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建议研究(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建议研究(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建议研究(7篇)

第一篇: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建议

【摘要】

作为一线的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时时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怎样去教,只有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才能进步和提高。在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对中职语文的教学做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那就是在职业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其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高效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越走越远。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思考建议

语文是一门使用性极强的语言工具,人类文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文。所以,无论在那个学段,语文的教学绝对不能被忽视。职业中学的语文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讲,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为进一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只有掌握实用的汉语语言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搞好职业中学中语文的教学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做出了以下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我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基础性

近几年来,随着高考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很多大学都出现了扩招的现象,甚至一些地方高中也进行了扩招,这样以来,学习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学生就都进入了当地的高中,只有那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选择了一些职业中学。这些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态度,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都是比较落后的,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系统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有所欠缺,并且由于长期的怠慢,学习能力明显不足,所以整个职业中学的语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想更好的在职业中学实施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其基础性教育。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好教学的进度,控制好难易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文的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是将所学进行应用。职业中学的学生,毕业之后就面临着就业问题,所以语文的实用性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讲更重要。因此,在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注重实用性教学的课程设计。

三、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创新性

在职业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为了更好的教授语文,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创新。因为创新不仅能改变教学的质量,还能带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为了鼓励学生们学习语文,我还常常让学生自己制作微课,比如,让学生们制作关于小说阅读方法的微课。像《雪花片片》,将流浪汉的形象在视频中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思考怎样才能体现出流浪好的性格特点,怎样才能展示出他的个人品质?学生们接受任务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微课应该怎样制作、微课内容怎么设计,这样以来学生们就会在自己动手的情境下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所以说,要想让职业中学语文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在教学中注重其创新性,只有这样职业中学语文才能永葆其动力。

四、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高效性

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们每个教师极力追求的。一堂课如果没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益,那这样的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在职业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高效性。要想使课堂教学高效,我们的教师在平时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像在诵读“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要指导学生用叹惋的口气去读,这样才能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和变化。当我们把方法教给了学生,那么再学习类似的文章的时候,他们自然的就会应用了,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益就会逐渐的提高了。所以说,要想使职业中学的语文具有高效性,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上述为针对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包括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以及高效性,其实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想要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只要教师针对课程与学生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定会事半功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冶红梅 单位:宁夏泾源民族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卢润亮.论对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新课程(下),2011:10.

[2]郑海琴.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11.

[3]李香艳,岳丽君,赵友,庞海珍.职技高师大学生课外阅读个案调查与启示[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多维互动研究

【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的教育领域正进行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概述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应用策略,旨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学语文;应用

一、前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的应用该模式也将为其他教学科目产生借鉴作用。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教学领域,应用多维互动模式将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一种小型社会的互动关系构建多维的互动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协调师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边听边想”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并有效掌握。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课前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利用课前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合理应用课堂时间。可以通过小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正式进入语文授课的课前时间,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设计安排,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兴趣,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语文教学课堂的顺利展开。当讲授过美文欣赏课程后,教师可在课前活动时间举办小型的演讲比赛,帮助学生巩固语文课文内容的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前活动与接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合理安排好课前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了解也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活动时间进行语文课堂知识的预习工作,对正式的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长时间的展开课前活动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善用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正式的语文课程教学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方式,其属于过渡性语言,有利于调节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有效的进入接下来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导语的重要意义,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快速从课间活动转换到课本知识中,不利于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下,教师需要学会善于课堂导语,吸引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问题,有效带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拉近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3.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在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课堂提问、课堂讲解和教学方式三部分内容。其中,课堂提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将通过积极的思考进行配合,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以此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讲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授课前,认真规划好教学内容,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讲解环节中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教学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交互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引导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良好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课前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善用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等策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邹志兰 单位:新余市渝水区新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斌.初中语文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C版,2014(9):56-56.

