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幅度地推进新课程标准改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受到了广泛重视。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主体性、探究性与应用型的特点,通过有效目标的设定、有效的情境导入以及有效的师生互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措施
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目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有效性学习逐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注重发掘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以实际效果来表现教学质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凭借其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课堂学习,逐渐在教育界推广开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概述
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用最小的时间、精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成果,“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为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有效性教学主要是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后,能够完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推动学生基本素养培养,包括知识积累、情感酝酿、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主体性
有效性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体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本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者与指导者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以主体地位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需要重视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完全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二)探究性
有效性教学的探究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在体验式情境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重点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体验情境中积累、理解、巩固语文知识。因此,有效性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学生主动应用知识去探索新问题、新知识的过程,是创新力培养的过程。
(三)应用性
应用性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去感知新材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新知识,这需要教师让学生们明白语文知识的应用意义、应用方法,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实现应用性学习。
三、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起始就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着引领作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目标的细化落实,也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第一步。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以最少的时间来实现最大的教学成果,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增强方向性、针对性。例如在学习课文《琵琶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制定严谨的教学目标,《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其以严谨缜密的结构以及波澜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一个琵琶女高超的弹奏艺术以及不幸的经历,最后发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怀才不遇之感,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也表现了自身被贬的愤懑。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即首先让学生能够了解全诗大意,然后进一步积累古诗词鉴赏素养,掌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有的放矢,极大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以情境导入来提升有效性
情境导入学习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依据课堂内容产生体验式的联想、发散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式教学来导入课堂内容。《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一首七律,全诗中以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秋色来表现诗人漂泊流离、年老愁苦的凄凉情感,动人心弦,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述诗人所处的背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惟妙惟肖的展现诗人当时所处情境和心绪,从而让学生感同身受,自发的投身到诗人那悲怆的心情中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让学生们感受诗人的孤独、凄凉情境,从而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标。
(三)以师生互动来增强有效性
师生互动也是开展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彼此独立割裂完成的,而是双方互动、交织进行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无论是在情境导入时还是设定目标时,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需求来创设课堂,从而让语文课堂摆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作者:赵彦丽 单位: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参考文献]
[1]游德发.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78-80.
[2]赵睿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01-103.
[3]王宏.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9:42-43.
[4]陈安花,刘正安.新课程理念下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企业导报,2015,08:97-98.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求异思维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它的好处是能够促进公平竞争,所有人都用同样的试卷,帮助高校区分生源质量。同时,它也有弊端:扼杀创造力、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试卷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学生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这场考试,那他们就没有时间去培养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要求。将求异思维引入高中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文化滋养。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实现创新性发展。
一、求异思维的必要性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中文,是一门应用语言,理解语言。所以,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语文就是生活,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在让他们了解是生活,读懂生活,享受生活。语文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不就是靠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才得以传承。高中语文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在养成语文技能的同时,也要养成文化品位,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修养。使学生养成阳光,向上的心理。在教育中带入求异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们多角度发展性看问题,探究问题,启发好奇心,对问的研究更深入,能将问题看得更好,更透,将问题更理解得更透彻。
二、求异思维的运用
1.交流表达中的运用
每个学生的思想,内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交流表达方式不同,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去要求每个学生的交流表达,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兴趣爱好,优势被压制住,渐渐地,学生就不愿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大多学生不愿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营造一个多元的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办一场辩论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们发现和认清道理,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和见识,提高口才,锻炼自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运用网络的力量,把学生聚在一起,发一些时下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对方的思维,完善自己,从中学习知识。
2.阅读欣赏中的运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先给学生们布置功课,然后让他们对照着标准答案去修改自己的答案,可阅读理解哪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不敢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感到怀疑,从而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要保持开放性教学,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在国外,人们就很注重这一点的培养,在《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中,中国的学生只认为后妈是个坏人,但在国外,教师会引导孩子们,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后妈这个角色,比如:在后妈的女儿眼中,她是一个好妈妈,她阻止灰姑娘参加舞会是为了女儿能得到王子的赏识。教师可以针对某篇文章,某个人物,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做出总结。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学习方法中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给学生统一的教学模式,布置统一的作业。写作文都是照着满分作文的样式,每种文章的特点、写法,每一段该怎么写,教师都会给出明确的方法,这就有些像古代的八股文,它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就连阅读理解,教师都能给出解题的套路。这种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感到困惑,觉得语文难学。教师应该运用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和别人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激发兴趣,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不怎么看课外书,教师可以指定一本书,学生看完后互相交流感受,既训练了交流,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增加了写作水平。传统教育的“统一方法,统一答案”已经不顺应潮流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来看和解决问题。现在应该,用求异思维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正完成从少年到成人的蜕变,这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能力、性格、观念等,都在逐步形成,如果此时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对他的一生都是很好的。
