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言文学专业话剧教学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话剧是当前艺术门类中比较难定位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它对剧本的文学性要求极高。然而,当前的话剧教学存在明显的矛盾,除了个别的戏剧专门院校和研究所外,与话剧相关的课程大多开设在各高校艺术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少有话剧教学的相关内容。在中文专业中开设话剧课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气质,也有助于话剧研究人才的培养,因此,是一项既必要又可行的工作。
【关键词】话剧教学;艺术气质;原创演绎
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方案中,话剧类课程特别是将话剧理论讲授与实践教育结合的课程不多。按照文学四分法可知,文学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按照西方三分法可知,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也就是说,戏剧文学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以来,戏剧文学的主要形式已经由传统戏曲文学转变为受西方影响同时又“中国化”的话剧文学。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黑奴吁天录》开始,话剧就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改革进程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脱离了话剧去了解中国文学是不恰当的。然而,似乎总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话剧教学属于艺术类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不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长。即便能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话剧类的课程,也多是古代戏曲理论、鉴赏类的课程,偏实践内容的课程就更少了。这样的一种怪现状有其合理性。究其原因,话剧是集编、导、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即便是单独从剧本教学出发,也必须将视域扩展到导演、表演等领域才能更好地把握剧本创作规律。因此,选择在艺术学院戏文专业开设此类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综合的滋养和培育,也能够提高实践类学科的理论水平。但在艺术类的院校开设此专业也有劣势。首先,话剧文学类课程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的教育,而审美的教育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文化类课程作为支撑,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在于实践技能的传授,对此类课程钻研较少。其次,话剧剧本本身就是经典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若不用文学的眼光对待它们,只是流于技法的传授,难以奏效。最后,话剧剧本是高级的语言作品,要想了解语言本身,不仅要学一些语言类的基础课程,更要掌握其他文类的基本特性,以建立一个对比体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毫无疑问是各个综合类院校的基石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与文化精神的重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经典文学教育,他们从事文学阅读的习惯是从文本出发,以理论为观照,以文学史为准绳。因而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进行话剧教学的必要性。
一、话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是美育的内在要求。“美并不是事物的一种直接属性,美必然地与人类的心灵有联系——这一点似乎是差不多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承认的。”[1]一些大学文学院也有戏剧影视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其中就包括话剧类课程。但大多数院校的话剧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并不大,无法和诗歌、小说等课程相提并论。然而,话剧有话剧的特性,有完整的话剧教学链会让本专业学生充分领略到话剧的魅力,了解话剧的创作规律,从而带着感性的经验重新认识文学史中枯燥的话剧概念。其次,是互补性气质培养与健全人格的要求。中文系的学生一直以广博的学识、优雅的思考方式和诗意栖居的心境而闻名。但相对来说,精神气质偏内敛,同时一部分学生也偏沉闷,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生活,也不利于学生拥有相对良性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产生互动和合力。话剧教育可以带给人不同的艺术气质,如果说中文系传统的气质是“温柔敦厚”,那么适当的话剧教育带给人的就是“浪漫多姿”。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同时拥有两种气质的人,一定能取得不同的收获。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不只是讲解奇妙的知识,也不只是传授万能的本领,还要传递精神的火炬,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特的气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话剧教学的可行性
话剧教学就必须要有鲜明的试验性。教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戏剧基础理论,一部分是话剧实践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的戏剧理论特别是戏曲学相关理论的讲授与研究,无疑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的专长所在。但是,在讲述话剧理论时,既要有经典理论为依托,也要思考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以及与学生思想的贴近性,保持其“当代性”。另外,在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建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以让话剧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以“读剧本”“演剧本”为中心的课堂互动环节。对中外话剧史上的经典话剧作品应进行细致的解读,不仅需要老师讲解,还需要学生通过“读剧本”乃至“演剧本”的方法进行体验式学习。按照布莱希特的舞台理论,演员表演应该是从进入剧本到超越剧本的升华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致敬经典开始,到体验经典,再到对经典进行思考甚至“二度创作”,做到教学有互动、有训练、有反馈。二是建立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制的团队机制。对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分工的同时锻炼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若干专业小组,指定小组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结合每一位同学的主观意愿分配任务。每一名同学都要在课上朗读、分析所分配的作品。在专题讨论时,要激发同学的积极性,拓展同学们的文学鉴赏思维。在小组讨论中,所选择的文本应为已出版的作品选集,尽量不用网络文本,树立学生的“原典”意识。三是采取以“拉片子”为主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在影视教学中,“拉片子”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慢放或定格经典电影片段的方式讲授其中的镜头技法、艺术思想和演员表现等要素,是非常经典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同样,在话剧教学中也有必要将一些经典的话剧视频进行反复研究,并且在“拉片子”的过程中,系统地讲授重要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同时,针对视频中出现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实时进行分析,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四是构建创作并汇演原创剧本的结课模式。话剧类课程多是选修课,考查方式可以相对灵活,既要有平时出勤、小组讨论的成绩占比,还要精心设计本课程的结课考试或考查。笔者的《戏剧创作》一课,就是以不同小组创作原创作品并在课堂中进行汇演的方式结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话剧这门艺术。可以让小组中每人提交一部小型话剧作品,或让小组长安排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最终集体创作一部中型话剧作品,同时选择最优的一部进行组内排练,结课时在讲台上进行表演。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及时体验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创作剧本的自信心。对于佛系学生而言,这也是促进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有效途径。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3]总之,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能缺少话剧类课程。同时,无论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话剧类课程都应该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众多经典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2.
[2](美)M•李普曼.当代美学[M].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39.
[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A].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96.
作者:鄢冬 单位:内蒙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