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创业通识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技校创业通识教育提升路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技校创业通识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我国创业活动的日趋活跃,开展创新教育已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就业途径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青岛市技师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实践,来探讨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与实施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逐渐凸显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社会上创新创业活动风生水起,主要体现在提质增效,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变革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更多的创业企业兴起,会有更多的创业项目有待开发,这些都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技工院校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备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经济理念的革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理念对技工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骄傲”。但是中国在制造业和传统农业方面,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如果能够通过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和模仿,并依托新经济对传统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把先进的技术和领域应用于传统行业,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体制层面的创新。创新和创造,关键要提升人的素质和※李娟意识。当下,经济的发展主要看企业,企业的发展看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制定政策并建立了创业大学、创业孵化产业园等支持平台,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陆续形了成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的模式,为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技工院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内涵建设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创业活动仅仅只能是模仿和复制,无法开拓出新的局面。开展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先弄清楚以下问题:

(一)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之新,可以体现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也可以体现在更优、更为完善。在这一基础上,“创业”既可以指发明一种新产品,创造一种新技术,制造一种新模式,也可以是革新前人成果,使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它不但指的是自己建立企业,也可以是在行业或企业内部带领团队完成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通识教育需发现创业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和理念,对学生的独立创业和在企业中完成创新型工作产生启示。如果从更广的意义来讲,创业的通识教育,最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同样也是职业素养的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方法创新。在创业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最直观的教育是案例分析,所幸创业这一主题往往有大量的案例可以与学生分享,但这些案例往往因有较为复杂的成因,导致学生往往认为其中的成功不可复制,失败又存在偶然因素。为了增加说服性,教师们必须抽丝剥茧,发现创业中的一些的规律性的知识,并加以分析,使学生理解、接受并实践。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创业是一种实践”。课堂中学生能够对创业知识有直观认识并促进其创业能力的形成,主要靠以任务做驱动的教学过程及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实现。通过课堂活动模拟创业情景,通过简单游戏,分析过程得失,进而实现学生对创业素养的感悟。

(三)创新与创业将融合为统一体系。的课程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开设相关基础课程,对创新的内延和外涵、创新思维方式、创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国家的政策方针、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梳理。其次,通过体验式与任务驱动式的教学,采取各类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创业者身份、创业心理、创业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创业的思路和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避免其在现实环境中走弯路、犯错误。

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通用能力的途径

早在2007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基于以上培养任务,青岛市技师学院自2011年以来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系统化,形成了核心职业素养课程和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课程分为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自我管理、创新、信息处理等五部分,结合学院开设的其他课程基本涵盖核心职业能力八项要求,以体验式教学模式训练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学生发展的综合水平。在此理念支撑下,创新创业教育应做如下努力:

(一)设置学生主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应融入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学院教学计划向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倾斜。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制定需配套相关考核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将结合任务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课堂的知识收获和能力变迁进行数据化的考核,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及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给予评判。其次,建设适宜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的系列课程,实现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培养既具备知识技能,又拥有职业素养,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的需求所向。作为创业教育尚属起步阶段的技工院校,则应在教学实际基础上,尽快挖掘各类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适用性。

(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技工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形成的意识,应从顶层设计设计上制定制度,形成积极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氛围,用开放的视角包容和接纳新鲜事物,统一领导,形成合力。构建“学校-院系-试点班”的运行体系,多头力量齐抓共管,对创新创业的课程发展各尽其责。1.学校开拓职能,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联系。学校应积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界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积极与企业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直观了解企业运行和运作模式,同时积极邀请企业家群体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思想上和经济上的支持。2.建章立制,形成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评价与考核的制度,对学生进行如学分、物质、表彰等各类奖励。比如,在各类创业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方面取得成果者均可获得相应奖励,或者可设置专项奖金,对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做贡献或体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将创新创业的理想转化为实际,再转化为相应的成果。3.多专业融合的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正如一个成功的企业是由不同专业特长和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构成一样,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更高级的目标则是实现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创业者的协作,这样也容易形成团结协作的分为和理念,并且让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有传承的关系,保证了一个创业项目不会因为人员变化而中途夭折,更具持久性的项目不仅更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更利于创业研究的进行。

(三)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体系。以青岛市技师学院为例,创新课程教师主要来源于基础教育部的核心职业素养教师,而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于经贸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物流方面的教师,两者各有优势:创新课程的教师皆能够系统掌握职业素养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会以小组任务、拓展训练、情景体验等形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自我管理、交流沟通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在课程推进中使学生具备职业素养,这一素养也是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考虑以下几点:1.教师的选拔。首先,寻找具备如创业者一样在创新、快速行动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认知和能力的教师,创新创业教师要坚持专业主义精神,对创业教育的设计和优化过程,能有创业者对产品的迭代和精益过程。其次,扩大师资的范围,向企业家和创业者寻求技术和教学支持,同时建立长效合作的机制并提升其教学经验,增强其教学能力。2.优质师资的培养。选拔出较为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教师后,需要发挥各自的教学所长,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培训。首先,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实践教育的教师皆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案例研究和创新实践,进而能够具备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能力。其次,引入社会上具备创业经验或创新成果的优秀人士参与到师资培训中来,多种方式激励其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关心和指导,甚至是孵化优秀成果。最后,还要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定期将创新创业教师送出去、推出去,在双创教育领域多交流,多实践。3.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评估。与传统专业相比,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评估方式应多元化,不应局限于培养了多少成功创办企业或者企业盈利的学生人数做衡量标准,应更注重教学项目的实施和教学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避免功利性倾向。即对其过程的考核大于对结果的考核,敦促教师运用创新思维动起来,做起来。

参考文献:

[1]马永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2]黄兆信.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作者:李娟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