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中叙述性语言创新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中叙述性语言创新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设计中叙述性语言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找准不同门类的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切入点,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引导的主要路径之一。作为艺术设计这一走在时代前沿的教学领域,要利用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共通的理念,在思想教育阵地最前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思政教学;叙述性语言创新研究;故事化呈现

高校作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基地,不仅要教授技能,更要提升思想认知境界。年轻学生的教育最关键地告诉他们正确的思维,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主要课程,其作用无法替代。相对于高等院校教学的其他课程而言,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无论是从教授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其独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意义,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亦然。根据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相互融合,必须找准两者的切入点,笔者认为,在这其中,“叙述性”和“象征性”是两个关键词,可作为为主要融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搜集能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类故事及案例,使教学内容能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连接。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价值引领,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设计课程的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或经典案例,结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课程过程中引发主动思考,进而实现认同,再付诸实践。一个设计作品,往往需要主题与故事,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提高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在设计教育中,往往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叙述性与象征性思维,满足设计的“表达功能”,设计者在作品中传达一些深刻的含义,并希望被受众所解读,让人们心存审美,心存辨认。这与思政育人的理念是相同的。新时代需要新语言,把思政课程的内容用“故事”表述出来,再借由带有象征意味,具有叙述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呈现,既锻炼了专业技能,训练了表述手法,又与思政内容相融,让设计专业课程充满道德情操和人文社会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二者协同教育的作用。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为着力点,思政教育语言以“故事化”呈现,配合艺术设计中叙述和象征的表现手法训练,用创意图形、功能图等形式表现精神精髓。主要在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体现思政精神,通过图形设计、书籍装帧、插画、空间设计等课程作业,充分展现思政话语体系创新与设计专业教育融合,并建立自媒体平台,根据课程块面设立分类,收集学生作品,展示教学成果。

一、专业协同思政,双方都需要创新与转变

新时代文化多样性与媒体的传播性,思政教育急需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创新课堂内容的表达艺术,运用故事化表达、多场域交流等方式,与时俱进地增强话语魅力。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中,可尝试运用故事思维上好思政课,以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创新创业及传统文化等几大方面[3][][3]。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用叙事的手段进行传授。因此,在设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可以“故事思政”为切入点,结合时政热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关键元素,用叙述和象征手法表达出来,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把设计实践作为思政教育成果检验的试金石

运用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育人载体和传播媒介,例如多媒体、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流媒体(短视频app)等,以当下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把打造思政故事系列设计实践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选取代表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键词与主要人物、事迹等,在思政课上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故事、时代故事、励志故事,在设计课程中用艺术化的手段挖掘其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事迹的精神品质,宣传事迹,弘扬精神。

(1)在思政教育方面,创新话语体系,利用多方平台,协同完成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造型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合了专业要求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贯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的相关内容,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由写生到设计,由具象到抽象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环艺及室内专业的学生来说,遵循一定形式美法则的造型美感塑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4]。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整个过程相互融入,需要专业教研室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重塑,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塑造三观的建立,同时也让学生吸收认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像,通过训练逻辑与序列思维,培养良好的设计思路,围绕中国精神的不同主题内容,结合造型、色彩、表现情境、情感等章节进行设计思维及实践训练,多方位多角度地让学生领会思政教育相关精神,促使学生由认知到感知。

(2)在设计教育方面,培养“以形写神”的专业技能,思政与设计是底蕴与延伸,通过具有时代感,符合当下审美的设计作品,展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让更多青年关注、接纳、传承和受到教育。在以往的设计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对于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底蕴及体现的精神不理解,不领会。导致自己创作时的设计作品美则美矣,缺少灵魂。要想把思政精神真正教入学生的心里,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就不能仅仅是空谈,积极鼓励学生用创造力打造鲜活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与作品通过设计,通过叙述的手法进行深度对话。

(3)话语体系平台多元化:思政课堂是主战场,而设计课堂中的成品可以运用在思政课后辅助教学中,即让学生了解时政热点,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国精神,专业上磨炼设计技能,作品中提升思想境界。艺术设计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有很多种途径,通过甄选优秀的相关作品,开设不同流派风格的红色经典故事相关主题的画作赏析课,既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又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5]。利用专业优势创建微党课,以专业化的拍摄和富有表演性的讲述把党课拍出全新的感觉,并借助网络推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同样,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政课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与专业结合,不再是单一的写论文写感想,可以把学到的内容通过绘画、模型等艺术形式进行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作用。

(4)持续研究:通过提取几个块面,尝试结合专业课程,每个块面划分一定课时,主题内容可根据时下热点话题更新,重点打造“经典化、品牌化、艺术化、民族化”。以视觉专业的课程为例,通过剖析教学大纲,深刻解析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系统地梳理与把握课程的教学脉络、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与思政课程的教育元素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再设计,选取思政教育内容的几大块面,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相互融合,每个块面分配合适的教学时长及方法,目标明确,形式多样,思想与专业深度融合。

(5)可操作性:“故事思政”结合艺术设计的“叙述与象征”,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脑海中有画面,在专业课程中心中有引领。在理论讲授环节中,重点讲解国内设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宣传并强化训练,尤其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话语传播的有效性,用设计课堂打讨论或沙龙的形式进行思维探讨,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与情感共鸣。不断塑造健康向上的良好学习态度,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

(6)载体创新:顺应新媒体时代时代潮流,线下教学选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展示学生专业课上的作品,由传统的线下作品陈列变为线上展示互动体验。通过结合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思想教育、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教育课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既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关系密切,又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思想。学院建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机制,鼓励理论类社团建设,聘请专业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老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或者社会实践带队教师,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大力探索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的校地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思政理论课程的现场教学,落实红色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组织师生走进基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走访,在当地开展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走进农村,服务农村,协助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提升了思政理论知识的实践教育实效,更丰富了用专业服务乡村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理论内涵,实现了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双赢,增加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收益。

四、结语

艺术类的叙事性特征是它独有的美,设计结合思政的精神,将这种美娓娓动听地传达给学生,让新时代的“后浪”融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只有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积极打造思想教育新平台,高校的思政工作才能更为饱满、鲜活,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时代新人。专业协同思政,双方都需要创新与转变,运用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育人载体和传播媒介,例如多媒体、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流媒体(短视频app)等,在艺术化的呈现中,使一个个人物与故事鲜活、明晰起来,以当下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颜晓莺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