作者:黄超建 单位:广西钦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传承的历史文明,其见证了我国的发展与历史演变,也是我国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重心偏移,造成对传统文化教学逐渐忽视。以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并探讨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
我国传统文化常常是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古人借用语言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生活环境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自身的修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就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可是许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些传统文化的教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每个学生自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的一门科目,优秀的语文基础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我国文明的重要基础。语文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使用文字,还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灌溉式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根据语文教材和辅导资料将文言文、诗词等进行机械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将其深层的内涵展现出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能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没有了解的兴趣。加之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这一节教学任务,不会把时间过多的投入到深层次的讨论当中,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中,不能很好地与传统文化契合。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一)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内容,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语文素质出发。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准确的掌握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语文基础与学习情况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这一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在教授《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创新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兴趣才能发挥学生自身主观意识,充分调动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教师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铺助教学,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等,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勾践灭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式,让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结合我国革命时期的情况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切身感受文章中主人公想要自由、公正、平等的愿望和思想,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光在课堂里进行,也需要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闲时对传统的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让学生多接触古典名著,有助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优秀的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诗经》《水浒传》《鲁迅》《论语》等名著,让学生提高对名著或名人故事的阅读,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识,改善对当前高中语文的认识偏差,自主对语文进行思考探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语文传统文化,达到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三、结束语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遗失,这需要得到当前教育者的重视。虽然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中也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思想品质,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作者:尤国军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元元.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天下,2016,(24):48.
[2]王伟.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与写,2015,(04):106.
[3]吴炉平.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J].课外语文,2015,(24):102.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只有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多与高考成绩相挂钩的部分,更多地是想通过语文教学让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生学习及生活,增加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部分。而我国近几年来也得到高速变化,国家越来越关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以外,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不枯燥无味地渗透进传统文化是一件极其不简单的任务。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才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中。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的道路无比曲折,这不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从一个方面进行概括,还因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儿女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教”出现问题
首先,教师教的“功利”性,简单来说就是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虽然教学课程正在不断地改革中,但是,普遍的语文教师自身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仍然停留于成绩,只想着学生成绩的提高,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因此,在遇到文言文及古诗词时,只单一地教授学生考试的内容,并安排学生背诵文言文及古诗词。而不是让学生从文言、古诗词的理解中步步提高到情感的共鸣,以至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其次,个人教学素养低。由于语文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内容及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及了解,个人教学素质低,在教学中单纯借助并依赖教学辅助工具书,只能对教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未能在对文言及古诗的讲解中及时穿插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轻松地进入课堂。
(二)学生的“学”出现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文言及古诗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重要的难题,学生很难去学习并掌握其内容,对于其中的感情之类的就更难去产生共鸣,又加之学业上的压力,更不愿再去认真体会其中深刻的思想情感,只想着考试的内容掌握好就万事大吉。第二,学生学习的惰性。虽然文言及古诗是高中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在课外,为了解决学生学习难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课外辅导书、及工具书,一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然而,这一便利却被错误利用。学生过度依赖这些工具书带来的便利,而缺少自己对于文言及古诗词的独立见解,加之文化素养不高,更别说情感的交流,文化底蕴的形成及提高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好学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的途径,接下来我们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深入了解语文教材,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机械的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对要教授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要多思考,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做好全面的课前准备。其实,在语文课堂中,不是只有文言古诗才能渗透进传统文化,很多其他的文章也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比如,在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其实很多同学对于“荷塘月色”的意象了解是很单薄,对于此,教师并可以引用《爱莲说》和杨万里的《荷花》等和荷花相关的古诗、词、曲等,对“荷花”在中国古代的意象及形象进行简单的说明讲解,使学生对于“荷花”有深入的了解,在此良好的人文氛围内,以引起同学们对《荷塘月色》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渴望。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外拓展活动
让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想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最重要的是想在此基础上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因此,把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只放在教学上是片面的。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开展传统文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一到节假日,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地方都会有各种各样传统文化活动,这时,作为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参加者类型的活动。比如说,端午节。对于端午节,学生了解最多的便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活动项目未有深入了解,吃粽子、划龙舟,等等。教师便可以带着学生去学习粽子怎样包成的,观看划龙舟竞赛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或者带着学生去观看讲座,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深入的了解,使传统文化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总结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那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上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笔者对此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也许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会不断地学习、完善。
作者:高原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高中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如何推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学研究,2011,(10):68.
