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关于邓辉林的语言艺术研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词汇:严肃庄重与通俗生动的统一
以其获奖作品《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深圳特区报,2011年5月9日)为例,文中频频出现政府文件名、政府机构名称、政府执政行为用语等,如“国办发200394号文件”、“既非执法部门,亦非司法机关”、“禁止农民工群体上访讨薪”。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色彩词在形式上增添了其时评的现实意义、论证厚度及分量。邓辉林深知,时评是给大众阅读、启发民智之用。因此要引起大众阅读兴趣,时评就不能只盯住上头,而应把上头政策与下头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时评应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群众的合理利益呼吁,方能获得群众欢迎。上下两头密切结合的理念践行在其时评作品语言中,就是语言词汇在严肃庄重之外,更是通俗生动,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这则标题就是典型例证,“法盲”一词是指涉法律方面的书面用语,显得庄重,但紧跟着的“馊”却是通俗味极强的口语词,该词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地将文中深圳住建局的法盲式规定在标题中鲜明地加以批判,获得极佳的表达效果。为追求生动感人的表达意境,他不失时机运用情感化词汇,种种感情色彩或以词义的褒贬,或通过词语组合表现出来,使得评论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如《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中,“建筑施工企业把应当支付的薪酬痛痛快快地发给农民工”的“痛痛快快”这一重叠式形容词表现出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及打抱不平之情,与之对应,“住建局想严肃处理谁以及追究谁的刑事责任的权力妄想,压根也兑现不了”中的“权力妄想”,“权力”由于与贬义词“妄想”组合,在语境的作用下具有了贬义,故而“权力妄想”一语起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二、句子:简单明了,长短结合
时评针对大众传播,若想赢得尽可能多的读者,就必须站在读者立场上考虑其阅读所花时间精力,只有尽心为他们节省时间精力,才能让他们持有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句子的简单易读是一条重要途径。传播学者经研究发现,句子“宜用短句,尽量少用长句;宜用简单句,尽量少用复合句。”否则,会让读者阅读不顺畅,理解有困难。邓辉林深谙此道。简单体现在句子上就是短句,短句词语少,内部结构简单,读者能一目了然地阅读。短句表意简洁有力,常用来鲜明提出论点。“少用长句”不等于不用长句,短句的表意需要长句加以丰富完善,源于长句表意精确细致、周密严谨,且句子长短结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波澜起伏。长句词语多,内部结构复杂,给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长句短句化”———减少长句中过多的修辞语、尽可能用主谓形式或承前省略主语的分句组成长句,且这些分句在形式上都是短句。于是,长句由于其分句皆为短句,长句在整体上也就间接地具有短句的性质,变得简单易读。句子长短结合、长句短句化是邓辉林时评的一大艺术。以《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第三段为例,作者在该段开始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条规定令人瞠目结舌。其一,住建局只是一个职能部门,而非执法部门,根本无权禁止农民工讨薪。其二,确定什么样的刑事责任,以及是否追究刑事责任,都是司法机关的事。住建局哪来权力判定群体上访讨薪者有没有刑事责任?认定不了,当然更追究不了。由于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据,住建局想严肃处理谁以及追究谁的刑事责任的‘权力妄想’,压根也兑现不了。”第一句是短句,鲜明表示自己的立场,批评深圳住建局的做法。文章的前两段是在陈述新闻事实,构架评论由头,第三段作者开始发表见解,为使评论不同凡响,作者力求观点理直气盛,便选用短小精悍的短句,以求醒目表达之功效,且在该句中使用“瞠目结舌”这一形象色彩、感情色彩俱浓的成语表达作者的惊讶情绪及否定立场,强化了作者对深圳住建局不当决定的批评态度。接着,为说明为何作者会“瞠目结舌”,文章开始使用长句加以铺叙,第二句及第三句均为长句,其细致分析及周密表意为第一句中提及的“瞠目结舌”反应提供了理据,令人信服。紧跟着变为两个短句,且在形式上是一问一答,语气强烈,加强了表达效果。之后又交错运用长句,将作者对所评对象的态度再度细细表现。该段句子的长短分布为“短-长-长-短-短-长”,交错变化,且变化有序,呈现结构上的和谐对称,此谓“语言的均衡美”。可以发现,此段长句中组成句子的词语的绝对数量并不大,可谓长句不长,且三个长句中,后两者均为单句,句子成分间关系清晰易读,而第一个长句由三个分句组成,后两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住建局”,表意一气呵成,加上每个分句都是短句形式,便形成“长句短句化”的文本效应。由是,此段句子产生简短易读的阅读效果,又不失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三、修辞:增加文采,情理融合
时评在语言运用上为追求艺术感染力量,常常使用积极修辞手法。邓辉林在时评中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格,这些修辞格的运用,其一能增加文采,使得其时评语言呈现生动形象、新颖独特的面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其二能在说理基础上将作者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与读者心灵的交流,对读者起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作用。第一,精妙的设问,引发读者思考,突出论点。例如,《钱怎么花?请一项项摆出来!》(深圳特区报,2013年1月28日)这一则标题是很好的设问,一问一答,巧妙使用标点符号,问号的呼应是感叹号,两相呼应下,问题的迫切性、回答所体现的心声力度,跃然纸上。文中,还有两处使用设问:1)“为啥?因为数据太粗了。”2)“钱花得有没有水平?有多大实效?有无打水漂、烧钱的问题?这就需要对照这本明细账进行公共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干部考核、责令纠正、问责等程序紧密挂起钩来。”第一个设问简短有力,寥寥几字直击问题要害。第二个设问使用排比形式,接连发问,语势强劲。邓辉林在时评中善于不断提问,不断解答,让读者在一个个问题得到理性解答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及问题的解决途径,让读者在疑问的情绪化与解答的理性化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读后让人既有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表达快感,又深刻感受到理性思辨之美,觉得观点深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让读者在情理交融中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直达现实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本质。第二,新颖的比喻,变平淡为生动,语意突出。例如,《工作作风改进关键看“疗效”》(深圳特区报,2013年1月7日)文末如此结尾:“改进工作作风不能成‘一阵风’,放出口风却风过无痕,而要结‘一树果’,让基层和民众看见或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此中的“一阵风”及“一树果”就是新颖独到的比喻,且在语意内涵上形成二元对立,给人印象深刻。
此外,邓辉林在时评写作中常运用反问、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语势及情感,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深圳特区报》是国内唯一进入中南海的地方媒体,其时评无疑牵系国家领导及百姓的目光,所发观点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力。邓辉林时评借助这一权威主流平台的传播,在舆论监督及舆论引导方面、尤其在给政府谏言方面颇有成效,如《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一文使深圳住建局撤销了不当规定并依其建议制定出台新规定,该文也被中央媒体转播,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央视节目中也一度热评此文。邓辉林时评语言在针砭时弊的前提下,其语言的通俗生动又能在文中浑然一体,这些语言艺术为其时评增色不少,成为其时评扩大传播效果的一大利器,也为新时期时评发展创新做出了有益的个性化探索。
作者:李时新 刘泓 单位: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