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人才语言艺术课程体系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推行。本文提出了对于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的路径,即以“语言+艺术+文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并以项目中的“艺术翻译”这门课在美术馆文本翻译的实践性实施为例,剖析了“艺术+语言”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外宣的价值,提出了拔尖人才课程教学与艺术文本翻译项目相结合的新模式探索。
关键词:艺术院校;拔尖人才;艺术翻译;美术馆文本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的艺术领域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圈在不断地学习西方艺术理论和观念技巧;另一方面,很多中国艺术家、艺术品也通过展览、交流、贸易等方式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当前中国的艺术圈里,迫切需要既拥有艺术才华,又精通国际交流规则和熟悉跨文化语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我们与国际艺术的接轨。而高等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英语知识点和技能,也需要以专业相接轨,找到“艺术”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语言为桥梁,实现艺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交流功能。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艺术交流频繁、英语实用性日趋凸显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局限和教学困境。
一、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困境
困境之一:艺术类学生,在其专业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形成的“重技艺,轻理论”的观念和考试选拔的倾向引导,导致了艺术院校学生在迈入大学门槛时就已经有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偏向和态度偏向。这种偏向,使得大学期间的通识课教学历年来成了艺术院校教学体系中的短板。由此所导致的教与学冲突表现在:学生的已有水平差异较大,半数左右的新生高考分数为及格线以下。艺术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参差不齐,有的具有大学水平,有的却只有初中水平,有的甚至是从26个字母开始的小学水平。这一现状造成了教学双方的不适应、不对接以及相互埋怨。因此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便是每个艺术院校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困境之二: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很多研究都指出了艺术生的学习特征,概括而言有四个方面:(1)思想活跃创造力强,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2)追求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淡漠;(3)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功底薄弱;(4)价值取向日趋务实,身心需求趋向多元。这种心理认知的独特性,对于专业学习是大大有益的,然而对于以文本和规范为依托的语言学学习而言,艺术类学生却遗憾地展现出认知弱项和兴趣欠缺等学习能力的不匹配性。然而目前国内各个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教育的普适性原则,与综合性院校是大致相同的,仍然按照普通类大学英语选材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这种以语言共核为主要方向的授课内容显然与上述艺术生的学习特点是相悖的。
二、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创设
怎样在艺术的多元化、实验性与学院教育的经典性、规律性的矛盾之间,找到一种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式,能让局限得以突破,困境得以改善?带着这一思考,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的英语教师们,试着以“艺术、国际化、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初步探索了一个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和优势的,契合学校“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大方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10启动了“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在部分学科率先试点,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随着“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拓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通过拔尖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高精尖缺”的人才培养战略,旨在培养出一批懂专业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是在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秉承了艺术院校“艺术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而创设的。该项目首次对艺术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与素养进行了定义,并实施体系化培养,它是针对当前艺术交流中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打通学生的语言障碍,让艺术生在熟悉全球通行的艺术交流规范的前提下,能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行业交流和艺术对外宣传,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艺术人才。要想实现这一培养定位,就需要将语言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鉴于此,“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实验班项目提出了“艺术+语言”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四川美术学院张杰副校长曾指出:当前中国的艺术教育,其“当代性”是教育国际化和时展的需要,是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对于当代性的认知,可以从三个维度予以考量,一是要关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态势和状态;二是要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转型时期的需求;三是要考量现有的中国艺术教育所拥有的中外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这其中,第一个定位就是对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态势的掌握,而这离不开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本领。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领域对于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在外语拔尖人才的培养探索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强调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与“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的三个深度融合模式。鉴于此,四川美术学院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创设和开发了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跨学科融合的课程。
