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浅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浅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浅述

摘要:

我们当代人就应该像古人那样志存高远,“弃燕雀以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论著汇编。在《荀子•天论》篇中,荀子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因此,语文教学中认真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对于廓清人们的认识,明确语文教学的取向,彰显教育的功能,大有裨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较短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测试。

关键词: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功能;教法

一、中学教学探究

“中国有句俗语‘人过三十不学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留下空白让学生展开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2]。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的思维就像开闸放水一样,一涌而出。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学海无涯,知识无尽。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一个人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了,学起来吃力,不学有情可原。”……同学们议论纷纷,积极性空前高涨。我看火候到了,接着说:“刚才同学们围绕‘人过三十不学艺’这个话题各执己见,到底谁说的有道理呢?(又给学生留下空白)我们学了《孙权劝学》,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紧接着,我就势在黑板上写了“孙权劝学”几个字,并因题制宜,再次布白,设计了以下问题:(1)文章的题眼是什么?(2)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要劝?(3)孙权是怎样劝的,结果怎样?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主动探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如果采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的《孙权劝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导语,不给学生留下思维的余地,我想是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作用的。同学们学起课文来,就会感到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听而不闻、学而不思,死气沉沉的局面。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在写到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闻先生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大地!”至于闻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说了些什么,却没有具体描述,而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讲到这里,学生不禁要问,闻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其答案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课后我们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加以对照,看谁说的和闻一多先生说的最接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落难王子》的结尾:“天哪,太可怕了……”;《山中访友》的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等等。这样的结尾,作者都进行了艺术省略,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引导,学生就会根据课文内容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创造精神得到培养。“空白”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创造力的平台。有了“空白”,就能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能冷静地分析,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方法和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思维品质的锻炼;有了“空白”,就有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了“空白”,就有了争议,有了多维评价,也有了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的特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这种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向互动中形成的。语文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员,应找准在课改中的位置。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落实在课堂中,并在实践教学中检验其正确性。语文教学应采取专题法、讨论法、答辩法、电教法、评价法,这五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范围。语文教学还应该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中学语文文言文感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快乐参与、在自信中成长,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协调的能力。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四个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文言作品大多为古代散文与诗歌等,其语言经过作者的锤炼,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语篇教学,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殿堂,领略古代语言的凝练与多彩、深邃与独到、含蓄与渊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3],笔者针对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兴手法,揣摩作品的写作主旨,体验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加强学生对“唯吾德馨”的感悟。学生模仿其语言表现形式,结合自己的感触,这样写道:“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并冠名为《公仆铭》[4]。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了古代作品言语表现的形式,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

三、中学语文艺术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艺术论》)中国古代作家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珍品,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传达出内涵丰富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穿透时代风云,体验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者根据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相谐的特点,适时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主观感受。学生从作者对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的描写中,体验到作者的欣赏之乐;从对滁人之游的描写中,体验到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从对太守之宴的描写中,体验到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于是,学生在对秀丽风光的欣赏与游人之乐的体验中,分享到作者“乐其乐”的感受。无疑,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运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同化与升华。

四、写作训练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具有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心灵体验外,还具有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古代作品,犹如穿过时间隧道,聆听先辈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窥视古代作家写作的心理规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读出作者的缜密的构思,读出作者不同寻常的联想与想象,读出作者语言创新的思维流程。从而,彰显出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笔者针对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联系蒋氏的悲惨遭遇,明确蒋氏“捕蛇独存”和乡邻“非死则徙”的对比、“弛然而卧”与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的对比、“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的对比,探究“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原因;又从作者对赋敛之毒的联想,认识在写作流程中由“物”向“意”的转化,揣摩作者在运思中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点,不仅观其形,而且察其神。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结合课外练笔活动,笔者以《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为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意识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时空转换,反映情趣变化,显示矛盾冲突。从而,使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辐射到学生的练笔活动中去[5]。中学语文教学体现文化传播功能。如在《活板》、《核舟记》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洞察中国古代文化的创意,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志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有其语篇特点,有其教学的侧重。因此,我们要因文而异,灵活变通。只有如此,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J].谭思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1)。

[2]文言文“先学后教”教什么?[J].梁运义.语文教学通讯.2012(08)。

[3]文言词语释义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陈仁龙.语文月刊.2011(11)。

[4]造成高中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J].黄红云.中学教学参考.2011(16)。

[5]写作:把握一般规律学习基本方法[J].王铁仙.中文自修.2008(06)。

作者:陈志明 单位:四川省邻水县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