单、机械式的模仿通过语言的引机械式的模仿通过语言的引导、规范继而形成系统、准确的技术,两者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作者:顾婷婷 单位:安徽合肥巢湖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