[2]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研究报告,2015,(15):29-31.
[3]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59-60.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与想象力
摘要:
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内容,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做出简要的分析,旨在于更好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培养
前言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已经追赶满足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就需要教育事业不断的加强对高中教学的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对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只有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1、创设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氛围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作为课堂的主导,充分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高中语文教师赢打破传统单一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的多种学习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想象力。例如:在讲解《药》这一课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讨论题目,让学生对文章认真阅读后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分析等讨论方式对题目进行探讨,然后将讨论的结果与教师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氛围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1]。
2、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
高中教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较为丰富的,只有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的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想象力,所以,为高中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教师应本着对发觉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与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还应该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不仅会创造还要学会表达。只有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灵感和创新思维,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热情,以及想象创造的空间。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交谈引导中,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创造空间。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知识和素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来引导学生如何让发挥想象创造的方式以及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然的对创新思维与想象力进行培养。另外,在教学应用中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外,还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名人名言对于高中生来讲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多数名人名言都有哲理性较强的特点,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就会出现名人名言中的观念以及观点会出现不和事宜的现象。这时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当前的时代高度,对名人名言做出全新的诠释,将这样的创新方式应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中,会取得较好的效果[2]。
3、在作文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练习方式,写作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对写作的练习,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3]。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写作方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写作上独辟蹊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应用创新思维,写一些构思巧妙、创意新颖的文章。学生的写作文章要及时的得到教师的肯定以及鼓励,才能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到最好。在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来训练学生在写作中的独特性、新颖性以及流畅性。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最佳方式。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创新作文的形式,想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采取多样式的写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布置写作内容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不拘于形式的写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想随写,才能更好的锻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多样化的创新写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帮助[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正确的引导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对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只有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想想里得到好的培养,才能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不断的努力下,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的方式,为高中学生不断的创造想象力的空间。高中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断的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效率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冯美娜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
参考文献:
[1]徐林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J].学周刊C版,2013,(9):174.
[2]郑玲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0,(55):53.
[3]张国林.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5):8.
[4]王正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5,(12):2015.12.151.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
