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渗透(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7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渗透

摘要: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具有指导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之后又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教育;阅读观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致使语文成为应试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丧失了文学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还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应只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间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帮助高中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养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人格。文学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大部分语文教师将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内容,虽有涉猎但是不重点讲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然而,文学教育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意义重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足。经调查,目前很多高中教师都缺乏阅读的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只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导致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只能从理论知识着手,难以深入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第二,对文学教育不够重视。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学习起来压力比其他学科相对较小,因此语文在高中学科中的地位较低,不太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在假期补课时,高中学生补习英语、数学、化学等学科的人数较多,却极少有学生补习语文。第三,文学地位日渐边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阅读文学作品相比,高中生更喜欢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以及形态各异的娱乐节目。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文学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十分有限,这导致文学成为社会最“没用”的东西,文学地位日渐被边缘化。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语文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教好语文课,自己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文学作品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文学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1.改变学生对文学价值的判定。改变学生对文学价值的判定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文学活动,例如文学作品朗诵、文学故事新解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重新界定文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教育部门助力提高。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其应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目前高中语文教育中缺乏文学教育的现状。例如向各学校传达文件,要求学校增加文学教育比重,或是通过教育改革增加文学在高考分数中所占比重。教育部门的参与将有效提高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1]。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用作者的真实故事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并在学生学习过后用作者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要为学生深入介绍诸葛亮以及该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坚毅不屈的品格[2]。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1.以写带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文学作品,一旦学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会自觉进行思考和学习,以此带动学生不断进行文学阅读。

2.角色带入。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作品,把自己想象成作品的主人公,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文学教育对高中生语文学习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文学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作者:付涛 单位: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丙锋.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56.

[2]刘莹.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高考,2016(12):234.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合理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以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瑜 单位: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

[3]唐世英.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分析[J].课外语文,2014,(10):90.

[4]璋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2015,(18):68.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

当代社会在急速发展、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发生在高中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处理高中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科教学便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写作教学及实践活动这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渗透

据有关心理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社会的急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氛围、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各种期望,都成为高中生巨大的压力来源。诸多的压力致使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产生。为了保证中学生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特质,去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难,高中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高中课程中,语文教学包含中国传统美德和悠久文化,它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语文教学是最适合不过了。那么,如何将它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呢,以下即为几点建议和方法:

1.调整教学目标

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故而长期以往语文教学目标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诉求问题。现如今,素质教育的结果启示我们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原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还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挖掘和探讨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心理教育因素。

2.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生动形象、哲学意味浓厚的教材,或是蕴含哲理的寓言,或是令人动容的小说或是优美的诗歌散文。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当时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材可以从三个方面剖析对学生心理教育做出贡献。其一,通过分析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健全自身人格。英雄人物经常会在教材中出现,而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老师在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时,应挖掘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特质,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二,通过剖析文章主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对生活的赞歌、美好品德的歌颂及对人性丑恶的斥责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表达出来的积极思想与心理素质因素相结合,传达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心理;其三,通过分析作家的情感,使学生建立良好且丰富的情感世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皆为作者费尽心思、竭尽全力而作,融入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美好,会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坚定,情感也更为丰富。

3.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如今的学生,受多方因素影响,易于走极端,或是太过自卑,或是太过高傲,不能良好的认知自己。故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换多种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对于走极端的学生,多进行一些比较放松的活动,缓解学生不安的心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自卑的学生,上课时尽量多给予鼓励,比如上课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稍微简单些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在平常中,试着挖掘其闪光点。对于高傲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多给些他比较难的问题,挫挫他的锐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老师在课堂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特征,作文可以在字里行间中显露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心理特征。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情感的各个方面拟出主题,让学生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不好的情绪。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理应认真研读、分析,透过作文去窥探学生近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另外,学生青春期会遇到各种问题,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心声,是对老师的信任,也是希冀得到老师的帮助的表现。老师可通过和学生谈心里话或是写评语的方式,解开困扰他们的心结,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使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受挫能力。

5.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知识和提高自己技能,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讲述演讲竞赛、辩论比赛、书写绘画竞赛、话剧表演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主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这些活动的进行,可以不断的补充学生各方面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交际能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和想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世界。

6.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的高考成败以及今后的成长好坏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在文学和情感的浓厚氛围下,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不断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磨练心灵,健全人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意义深远。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作者:殷永强 单位:会宁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徐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及策略[J].课外语文,2014(20)

[2]叶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3]杨世春.发挥学科优势关注心理健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09(01)

[4]徐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及策略[J].课外语文,2014-10-15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摘要:

高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积极向上的观念意义重大。因此,文章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种类、高中语文注重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相关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观念,营造氛围;教学过程促进人文精神渗透;注重学生课外的人文精神渗透。

关键词:

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渗透;措施

国家实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完善的公民。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改革对学校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活生存的内在驱动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科中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停滞不前的现状,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现状

(一)教育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如今,大多数高中教育都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应试技巧上,很少甚至直接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高考获胜才是第一硬道理的认知偏差,从而淡化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