[2]左敏,王艳,滕新营,耿浩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金属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言意共生

[摘要]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关键词]

言意共生;生态语文;教学建构

语文教学说到底有两个重要的使命,即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言说。倾听也就是领受别人的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言说就是自我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写作)。无论是倾听还是表达,学生需要从两个向度展开,即形式和内容。形式是倾听和表达的载体,内容是倾听和表达的内涵、思想和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言意共生”,其根本宗旨是让内容和形式互相融合、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生成发展,由此实现语文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同构共生。

一、言意共生的发展溯源

“言”和“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言意之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可以说是“言能尽意”的经典表述。道家学派人物庄子说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可以说是“言不尽意”的经典表述。到了近代,画家郑板桥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观点。在西方,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形成了“不可言说”的哲学概论。中西几千年的“言意之辨”让哲学和文学等学科的“言”“意”认识走向深入。

二、言意共生: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语言文字教学中的“言”,指语文教材文本的言语特点、作用与效果;所谓“意”,是指语文教材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与精神,它是语文的灵魂。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关注文本中语言的音形义、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体裁样式、谋篇布局,更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时至今日,在教学中仍有教师“轻言重意”,具体表现就是语文教学总是为了探寻“文章写了什么”“先写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形成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言语形式为什么形成了这样丰富的表达效果”等关注不够。当然也不能走另一极端,即“言不达意”,过分注重言语分析而忽视作品的主旨。言意共生立足“文化学”“生态学”“共生学”的视角,追寻文本解读的“语言与含义”“内容与形式”的共生共长。

三、基于言意共生理念的语文教学建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言”与“意”是语文的基本范畴,是语文的根本。言意共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言语发生的规律以及学生言语理解和运用的规律来展开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言”,求索于“意”,形成言语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构共生。

1.从学生的“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

学生的“言意经验”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只有从学生的“言意经验”视角出发来考量教学,我们才能做出理性判断,也才能找到本真的语文教学契合点。教学中,必须将文本语言放置于言意共生的框架内来理解。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五篇文章具有含蓄之美和变化之美。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品悟中发现作家们“借题发挥”和“顺水推舟”隐晦抒情达意的手法,从海燕的形象象征革命者的“借于”无形的隐喻象征,到白杨形神兼备的借物喻人,到借石榴言蓬勃向上之志、托马以明理,顺紫藤萝瀑布而抒生命之树长青之怀,随着作者情感脉搏的跳跃感受曲径通幽的行文意趣。

2.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言意”是有品格、有韵味的。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自诞生起既是作者的“代言人”,又有着自身独立的生命,文本中的言语充盈着生命的呼吸。通过文本,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生命脉搏的跳动,感叹、忧虑、欣喜、悲伤、激愤……文本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情感融通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能够让教学“情理圆融”。如教学《纪念白求恩》,笔者从“白求恩的感人之处表现”入手,让学生明白现在纪念他的意义是什么,从而正确揣摩的写作意图,欣赏内化他的说理方式,感受他的论证气势和凝练语言,并适当联系“南京大屠杀”祭的发言,让“言意品格”得到“完形”。

3.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丰富的,他们对文本的揣摩,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的阐释,自身的文本冥想以及移情、投射等,都属于他们独特的阅读方式。在中学生的阅读中,语文的“言”与“意”处于积极的互动、互摄状态。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言意互摄”让语文教学“言意共生”。如教学《陋室铭》,我们可以让学生寻找室之简陋:苔青草绿可见是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之处,素琴(不加装饰之琴)对刘禹锡这样的朝中官员来说也很是寒酸。然而,作者却觉得“何陋之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学高德馨的鸿儒的尽情谈笑,有调素琴阅金经的悠闲惬意。由此,学生领略到文本的言说艺术,领悟陋与不陋的价值趋向。言意共生是语文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共存共建。学生在文本“言”“意”的和谐圆融中领略语文教学的风景。因此,言意共生的学生语文学习是语文本体的澄明,是母语教学的回归,更是他们生命成长的鲜活展现。

作者:李华明 单位:江苏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提升

[摘要]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感悟和鉴赏,懂得鉴赏文章可以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鉴赏;感悟;语文教学

一、前言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感悟和鉴赏,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将一篇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领悟出来。而鉴赏作为学习语文的一个能力,懂得鉴赏文章可以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优秀的鉴赏能力能让读者快速的掌握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思路、中心思想以及语言的巧妙运用。但语文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特别是对于中学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接触语文科目的初级阶段,而中学只是他们接触语文科目的进一步提升,因为时间和学习机会的限制,大多数中学学生的语文文学鉴赏能力还处于摸索期,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薄弱的文学鉴赏能力阻碍了中学学生的情感领悟和文学语言赏析。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下简要介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