把审美能力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体现语文审美教育的形象生动性、情感愉悦性、自由创造性以及和谐统一性,避开功利的纷扰,带领学生真诚地投入文本的解读和体验审美之中,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始终都要贯穿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许多语文教师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导致当代高中生缺乏领悟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使学生抛开感知形象和情感体验来抽象理解作品内容,或者局限于作品“自恋式”的单纯感受,缺乏对其深沉意蕴的领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作用、方法,才能极大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做美的发现者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美,而人们的缺憾就是不会发现美。高中语文教材中从不缺少那些文质兼美、意境深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审美的洞察力、观察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发现美。高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上阕写出了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由眼前的优美画卷联想到什么?很多学生会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联想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振兴中华,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捍卫美”,从“美”中生“情”。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美,发现了美。
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识别美丑的能力
高三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比如有的课文歌咏平凡与伟大,有的课文歌颂纯真与善良,有的课文鞭笞丑恶与黑暗,这些意蕴丰富的文章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操、观点和态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课文。教的《沁园春•长沙》要让学生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艳丽景色,更应该去仔细体味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博大胸怀,以及要主宰大地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感悟。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丑材料,如《变色龙》中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勒》中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菲利普夫妇;《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商人夏洛克;《孔乙己》中迂腐无能的孔乙己、愚昧麻木的看客、凶残冷酷的丁举人;《藤野先生》中不学无术、麻木不仁的留学生;《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胡屠户、阿谀奉承的知县静斋、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等等。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通过识丑、辨丑,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审美情操、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去感知美、判断美,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巧设问也是引发学生联想想象,诱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讲解《祝福》中,那么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是谁夺去了她无辜的生命呢?是经济的贫困,还是精神的悲剧?我们这节课展开一场辩论赛。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是封建礼教和人性冷漠扼杀了祥林嫂。他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联想、想象,使学生从中发现美、辨别美、体验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巧妙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创造出一个新的图景、新的意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美,获得艺术享受,强化了识别事物的能力,达到了创造性的审美目的。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最终将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徐建萍 单位:甘肃靖远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顾建华.美学新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2]王振宇.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胡寅生.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第七篇:学生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改进
思维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体到语文教学上,表现为语文与思维的统一、语文学习与思维活动的统一。课标指出: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新课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语文的核心素养加以界定,并且把“批判与发现”作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具体内涵之一。批判性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六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学习活动的特征。作为路径也好,作为方法也好,思辨读写因此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矩阵。
一、思辨性阅读:思维的生长点
鉴于当前的阅读教学缺少思辨,缺少有质量的思维活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必要开展思辨性阅读。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针对论证的主张,考问其理由的可信性与推理的有效性,鉴别论证中可能存在的谬误,对所读到的信息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在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以身示范思辨性阅读的路径和方法,还要给学生以具体的路径和方法指导。下面以杨绛散文《老王》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培育学生的思维生长点。
(一)思辨于文本矛盾处
细读文本,抓住矛盾处,捕捉新的思维生长点。《老王》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第六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前后矛盾,我为何不敢坐三轮了呢?令学生费解,平时向来照顾老王生意的我为何不敢乘他的三轮了呢?第六段段首句“‘’开始”不容忽略,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车就会被人认为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又会贻批斗者口实。作者谨小慎微地处理这层微妙的关系,所以作者托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是“烦请”,这一“烦”字不同往常,发人深思。文本前后矛盾之处含蓄地折射了“”的现实,知识分子那种被批斗被迫害以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里“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深入言语的“肌理”,进行思辨性阅读,通过言语的表情达意,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特殊时期的人间苦难,学生体悟到的远比老师直接言明的来得深刻,同时能获得发现言语价值本真的惊喜感和阅读的满足感,思维获得可持续性的质的发展。
(二)思辨于不合情理处
《中庸》里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及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无不包含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多数专家认为,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教给上述技能,引导学生于不合情理处思辨,长此以往,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老王》第八段写老王去世前不久,在身体虚弱到极点的情况下给作者家送香油和鸡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定年代,老王送来稀有珍贵的香油和鸡蛋是为了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但仅仅是为了报答吗?搜集文献,据此辨析,老王此举不仅仅是报答,更是回民临终前的“辞路”(诀别的隐语)。在回族的文化习俗里,“辞路”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由此判断,作者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何其重,据此推断,孤苦无依的老王早已把作者一家视为自己的至友亲人,所以在生命垂危之际,“回民”老王向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辞路”,可见活命艰难大限将至的老王多么得重感情。而《老王》第十七段至第二十一段,“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呀,他什么时候……”“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生命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此处以对话为主的细节,又是新的思维生长点。作者明知老王身体病弱,为何不去探望?就像老王来送香油鸡蛋一样,礼尚往来嘛,而是过了十多天,碰见老李才想起问老王。有悖情理,直觉告诉我们这在情感交往上不对等,和老王的重情重义相比,作者似乎冷漠了一些。“没多问,为什么没多问?”是不好意思问,问心有愧啊,在“”期间备受侮辱和践踏的作者伤痕累累,这种伤痕不仅是在身体上,更是在心灵深处。身心千疮百孔的作者心里对外人不可能不设防,老王也许就是作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作者不可能给老王更多的同情和关心,而外在呈现的是一种无奈的冷漠。老王同院老李一句“早埋了”,见微知著,即使是老王身边的邻居似乎也冷漠如同看客,老王的生死好似卑微到尘埃里的草芥,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无声息,这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凉薄和苦难人间的无奈。