(二)教师能力有限

部分教师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不高,对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解读肤浅。在课堂上,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不能以自己的思想或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提升受限。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语文课程在高中教学课时中占据了较大分量,但是其中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多是用于对文言文理解、考试常考知识点的讲解[1],缺乏知人论世的阅读,造成学生只知道作者所写文章的主题,而不知作者是在何种情形下进行的创作,对作者其他方面的背景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种类

(一)丰富的辩证思维

人文精神彰显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展现了人性的大度与善良,贴合人类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思维,解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2]。高中教材中,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等文本都是启发学生对爱、对人的本质、对生命的本质、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接班人。例如,通过对《老人与海》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永不屈服的坚强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课文的选择更是优中选优,包含着语言的巧妙、情感的升华、画面的描绘之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陶醉其中,在阅读文章的美好意境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例如,《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诗,抓住了秋日景物之特征,表现了大自然的色彩变幻之美,充分彰显了王勃运用文字表达大自然之美的强大功力。

三、高中语文注重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文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人身价值[3]。学校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有责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负面影响。部分错误的价值观以各种传播方式入侵学生的大脑,造成学生辨别意识的混乱。此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就可将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带入文本解读当中,让学生体味到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追名逐利,还有很多重要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去追寻。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的,才是精彩的。

四、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都还未真正形成,因此,教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的观念是否先进,人文精神的渗透程度是否恰当,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4]。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教师的人文精神熏陶下主动提升自己的精神面貌。再者,学校可以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审核,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相关培训,增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改变观念,营造氛围

教师和学校作为学生人文精神建设的引导者,首先需要从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做起,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培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改变错误想法,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文精神。同时,学校要积极构建浓厚的人文文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种不断受到熏陶,进而自觉培养人文精神[5-6]。

(三)教学过程促进人文精神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传道授业的单维模式,不断解放学生思维,不再去为了应试而强调唯一的答案和标准,让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去表达自己多元的思想。例如,在品读《蜀道难》《归园田居》等文本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王侯将相今安在?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涵义,并在理解文本涵义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也要注重渗透有效的结果评价,这样不但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情况,同时也给教师的培养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多鼓励、多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7-8]。

(四)注重学生课外的人文精神渗透

教师可以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在课外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巩固课堂上的渗透效果。例如,在学习《陈情表》后,可以让学生帮父母做一件事,如捶背、扫地等,从而增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祠堂、名胜古迹等建筑物,让学生近距离去感受人文魅力,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自我提高、自我感悟,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五、结语

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加强课后巩固训练,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宋莉敏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林进.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J].教育观察月刊,2016,5(2):93-94.

[2]马雪松.浅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教育,2015(9):242-243.

[3]张怡.浅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问题[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5(4):37-38.

[4]刘洁维.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4):13.

[5]雷林芳.浅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思想[J].都市家教月刊,2011(7):48.

[6]黄爱玲.浸润人文精神深化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11(18):103-105.

[7]林萍.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J].阅读与鉴赏旬刊,2011(5):37-38.

[8]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157-158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情商培养

摘要:

在此情商指的是人们在情感、情绪以及意志和忍受挫折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品质,其主要包括人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此外还有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在诸多研究中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功有80%来自他的情商,而仅仅有20%来自他的智商,因为在很多时候智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满足于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以及意志和信念进行培养,而在所有的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显著的认为特质,其在培养学生情况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在情感教学方面的优势对学生的情商进行良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良好情商;方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培养的必要性

1.1学生情商的培养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今时代对人自身的发展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人才观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不再只是拥有高超的智商,而是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新时代的公民不仅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极佳的人际协调能力。

1.2学生情商的培养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它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它借助人类已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逐渐培养出文化知识、伦理道德、个性心理、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不只是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更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只是发展学生的理性智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培养的实施方略

2.1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

2.1.1介绍作者法:

介绍作者法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以期他们有感于作家艰辛的生活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获得一种榜样的力量,精神得到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更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家思想。经过多面熟悉,学生更容易对教材中的作家产生亲近感,更倾向于将他们当成自我成长教育的精神导师。

2.1.2创设情境法:

“情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场景中,人就会悲哀。”可见,情境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再现教材中富有形象性的具体场景,让学生融入到作品的情境当中,学生的情感随着作品、作家的情感而跳荡,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陶冶,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情商得到培养。

2.1.3角色感知法:

角色感知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中的角色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境地,来理解角色的感受、体会角色的情感。教师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感知,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知他人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敏感地体察他人的需求,和谐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2.1.4指导朗读法: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赋予静默的文字以生命激情,在朗读活动中,学生通过调节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缓急来表达作家作品的情绪情感,通过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口语表达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同时,通过有情朗读,学生对作家丰富的情感进行更细致体会,学生心灵得到净化陶冶;通过有情朗读,学生对动听的声韵进行聆听感知,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通过这种审美朗读活动,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良好的宣泄排遣。

2.2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

2.2.1运用适当的作文形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情感的真实、见解的独特、内容的充实才是作文的根本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能够被学生用来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独到意见又能培养学生情商的作文形式都应该加以运用。