三、“语言+艺术+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美术馆
文本翻译课程的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体需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没有创新的课程体系,就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四川美术学院的“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实验班”从2012年底开始进行试验型招生运作,至今已有近八年的历程。从课程设计、到课程组织,再到课程实施,以及不断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经过反复打磨以及师生评价反馈,已经逐步凝练出“语言+艺术+文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沟通、艺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三大板块,突出三大能力体系的培训:(1)英语技能+艺术英语;(2)跨文化交际+国际视野;(3)学术素养+科研成果。在艺术英语的板块,开设了《艺术翻译》《校园口语导览》《英美文学赏析》《艺术英语汉译英实训》等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以及艺术类、语言类、文化类的讲座和沙龙;在艺术交流实践板块,开展了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校内院系和国际处的协作等真实艺术场景的现场、在地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在学术素养培训板块,主要进行艺术文献翻译、编译、发表,以及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培训等提升学生研究素养的培训。用理论类课程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而在实践课程中用真实任务去检验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反哺理论课程的短板,打造了一个循环促进的课程体系。在《艺术翻译》这门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的课程中,团队教师们在开发设计时提出了很多方案,如何将艺术文本的语言知识、翻译技巧、跨文化认知以及交际意义,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正是课程构建的关键点所在。在课程中,我们舍去了以翻译技巧为线索的常规翻译课程设置,采用了从文本的交际功能入手的思路,从语言本体出发,讨论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点,进而引申到“交流”的由来、发展和功能。项目早期的几年课程,都以教师准备好的已有出版物的艺术文本为材料,来进行讨论、提问、修改完善等训练。但在实施几年后发现,虽然学生对于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技巧得到了训练,但学生对于现成艺术文本的现实交流意义认知和对艺术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的理解并没有得到提升,无法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因此,在近两年的课程中,我们对艺术文本的选择,从场景性、当代性以及文化对比性等角度进行的思考和调整,选择以美术馆文本这个重要的艺术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进行艺术翻译教学。“美术馆文本翻译”教学开展了一年后,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重庆地区美术馆的文本翻译研究,相较于北上广和沿海城市的美术馆外宣工作来说,还较为滞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作品的文本翻译还局限在学术研究阶段,仅有少量的重要藏品文献在出版时才配以英文翻译,大量作品介绍缺乏双语文本。另外,在美术馆文本翻译实践课程的调研中,师生还发现美术馆展品、展讯、其他标识的文本,特别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美术馆文本翻译的体系和范例都没有被艺术研究者和美术馆从业人员予以充分地重视,因此其中不乏各种令人遗憾的错误和缺失,其规范性也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笔者也带领团队开始入手美术馆文本翻译的相关研究。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中国向国外友人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重要阵地。美术馆具有对外宣阵地的文化交流功能,其研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于美术馆文本翻译的具体分析,笔者将在后续的专门文章里予以探讨。
四、拔尖人才课程教学与艺术文本翻译项目的结合
在国际化艺术拔尖人才项目的课程体系中,秉承“语言+艺术+文化”的建课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改革和探索下,摸索出了一条采用真实艺术情景素材,借助中英语言桥梁,开展艺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教学与传播的路径,既研究了艺术生的语言培训和专业发展有效结合的培养方案,也很好地回应了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既兼顾了学以致用,又积极推动了中外艺术的交流传播。未来社会的艺术拔尖人才需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艺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当前的文化交流研究已从“输入”和“借鉴”逐渐转向了“输出”和“推介”,中国艺术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已经成为了艺术领域的探索重点,同时也成为了翻译学领域的热点。而在这跨界的焦点之处,美术馆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重要阵地和研究切入点。通过将艺术院校的“语言+艺术+文化”实验项目课程与美术馆文本的翻译项目相对接,既能让有挑战性的、当代的真实艺术情景素材运用到教学中,符合拔尖人才的培养定位,也能将国际化拔尖人才项目中的艺术专业人才补充到美术文本的翻译队伍中,弥补艺术翻译领域跨学科人才短缺、大量美术文本缺乏高质量的翻译外宣的尴尬现状。因此,拔尖人才课程教学与艺术文本翻译项目的结合将是今后艺术院校在艺术交流和艺术外宣领域开展工作的有益探索。
作者:肖红 陈香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