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中语言艺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刻板、无趣的教学语言,本文以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语言艺术从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要求和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语言艺术的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通过对文言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论探究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和总结语的初步探究,为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以期提升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统编教材中共收录了 14 篇古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文言文,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略,与现代文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只有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充分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艺术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准确得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无误。教师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运用语言,且让语言表述富有节奏变化,能够激活学生的听觉神经。而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语言表述与白话文在词汇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尤其是通假字在小学文言文学习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那么如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并掌握发音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良好的语言艺术进行引导。文言文教学信息的输出和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信息输入,都基于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准确得体的语言。换言之,准确得体的语言艺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并使学生逐步产生学习兴趣。
2. 生动巧妙,构建和谐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部分学生最初接触文言文的时候,会觉得文言文死板,没有趣味可言,而教师运用生动巧妙的语言能很好地转化这一局面。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语言是否充满趣味性,关系到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关系到师生的交流状态。文言文这样的文体,更需要教师花费心力,去架起学生现代文阅读与古文阅读之间的桥梁,为后期学习更多的古文培养兴趣,夯实基础。3. 体现“文言味”,帮助学生联结传统文化。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较大的差异,笼统地说文言文的词汇比较简洁。比如,白话文的词相对而言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文言文中的词则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真可谓“语短意长”。各色的古文或直抒胸臆,或幽默诙谐,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意境深远,能让人更加直观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精髓。但正因为语言特色不同,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应体现出“文言味”。
二、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要求
1. 教师应用富有规范性的文言文教学语言。在小学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好词语的含义与情感色彩。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准确地表达词语及该文言文的含义,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如《伯牙绝弦》中“少选之间”中“少”字的读音,《书戴嵩画牛》中“一日曝书画”中“曝”字的读音,都需要教师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掌握读音。
2. 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文言文教学语言。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提问:“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的时间一定长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领悟到“应声答曰”是“不假思索”的意思,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再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围绕“孔子不能决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孔子不是圣人吗?怎么也会有圣人不知道的事情呢?从中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学生就能想到“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既能深入领会,又能对之前积累的古文加以运用,启智长思。
3. 教师应用富有“文言味”的文言文教学语言。文言文如清流滋养莘莘学子,开启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体悟。故而在小学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更有文言意味,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能在教师充满“文言味”的语言引导下,潜移默化,更好地接纳、吸收与运用。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在了解“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们用文言文的句式来夸夸他好不好?光实乃之人也!谁来试试?”此处引导学生用文言文表述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同时也学会了用浅显的文言文句式来表述文意。
三、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语言艺术的策略
(一)契合认知,导入语要力求简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有许多种方法,文言文的教学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法表述,今人与古人的生活经验亦有所不同,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更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而言,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和形式预算阶段的初期之间,思维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故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一般以寓言故事和散文为主,其中故事性文章偏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的评价语言虽可文雅,但要掌握好“度”,导入语言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联系学生的生活,删繁就简,直赴主题。此处以六年级上册的《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该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题跋”这样的知识,在一个课时的学习中,题跋是学生要认知的重点吗?显然不是。所以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直接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苏轼的题跋。题跋是写在画、书籍、碑帖等上的文字,题跋可以是散文、诗词等形式。我们来看一下(图示)哪一部分是题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的讲解再配以图示就很好地了解了这个知识点,从而直接进入该课的其他重点知识的学习。如果具体拓展讲述什么叫“题”,什么叫“跋”,首先离学生的学习经历太远,其次也会影响这一课时的教学进度。
(二)重视朗读,评价语要多元充分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出韵味,首要解决的就是读通顺、读流畅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读”,教师一针见血指出弊端未尝不可,以正面鼓励为导向的“一针见血”往往效果更佳。譬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语:“你读得字正腔圆”“吐字准确有力,声音也很洪亮”“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古色古香”“你的朗读充满了文言味道”“你的朗读节奏分明,变化有序”。多元的评价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板块过渡要促进思考
在板块的设计中,教师经常会设置初读、再读、探究等环节,课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板块过渡语的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也是通过环节的层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譬如,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学第一步是读好原文,第二步是理解文意,那么在两个板块的衔接中,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现在请你用这些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把大意说给你的同桌听,把不懂的词句标注出来,提问交流。”这样构建的课堂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为例,第一部分是“写词——‘象’的观照”,第二部分设计的是“探究——词语的名堂”,两个部分之间,他的导入是这样的:“好,现在你注意看,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间画一条线(指黑板上‘盘盂’和‘车盖’两个词),在这两个词语间也画一条线(指黑板上‘沧沧凉凉’和‘探汤’两个词语),想一想,有什么名堂?”王老师首先是抓住了学生不易懂的词语,将其作为主问题抛了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更好地完成了思考领会。
(四)简洁凝练,总结语要精准到位
统编版教材中涉及“主题线”与“语文要素线”,它能够有效地将该学段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对应起来,更富有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总结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语言要干净利落,将所要习得的方法或者所要了解的主题、问题归拢起来,建立联系,既能前后贯穿,又显得脉络分明,使课堂富有深度。以笔者所听的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教师在课堂结尾的时候说道:“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虽然时光像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但他的名字就像淘尽泥沙的金子一般永远地留在了史书上,正如本单元的导语所说,‘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该教师结语就很好地把该单元要学习的主题内容联系了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运用富有魅力的文言文课堂语言,是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掌握好文言文教学语言的艺术,能够让学生在扎实的文言文学习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到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作者:徐双娜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布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