(三)思辨于文本无疑处
细读文本,无疑处貌似寻常,实则字里乾坤。杨绛的散文《老王》第六段这样写:“”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一段耐人寻味之处颇多,教学时顺势介绍“”,“”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狂乱十年,知识分子被打翻在地,被关牛棚被批斗,接受劳动改造,尊严被肆意践踏,可谓斯文扫地。在那个特定年代,亲情有时也要在阶级界限的催逼下暗淡失色,多少亲人在划清界限中淡漠了亲情。在这样的社会风气里,钱钟书的腿瘸了,为何而瘸?点化到此,学生顿悟,明白此句运用曲笔含蓄写出丈夫钱钟书的遭遇。世事洞明皆学问,进而洞悉“非人”现实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此外,还有细节,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不肯拿钱,还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不因为作者夫妇的被批斗而与之划清界限,还愿意送钱钟书上医院,老王不怕被牵累,他心中应该是视作者一家为至友亲人。老王对钱钟书的“钱先生”这一称呼中流露的是他对知识分子的敬重,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了解(被批斗而停发工资),体现老王真正关心他人的讲仁义重感情的品质。这些细节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也是思辨阅读落地生根的“思维体操”训练营。“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有学生抓住文本第八段至第十六段的关键词句,老王拖着病弱的僵直的身体给作者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谢了他的香油和鸡蛋,转身进屋给老王拿钱。老王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相较于第六段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不肯拿钱时说“我不要钱”,此处多着一“是”字,“我不是要钱”,言外之意是“我要的不是钱,而是什么呢?”此处又是思维生长点。面对打门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形像僵尸的老王,作者“害怕得糊涂了”,老王内心渺茫地期待获得属于至友亲人的温暖和亲情却被作者用以礼待之的方式冷冰冰地拒之千里之外。老王心中这份对温暖亲情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这份亲情需要的阻隔成为老王心中永久的缺憾,也是老王心中至死不忘的伤痛。贴合生命体验,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师生走进了思维的深水区。同样身为不幸者,作者之所以“愧怍”是作者想替更多的人赎罪,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是作者对自我灵魂的解剖,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和忏悔的时代进行良知的敲打,正如巴金《随想录》所写“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忏悔,为了揭露,为了控诉……是为了那惊心动魄的十年中,我失落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时隔多年,杨绛念念不忘老王,写《老王》也是出于巴金那样的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思辨性写作:思维的沉潜和深化点
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写作的基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就在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由以自我为中心所带来的偏狭、片面与绝对,成为一个公正的思维表达者。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思想松绑、精神松绑,训练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一种理性而精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自由写作、敢于表达的习惯。结合我的思辨写作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主题阅读写阅读笔记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在这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观点的提炼、思想的反刍、思维的锤炼,或显性或隐性地进行着。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也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唤醒走向成熟的程度,当然教师所遴选的主题阅读材料也至关重要。参照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的《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的篇目,精选以下主题与篇目。“独立人格”主题: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鲁迅《灯下漫笔》、梁衡《人人皆可为国王》、鄢烈山《二狗哲学》、王元化《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邵燕祥《鼓掌的历史》,“自由思想”主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矛盾《谈独立思考》、林贤治《让思想燃烧》、柏杨《所谓“借古讽今”———〈皇后之死第三集〉序》、陈思益《“精神保姆”》,“公民意识”主题:林达《美国〈国民读本〉的第一课:“你”》、邵燕祥《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狄马《坐着的权力》、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刘兴雨《话说“野心家”》,“理性精神”主题:刘再复《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头朝下”漫议》、梁文道《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冯骥才《富人区》,“坚守良知”主题:许家祥《当今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朱学勤《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钱穆》、赵鑫珊《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每周进行一次主题阅读与思辨阅读笔记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了厚重阅读量的支撑,精神的底子有了依托,反映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的阅读笔记日渐具有越来越强的批判性。
(二)针砭时弊写时评杂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写文章注重针砭时弊,当下我们写文章也应接地气,要有关注现实的视野,洞察社会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社会,辩证看待现实问题,在写作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新闻再现】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为没买到全程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学生思辨观点一: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尽管法律并没有规定那么细,比如动车有座的年轻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但自古以来,无论公序良俗还是法律法规,都号召大家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老人的女儿对当事人的指责不妥当,以道德绑架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人,只会让人反感。因为让座自觉不是道德绑架出来的。学生思辨观点二:一个社会总是靠道德绑架来维系社会伦理,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尤其是在时下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物欲社会,尤其是法治意识淡漠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依赖普遍认同的传统社会伦理来行事。让座固然是美德,但老人或子女逼迫他人让座难道是美德?
