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文学语言艺术魅力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语言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产物,通过这些文字符号的记载与传承,凝结成人类的语言,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英语文学在人类语言文明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而这些英语文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着强大的语言艺术魅力,体现出形象性、意向性、生动性、情感性、含蓄性,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魅力分析
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较为久远的发展历程,从古时期吟游诗人编著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到素有英国诗歌之父之称的乔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经钦定本》,直至当代英语文学作家所编著的各类文学作品,都见证了英语文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英语文学家们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外加缜密的艺术加工,在文章中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英语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值得当代英语文学工作者针对其进行专项系统的研究,使英语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一、形象性
形象性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具体作品中,可以使读者切实感知到语言的形象性。每部文学作品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均凭借形象性语言对人物内心矛盾以及社会进行烘托。例如,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作者在描绘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中,其作为丹麦国王的孩子,身份十分尊贵,性格十分善良,并接受极为优质的教育。作品主人公坚信世界拥有真善美,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由于父亲被毒杀,母亲改嫁,叔父夺权,使哈姆雷特的人生发生较大的转变,逐渐迈向复仇的不归路。哈姆雷特其自己的性格是致使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他不是行动主义,而是十分典型的思想主义。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角色刻画,将身份尊贵的王子呈现在人们面前,带给读者美妙的畅想,与后面描绘的复仇环节相比,形成十分明确的对比,使读者深刻感受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变故,仿佛亲身经历过。因此,形象性语言,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了解英语语言艺术,进而掌握作品创作者的情感走向。形象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英语作品,其语言特征十分显著,可以充分展现人物个性,充分刻画与描绘主人公的各种情绪,进而使作品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意象性
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中,作者会创设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样的虚拟世界当中,存在很多戏剧性的情节,正是这些生动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在英语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作者借助丰富的语言艺术进行情绪上的渲染、故事背景的烘托以及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以此来抒发内心当中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过程中,获得某种情感上的宣泄与满足。由此看来,文学作品的实质是作者利用文字进行时事批判、情感寄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意向性成为英语文学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例如在著名作家雪莱所做的《西风颂》中,“假如冬天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语录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对于那些身处逆境当中的人们发挥着激励作用。在这首诗当中,雪莱所描述的是西风掠过山川平原时万物凋零的模样,反映出西风过境时的狂暴与力量,就连大海天空都为之动容,以此来抒发作者内心当中的情感。通过阅读这首诗文,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由的强烈向往。在作者眼中,西风是自由的化身,它不仅具有摧毁万物之势,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光明与未来。因此,在诗文的最后,“假如冬天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经典语句带有强烈的意向性,可以引发读者的强烈的思想共鸣,成就了这部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三、生动性
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中,语言的运用都具有较强的生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在整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会运用了大量“生动传神”的语言对事物、人物、景物进行描写,或者说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给写活了,令读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既然说到英语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就必须提到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家。例如在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文学作品当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例如在他著的《雾都孤儿》中,就成功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比如充满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唯利是图的窃贼团伙费金、谦逊有礼的布朗洛、心地善良的梅丽夫人等等。狄更斯还运用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文学语言,赋予了每一个人物鲜活的生命与活力。例如在描写孤儿奥利弗时,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童真,描写流氓时则使用了很多行业黑话,而描写好心人时使用的是充满礼貌与恭敬的语言;除了语言外,就连每一个人物的大多穿着打扮、面貌形象以及出现场合都经过作者非常缜密细致的安排,这一系列有意识的规划布局使整部小说更具张力与表现力。而最令人称道的是,狄更斯的文学语言从表面上看虽然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在他的文章中,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埋下的伏笔。读者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可以明显地感知各种鲜活的人物性格,在他的文笔之下,还塑造了大量不同职业人物,映射出当时伦敦社会的整体风貌。除了狄更斯以外,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也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创设出一座名为Yoknapatawpha的小城,这座小城的首府杰弗逊镇,居住着几家非常有名望的名门贵族,福克纳运用大量的生动性语言描写了这些名门贵族在小城中的生活细节,就连这些贵族邻居们的生活都进行了相应的描写。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编写了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历险记》。在这两部小说当中,就运用生动性语言对人物性格进行了刻画以及故事背景的描写。马克·吐温的这两部作品背景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其中的人物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作者利用充满讽刺性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特点及社会背景进行了生动描述,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主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以及建筑结构就呈现在自己眼前。马克·吐温凭借其极具生动性的语言,使读者融入他所创作的故事情节当中不可自拔,体现出一种强大的语言艺术魅力。