二、教学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知识积累,了解作品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文学基础知识积累,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才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文学基础知识包括的范畴,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学生在鉴赏这篇作品时,应当先熟知作品的作者、作者生长年代和作品创作背景。大多数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当地的感悟,每一个作者的写作方式不同,语言运用方式也不同,作品折射了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因此,学生只有了解作品的作者、作者生长年代和作品创作背景,才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也才能掌握作品情感。以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十课“社戏”为例,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鲁迅的信息,包括鲁迅的家庭、生长年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社戏》一文的创作年代和背景。在上课中,教师邀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作补充介绍。文章的基础知识介绍完毕,教师开始授课,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创作年代和背景感悟赏析文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明白《社戏》表达的不仅是作者回忆童年经历,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乡下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纯朴劳动人民的赞扬。教师在指导学生结合文章创作背景赏析文章的过程中,就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加强情感朗读,领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及运用技巧

在对某篇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鉴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更要鉴赏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的运用技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鉴赏能力,应当加强情感朗读。《三国志》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阐述的即是如此意思,反复的情感朗读一篇文学作品,能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和语言运动技巧。如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长征》一诗,教师开始授课前让学生情感的反复朗读,经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不难发现《长征》中每一句诗句的结尾都具有押韵的特点,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四句中,“难”、“闲”、“浪”、“丸”都押韵“an”。此外,诗句中对仗工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中“五岭”对“乌蒙”两者皆为山,“腾细浪”对“走泥丸”两者皆为动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需教师指点,即可发现诗句中的规律和押韵特点和语言的运用技巧。除了反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之前教师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文章的创作背景,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情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朗读文学作品的作用就在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感受语言魅力,增强语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加强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心得体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经过分享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单靠个人的训练和学习难以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他们的辅助和分享。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通过表达分享,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例如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十九课“捕蛇者说”中,课前教师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文章创作来源,授课中让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自行默读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默读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鼓励学生讲解课文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关注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体会,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思想共享,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当然,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也应当指引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教师提示学生,《捕蛇者说》从侧面揭露了当时赋税的严苛以及封建统治对人民的压榨。通过提示,教师再次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通过进一步加深领悟,最终也就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以上笔者简单介绍了三种提升中学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策略,但需提出的是,纸上谈兵终不如实际操作,教师在引用相关策略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只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整理出来的方法策略,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也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作者:唐国盛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经济开发区钟庄社区教育中心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在《师说》一文中如此给教师职业以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面对学生不但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学生“解惑”,也就是帮助他们解决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迷惑,坚定信念,追寻梦想,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睿智、强大,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而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但是不难发现,人们对人才的定义也越来越狭窄,似乎只有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就已经是大功告成,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品质的勘察,其结果是这些所谓的人才往往是面对世人自私冷漠,面对职业背信弃义,为一己私利出卖集体利益的人层出不穷,导致高科技犯罪率不断升高。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只看文化成绩,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更是责无旁贷。

一、加强德育工作,语文教学义不容辞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中华传统文化。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否还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此项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之下,传统道德中的仁义、诚信、廉耻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拜金主义,及时行乐思想,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成灾这,尔虞我诈,苟且偷生,一切维钱论正在像瘟疫一般在人们心头流动。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学校教育也不能逃避责任,尽管教育改革的浪潮迭起,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呼声不断,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所有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社会、家长、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只放在教学质量之上,其余皆为浮云了。语文教育在此时更显尴尬,中华民族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汉语,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遗憾的是许多人却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认为“口头说的是语,写出来的是文”,从而逃避了道德教育的责任,把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文教育,只供技术操作的工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道德教育呢?