(三)审题立意辩证分析
以“思辨”贯穿“审题—立意—分析”,构建三位一体的日常说理文写作支架,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作文再现】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下水作文—观点阐释】在我看来,走在最前面的的人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往往是各领域的思想先驱和精神先锋。走在最后面的人是时代的坚守者,他们往往是落后于文明进程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先行者因独领风骚的思想觉醒而倍感精神寂寞,坚守者因心系传统而倍感孤独。寂寞与孤独啃噬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痛苦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水作文—辩证分析】走在最前面的人与走在最后面的人不是楚汉河界那般界线分明,一个人可能在一个时段是时代文明的落后者,但同时也可能是另一个时段的观念引领者。毕业于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的梭罗,他走在经商和从政的功利人生追求的后面,隐居瓦尔登湖,自耕自食,写作看书,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身体力行超验主义,其中的痛苦不为人所知,但蕴藏其中的快乐也简单。梭罗,走在工业文明最后面的人因为超验主义的自然生活反而给芸芸众生以启迪,刷新了人生的观念,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梭罗在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的节奏变幻中痛并快乐着。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辨性阅读,于文本矛盾处、不合情理处、文本无疑处培育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辨性写作,通过主题阅读写阅读笔记,针砭时弊写时评杂文,审题立意辩证分析落实于语文教学。思辨读写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朱明坤 单位:上海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互动应用
高中语文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思想的局限性,采用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即使是在进行互动时也缺乏深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没有发挥出互动式教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采取有效的应用策略,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应用原则
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进行互动,进而通过互动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进行互动教学时,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教与学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就是互动教师模式的本质含义。近些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之中,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没有发挥出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对此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互动模式的应用原则,在进行互动模式教学时,有以下几点原则是一定要掌握的,首先是兴趣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展开互动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地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快乐元素,并以此来与学生展开互动,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原则,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之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只有将互动围着学生转,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小组互动是互动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应用体现,这不仅是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互动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互动体现,具体来说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可以将4~8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而为学生的小组互动学习做出保障。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互动,如文章中提到“岂不痛哉”真的只是在表达游玩之乐的痛快么?学生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表面上是描述了王羲之等人的集会之乐与景致之美,所以看似“暮春之初”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都表达了良辰美景之中的“乐”,但是真正地去细品文章语言就会发现,作者只是通过山水之乐,表达出好景不常有,生死无常的人生感慨,这既是一种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思想倾向的批判,也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否定,当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感悟时,互动学习就发挥出了真正的价值。
(二)角色互动,加深知识理解
在应用互动模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可以采用角色互动的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教师的角色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尝试去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但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种角色互动方式就是教师针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将文章编排成课本剧,进而让学生演绎文章中的角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尽可能的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利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这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角色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去扮演荆轲、秦王、樊於期、高渐离,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中,感受那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这也正是此节课程中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游戏互动,提高学习热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用互动模式时,趣味性是教师必须要把握的一个原则,而游戏互动无疑是趣味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游戏互动方式无疑是很多的,在这里笔者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开展辩论大赛,让学生在这个辩论的过程中,真正地去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笔者还是以《荆轲刺秦王》这节课课程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出这样的论题,荆轲的行为是否值得被赞颂,以此来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正方的学生认为荆轲的行为是值得被称颂的,因为他舍生取义,是一种忘我的爱国精神,而反方的同学则认为荆轲只注重燕国的利益,却使六国百姓处于战乱之中,目光过于短浅,但是无论怎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这就是互动教学的价值体现。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王盛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培养
