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力度逐渐加大,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从数字故事的内涵出发,阐述了数字故事的特点,分析了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希望给有意于将之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

数字故事;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0引言

数字故事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方式,在欧美中小学的各个年级中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对数字故事分析论述和实践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数字故事的内涵

1.1数字故事的概念

数字故事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Atchley)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人,他用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并在公共场合播放,得到了人们的好评[1]。之后数字故事的概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并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关注,并在教育中加以应用。数字故事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声音、视频来讲述故事的,它融合了声音和视觉两大元素,使学生从音画中获取故事内容,并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体会[2]。

1.2数字故事的特点

(1)数字故事具有真实性。数字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和民间神话故事,它是基于真实的故事,需要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创作数字故事作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一些知识和相关问题的观点。(2)数字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感。故事感就是围绕故事的主题,有效组织信息,并结合语境,有感情的表达出来。人们在一定的背景或内容中去讲述故事,在设计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寻找故事的冲突点和感人的地方,并且情节设计要跌宕起伏。(3)数字故事具有多种感知方式。传统故事往往以口头讲述、书面记载或录音等形式流传,缺少感动和震撼的氛围。数字故事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它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信息量大[3]。(4)数字故事的共享性较高。数字故事是传统故事和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为数字故事爱好者提供了许多交流、学习、共享的平台,数字故事作品的传播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另外,一些Web2.0模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支持在线制作和分享数字故事。

1.3数字故事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及优势

(1)教学内容故事化,丰富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数字故事不是简单的“镜像”生活,它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围绕课文主题,通过对现实素材的探究、提炼、概括来完成[4]。由文字、图、声音组成动态的故事,学生在观看数字故事的同时,既会接收到来自视觉的信息,也会接收到来自听觉的信息,视听信息融合后,则可以使故事更加丰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字故事创作者的内心,更能体会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2)语文课堂数字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数字故事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相整合,将语文课堂数字化。画面、文字、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氛围,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3)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通过数字故事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文、社会、自我的整体认知。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2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教师运用数字故事辅助教学

教师运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辅助时,需要了解数字故事制作的一般流程,结合语文课文,制作相应的数字故事进行教学。(1)数字故事应用于导入环节。设计数字故事,应充分展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物性格或事物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到将要展现的故事中。这里的数字故事可以是语文教学中整篇的课文,也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点、一个自然段或是一个片段。比如:选取初一语文上册中的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将数字故事运用到教学的导入环节。在数字故事的开头引出故事的主角狮子和蚊子,再描述寓言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提出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同时添加录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数字故事导入环节的理解。这样的导入环节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状态。(2)数字故事应用于讲授环节。讲授环节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往往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得到整体感知,为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主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准备。如果把数字故事应用到讲授环节时,应该把整个课文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把课文展现出来。①运用数字故事进行整体感知。数字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有效组织信息,把学生较快带入到数字故事创设的课文情景中,达到整体的感知。②运用数字故事渲染气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数字故事中的背景音乐或解说,更能渲染故事所表达的氛围。③运用数字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把课文用数字故事的形式展现,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利用生动的图像、声音,将学生吸引到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初步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初一语文上册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学中,将数字故事应用到讲授环节。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重要的句子和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把整个课文内容作为故事来进行设计,将学生带入到数字故事创设的课文情景中,达到整体的感知。在讲授课文时,先播放数字故事,把“我”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故事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丰富的视听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渲染故事所表达的氛围,让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初步的印象,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结合数字故事中的图片和文字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者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故事情节。具体作品如图1所示。(3)数字故事应用于拓展延伸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去学习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和真正用意。在某些语文教学内容结束后,如寓言故事,就需要拓展延伸环节,将寓言故事含有的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理解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将寓言故事的联系到生活和自身,从而进行反思,并有所收获一些感悟。所以,在初中语文寓言教学中,数字故事形式的拓展延伸环节是教学所需要的,将生活中的事情与寓言故事情节用数字故事的方式演绎出来相比较,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教学内容内化。

2.2学生制作数字故事进行小组学习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数字故事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针对某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某一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字故事作品,展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如:在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中,教师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制作关于课文内容的数字故事或者围绕课文所表达的“友情可贵、情义无价”叙述一个关于友情的数字故事。具体过程安排参考如下:(1)活动目标。通过数字故事再现课文的画面或者围绕本篇课文表达的主题叙述一个友情的故事,来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对本篇课文“友情可贵、情义无价”有更深的体会。(2)活动一般流程。确定主题,主题可以小组讨论确定或按教师指定。制定计划,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组内讨论选出组长及分配各成员的任务。数字故事制作,各组选择主题,收集图片、背景音乐、编写文字字幕等,最后利用PPT编辑合成。作品展示,学生根据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完善作品。(3)活动总结。将课文制作成数字故事的过程,对于课文内容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情意的难得。除此之外,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锻炼了收集资料能力、合作能力等。

3总结与反思

数字故事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小组学习的好伙伴。本文的研究中,数字故事的制作是由教师或学生来制作的,对教师和学生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有更高要求,如: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必须能够使用PPT等软件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编辑合成数字故事,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共同创造数字故事作品的过程中。为了使数字故事与语文课程结合更紧密,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多的实践和研究,使得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2]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8.

[3]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00-101.

[4]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中小学电教:上,2015(4):32-34.

[5]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等.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11-13.

[6]魏振英.于数字故事中挥洒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J].中学课程资源,2012(7):21-23.

[7]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8-10.

[8]赵晓清.数字化故事叙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电教,2012(10):19-20.

作者:王晓晓 单位: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