二、彻底抛弃“工具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目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而这种较量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较量。要想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必须要抛弃工具论,把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当作首要任务。这就有必要重视绵延了几千年的儒家道德教育,过去我们把它当作文化糟粕而抛弃,现在冷静下来思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传延至今,必然有其超越时代的价值。孔子教育学生“仁、义、忠、信”,希望培养出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内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识教育。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孟子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志在培养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能够在危难时期“舍生取义”,成就君子的磊落人生。故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把这种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德育教育融合在文章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克己,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真正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随机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必然要把字词篇章的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抛开教本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道德教育,所以,利用语文课堂随即开展德育教育则成为我们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可行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可以谈谈汉字的悠远发展和内涵丰富的表意,展示充满艺术魅力的书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舍生取义”时,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来自于《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学生知道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舍生取义,坚良死节的忠臣?他们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现在,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正义的替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而确立人生行为价值的最终评判标准;在讲授《五人墓碑记》时,告诉学生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正是中国的脊梁,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在景仰烈士的慷慨大义的同时,能够明白“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渗透循序而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德育渗透还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文中传统的道德先修养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做出主流思想的引领,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日俱进,找到传统德育教育与时代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肩负的责任、为人的仁爱、行事的诚信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做虚心的聆听者,睿智的启发者和具有慧眼的伯乐,成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我在讲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文意疏通的帮助者,讨论的发起人,思想碰撞的欣赏者,通过精研细读先秦诸子的论著,感受先秦时期我们的先哲的“百家竞作,九流并起”、纵横捭阖的思想,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探索和独特的感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文教学一定要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不但要教会学生灵活使用语文,学会沟通与交流,更要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刘祖英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考[D].喀什师范学院,2013.

[2]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苟昌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辛彩丽.刍议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教育时代,2015,(01).

[5]徐学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池州学院学报,2008,(04):148-149.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激趣法应用

如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关键在于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开发智力,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一、课堂伊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头,巧妙导入新课,不仅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生动活泼的情景,而且能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设计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寻的欲望。一是设问激发入境。如,“等待”相伴生命历程,应如何看待?值得思考。今天我们通过文本与大师对话,希望从此懂得“等待”的真谛。二是讲故事吸引学生。在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的过程中,适当讲一个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学习。

二、课堂讨论,激发兴趣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很多同学会产生疲劳感,对集中注意力也多少会有些影响,这时就应采取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来强化这一环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课堂讨论法。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小组形成统一意见,反馈给老师,由老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拓展载体,激发兴趣

有计划地举办演讲比赛、主题征文、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猜谜语等活动,还在课堂上开辟3分钟节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趣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总之,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激发语文学习兴趣需要久久为功,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拓展视野、力求创新,持之以恒地构建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作者:毕红艳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中学校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个性教育研究

摘要:

我国个性教育自古有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中的个性教育策略,以期在培养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个性教育;创造性人才

个性教育在我国自古有之。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正是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体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个性教育,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是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个性教育有些体会和进展,总结了几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内容如下: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教育观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更为强烈。教师个人的思想观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互影响也要更强烈。在传统教育机制和应试教育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忽视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认为没有培养前途而放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所谓的“差生”绝大部分不仅与其他同学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在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在尊重学生群体里的共性的同时,要认识到群体中每一个特殊个体。他们的智能优势各有侧重,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组织能力很强,有的富有好奇心、有毅力。即便是同一方面的智能,各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且各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与其他学生相比,“差生”许多方面能力更易被忽视,或者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比如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活动效率,还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安定、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反之,僵硬的教学氛围与师生之间疏远甚至敌对的关系将带来紧张不安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处于紧张的环境中,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能确立“有教无类”的信念,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个性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不断反思,把学生看成是“人”,有“个性”的人,主动去接触、理解和拥抱他们,深入学生,多作个性交往,迈出跨越师生关系鸿沟的第一步。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和谐一致,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人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充分地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实现的。语文是人创造的艺术、科学和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为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托和载体。在语文教材中适合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可是说是俯首皆是,尤其是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绝好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时,我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陈旧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语文故事会,举办语文知识讲座,进行艺术人物品评,编演话剧,办文学社,办班刊,诗朗诵等等。这些活动都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自身的优势,获得宝贵的信心,使之真正有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语文教学应当遵从个性化教育的潮流,从“个性”角度来阐释语文,去把握语文真正富有生命的脉动,去触摸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沟通的底蕴。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李雪婧 单位:北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