摘要:
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现行学科构成体系中的重组成内容,切实做好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呈现工作,并逐步促进高中学生建构形成系统科学的语文学科思维认知体系,对于高中学生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具备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选取两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现行学科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切实做好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体验活动,对于高中学生不断提升语文学科思维品质,为高中学生开展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创造基础性支持条件,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思维的建构发展水平对高中学生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知识和内容的学习理解水平和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切实探究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思维水平的实践策略,无疑具备充分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语文思维和其基本特点简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针对现实存在的客观外界事物对象所形成的,具备概括性特征的间接反映过程,同时能够借由调动运用人体大脑中已经记忆的表象要素,借由特定表现形式的概括和推理过程,初步推测在将要到来的短暂时间之内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实现对以往未曾认知的食物对象的发现和感知实践过程。所谓语文思维,就是在具体开展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通过对基础性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并通过接续开展的思考、探究,以及对现实生活体验活动过程的结合,形成自身对特定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活动结论。在我国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具体组成结构,同时涉及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组成内容,对高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而语文学科思维在具体形成过程中,通常会集中展现出如下基本特点:第一,交流性。在高中语文学科日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常会结合具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开展系统且连续的交流讨论,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语文学科任课教师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成果,势必会以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文字记录的形式具体形成,并且在不同的语文学科思维活动参与者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分歧性特征,但也正是不同参与者之间间断的交流和沟通,确保了实际开展的语文学科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获取到科学优质的最终成果,为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构筑支持条件。第二,广泛性,源于人类的观念认知和思维想象活动本身具备鲜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直接导致高中语文学科任课教师,以及高中学生群体,在具体开展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思维活动过程中,面对着表征鲜明的广泛性。从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具体涉及的知识内容展开分析,则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一切与社会、家庭、学校、理想、道德、情操、伦理、政治、经济、美学、哲学等学理要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被引入到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学生在具体围绕上述内容展开认知和讨论活动过程中,势必也会逐步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认知广泛性,促进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活动水平不断提升。第三,渗透性。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本身需要其实际参与者运用数量众多的思维参与,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中,本身会同时涉及到较多数量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以及意境美要素,在语文教师系统多样的情感要素和意念要素的呈现和渲染条件下,高中学生通过逐步建构形成系统完整的语文学科思维内容认知体系,能够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水平不断优化提升创造了支持条件。
二、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具体途径
由于高中学生本身同时面对着多个学科的繁重学习任务,直接导致高中学生在具体开展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本身真切面对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给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建构和发展路劲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尽管高中语文学科任课教师在培养和建构高中学生基础性语文学科思维过程中本身面对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必须采用适当的针对性措施,逐步培养合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具体开展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充分的工作热情,通过对现有语文学科教材文本中承载知识内容的全面系统阅读分析,在实际开展课堂讲授教学环节过程中,积极引入恰当的语文学科辅助性教学内容素材,并且在具体的辅助性教学内容素材要素的课堂呈现过程中,逐步加强瑞情感渲染要素,以及思维活动参与诱导要素的引入力度,逐步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参与程度,并在培养建构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过程中,促进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活动实践能力水平均发生程度显著的优化提升。在高中语文学科任课教师具体开展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呈现,以及语文学科思维建构和提升工作实践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当全面动态关注高中学生群体实际具备的学习基础,以及心理情绪状态,要结合学生实际具备的思维认知活动基础,为其制定和实施系统有效的语文学科思维培养实践方案,促进高中学生实现良好稳定的成长发展。
三、结语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问题,本文具体选取语文思维和其基本特点简述,以及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具体途径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刘晓红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鑫.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07).