四、情感性
从某种层面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寄托,作者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当中的愁苦、悲喜、疑惑以及愤怒之情。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文学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寄托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英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很大一部分自来于作品中的情感性。例如托马斯·格雷是荒诞派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者,在他所著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中,能读到很多怀古伤今的文字。从表面上看,这些文字有些苍白无力,缺少内涵,但事实上却反映了诗人空洞虚无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只能通过这种空洞虚无的文字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在美国作家安德森所著的《小镇畸人》中,作者以一个神经病人的视角对小镇生活进行了描写与刻画,在文章中,作用有意识地不使用标点符号、不对字母大小写进行区分、语言思路凌乱,通过这些新颖大胆的文字表现方式,描绘出小城镇混乱无序的生活状态。而正是这种讽刺性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小镇居民对于爱的无限渴望;在弥尔顿的诗歌当中,表达了作者对上帝情感的质疑;在斯宾塞的文学作品当中,体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济慈《夜莺颂》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等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在丁尼生著的《拍吧,拍吧,拍吧》中,反映了作者对已逝挚友的思念之情,再通过一首《过沙洲》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的无所畏惧;在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的《草叶集》中,体现了他对自我的歌颂赞扬以及对于自由平等的深切向往。在这些诗人进行文字创作的过程上,虽然很多诗人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无法像常人那样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无法在别人面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当中的情感,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使情感得到抒发,利用文字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与读者进行精神上与思想上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效果有时远比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更具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五、含蓄性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有限”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无限”的情感意境,从而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遐想空间,使读者陷入思考当中,最终得出某种结论或者心得体会。所以说,一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而有效调动起读者的参与性,与作者达到某种思想上的共鸣,使读者的个人情感得到抒发与满足。但是,作者又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给读者,或者在进行文字描述时不能过于直接,这样容易剥夺读者遐想的空间与回味的念头。例如在《圣诞之夜》这部作品中,作者在描写青年军官和少女的神态、表情和行为举止时,虽然没有直接进行文学描述,却让读者清晰地感觉到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愫,这就是英语文学语言含蓄性的最佳体现。所谓含蓄,就是作者在描述某一事物时不能太直接,语意达到含而不露的境界,这就需要作者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艺术加工,引发出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对老人面对困难时的心境进行了大量的文字描述,却鲜少提到鲨鱼的情况,这就意味着老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将面对多大的困难,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却依然在坚持,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老人叫醒男孩时,作者写道:“老人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这样的语言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老人当时的内心活动,但却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男孩的爱,这就是文学语言含蓄表达的魅力所在。
六、结语
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文学作品都会一直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职责,并且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作者在进行文字描述时,要充分体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英语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作者灵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巧妙构造社会环境、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再通过景物、人物的某些事物的描写来烘托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事件的经过,从而更加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更多的读者共鸣。在一部好的英语文学作品中,必然蕴含着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意向性、生动性、情感性或者含蓄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的魅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健新,吕永鑫,刘小俊.汉语母语听音人的室内汉语与英语语言清晰度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56.
〔2〕赵静.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培养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2,(3):267-268.
〔3〕丁志斌,石红梅.英语语言之美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33-134.
〔4〕靳开宇.雷抒雁晚年诗歌语言艺术探赜———以组诗《泥土的门》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4-57.
〔5〕种道静.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枣庄学院学报,2017,(3):77-80.
作者:乔德玉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