[3]陈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4]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5]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研究
摘要: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诗歌内容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其中所包含着的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民族精神思想内涵。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当中,语文老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陶冶情操并涵养读者思想的特征是否能够发挥出来上,调整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观念,令解读诗歌文本的教学过程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社会环境下学生们的个性特征,同时强调人文观念,提升学生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借助诗歌内涵的分析来提升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诗歌解读;文本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当中,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最丰富且最直接的类型,而且它在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也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借助诗歌的阅读,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以及思想内涵。因此,在学习诗歌类的文章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加强文本解读,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情感内涵。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解读诗歌文本是很难表达出诗歌意蕴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诗歌文本的解读的作用
其一,生成性。文本解读过程当中,有一些已经固有的解读体系以及思想,不过它们随着时展已经很难和现代化社会的思想观念相互融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新探究。文本的解读往往和读者心境、情绪等方面有关系,因此在解读的过程当中,需要从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当中寻找到新的坐标,令文本解读出现新意义,并且保证不会对原有的文本含义造成影响,并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其二,体验性。广泛所指的体验式人类情感体验以及自身经验,从整体上来说文本的体验性往往指的是阅读者进行解读的过程当中通过个人直观感受来诠释文本符号以及意义,唤醒内心灵魂和情感,结合自身的感受来对诗歌文本当中所包含着的隐藏的价值以及情感体验予以全新的阐述。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解读结果存在偏离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当中,老师在强调的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主体,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最后语文课堂都发展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老师为了能够实
现思想教育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对鲜活的诗歌予以简单处理。比方说,在讲述《雨巷》课程的时候,在它的主旨当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可以理解成是情诗,也可以理解成革命诗歌,不过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大部分老师都将其理解成革命诗歌来讲述,导致了一定的偏离。
(二)解读过程缺少深度
大部分情况下,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进行诗歌文本解读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多少会被应试教育模式所影响,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这样的模式下导致诗歌原有的深度大打折扣,很难给学生们的留下印象。再以《雨巷》作为案例,该诗歌将丁香的形象刻画出来,表示自身哀愁的情绪,不过老师在教学当中往往将创作背景强加进诗歌内容当中,令其变成非常“红色主题”的一首诗歌,很难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
(三)解读方式相对单一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进行诗歌文本讲述的时候,大多强调理论知识上的讲解过程,严重忽视感性方面的教育,这样会导致语文课堂变成“数学”课堂,逻辑性极强,违背了语文教学(包含诗歌文本教学)的初衷。在学生们理解诗歌的过程当中也很难去深入理解诗歌文本的深层含义,仅仅记忆了表面上的含义,并不会感悟到诗歌真实的内涵。
(四)解读过程缺乏层次感
大多数情况下,高中诗歌文本讲解都需要依照一些教辅材料、参考文献来展开,在某种程度上令诗歌文本理解丧失层次感。尽管如今文化发展令诗歌文本的解读从传统、单一型向着多元性变化,不过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想上的过度保守,还是令诗歌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三、如何予以改善
(一)对诗歌文本予以正确解读,以感悟情感为主
通常来说,诗歌文本自身就已经具备了美感丰富的韵味,这也是一种美学的深入发掘。因此,在解读诗歌文本的时候,也需要对诗歌语言予以适当的品鉴,并由此获得审美体验。除此之外,在进行诗歌文本品鉴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指引学生们融入到情境当中,感悟作者情感。比方说在针对《声声慢》学习的时候,假如无法将自身融入情感环境,就很难体会到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除此之外,诗歌文本更加重要的功能就是陶冶情操,滋养心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进程当中,老师们不但需要向学生们进行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影响。
(二)对教学策略予以适当完善,抓住文本细节
进行诗歌教学过程当中,老师需要重视选择细节,并结合细节的内容来对诗歌文本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诗歌的创作环境进行一定的掌握,有助于对文本进行全面分析。假如诗歌文本当中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细节予以详细描写,那么就说明它起到了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为了能够令其表述自身情感更加显著。这一点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有较为鲜明的体现,强调“空白”的表现方式,给人们创造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诗歌韵味。比方说王维所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令人们仿佛身处于大漠、孤烟的环境当中,和长河、落日形成相互衬托的作用,凸显其独特的韵味。
(三)对文本予以全面理解和深入解读,开拓自身视野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诗歌文本整体来展开,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充分发掘诗歌文本的真正内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等方面内容,并由此来揣摩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诗歌文本的意义来展开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令诗歌解读变得愈发清晰,而且还能够充分地开拓学生视野范围。
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在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情况下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来解读的,这会导致诗歌丧失原来的趣味。因此在进行诗歌解读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各种创新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令诗歌韵味保持原来的模样,并在此基础之上焕发新机,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作者:葛颜飞 单位: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曹绍锦.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5(08).
[2]郭俊岭.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08).
[3]刘隆琳.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上,下旬),2016(22).
[4]安吉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07).
[5]胡丽丽.论如何解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文本[J].青春岁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