2.2.2采取有效的评改方法: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许多人眼里,作文评改只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语法修辞进行修改,并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做出等级鉴定,在评语中挑明优点、指出缺点。殊不知,教师通过作文评语可以和学生沟通思想观点,给予他们恰当的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可发挥主动性,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汇、思想碰撞。在作文评改中,这种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情商得到培养。

2.3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策略来让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2.4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情商

2.4.1注重合作式学习:

初中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式学习中,成员为着统一任务,彼此之间需友好地协商合作,这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

2.4.2开展多样性活动:

式样丰富且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语文课外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生和他人进行广泛的合作互助,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情商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不要小觑语文蕴含的正能量,教师首先要提升自我,挖掘教材,搭乘职教改革的春风,力争培养出更多高智商、高情商协调发展的优秀中职生。

作者:张凡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家胜.论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的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2]高玉峰.我国小学教育中的情商缺失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08(12).

[3]包久霞.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几种方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6).

[4]尹凡.情商与语文教学浅探[J].沧桑.2006(06).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思维培养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阐述了高中语文语文思维的含义和特点,并指出了培养高中语文思维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几条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拓展学生的眼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具备语文素质,则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语文思维的定义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在解决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想一段时间,这个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语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大同小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的知识和观点,对存在的语文问题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其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2语文思维的特征

2.1思维具有广泛性:

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包含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在我们身边处处显现,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与语文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哲学、文学等等。故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

2.2语文思维的交流性:

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个问题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和教师都会发现自身的缺陷和对方的优点,开阔自身的视野,锻炼自身的思维。在这种大讨论的环境之下,学生往往会接触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将越来越多元化,全面化,减少思维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2.3语文思维的渗透性:

学习语文本质上也是在学习艺术,因为语文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语文独有的押韵、意境等等美学可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体现,也常常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体现,为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美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学习如何欣赏美,而这也是语文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

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的意义

我国现在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实际落实的时候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靠书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探索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也只是学习知识的皮毛,并没有真正接受理解知识,体验到知识的美。在毕业之后,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在现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很少独立对知识进行思考,这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符,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语文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放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4.1教师态度:

当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巨大,学生和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应试考试之中,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上往往存在忽视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现在的教学态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还存在不少的困难,这就使得教师的态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需要教师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有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思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以便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专业的辅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将学生带入死胡同。例如,在教授《离骚》一文中,教师可以自行朗读一遍全文,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使得学生对全文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控,学生可以理解全文的生僻字,也可以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锻炼,促进语文学习能力提升。

4.2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做到登高望远。通过培养学生的视野,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进行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知识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向学生多推荐好的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得学生形成多看,多读,多想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书籍时,学生可以借助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不光阅读中文书籍,还需要阅读外文书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4.3挖掘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还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突出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性。在课堂的教学上,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象的学习,还需要向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鼓励学生多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思考问题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外,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一种思维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课本中的深层次的内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付出一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目标。

4.4因材施教: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跟踪了解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挥。

作者:芮香艳 单位:阳春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思伟.抒写真情,激发兴趣: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J].吉林教育,2013(1).

[2]杨春玲.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

第七篇:高中语文教学怪相浅论

摘要:

课程改革是促进教育整体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影响语文教学,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当中,语文阅读成为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1获得短期“效益”是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的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的同事也有自己的教学技巧,但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这些以外,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有人文精神。缺乏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将使语文教学中充斥着功利行为。

1.1对极端模式的探索弱化了对文本内容挖掘。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打着探索的旗号,总结出各种繁花似锦教学模式,企图通过这些模式解决问题。并试图借助发达的传媒手段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过去的教学方法中的单一性的弊端,企图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脱离死板接受的禁锢,走向自主性学习。通过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然而即使这种探索取得了一点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对形式的过度追求胜过了对内容的探讨,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反而被忽略。

1.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为适应新课程的标准,教师力求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合作探究”成为一个时尚名词。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以分数论成败的考试方式,最后,对新方法的探究没有展现出闪光的火花,学生没有精力与能力来进行独立的思考,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习惯性地接受。这种名不副实的“探究”的结果无疑是盲目的。

1.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罗列情感目标,虽然在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当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习和探究得到的,而是向知识目标一样,成为照本宣读死记硬背的内容,情感目标的设定,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1.4卖弄“技巧”使语文课程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应试教育执行了多年,学生和教师都被训练成为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老师卖弄技巧,学生掌握技巧,使答卷就想是批量处理流水线上的生产环节。甚至连饱含深情的文章都能应用技巧来熟练书写,但内心不经历情感的洗礼。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深入赏析所获得的情感的体验都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中荡然无存。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对人文精神体现出极度的尊重。课堂是构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最佳场所。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精神的培养。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人类的生存将失去色彩,这是毫无疑问的。语文教学是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失去语言,我们也将无法用丰富的情感来感受一切。譬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是苍凉慷慨的情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戚戚不舍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的是忧国之情与骨肉分离的痛楚之情。诸如此类种种,只有懂得语言,才能感触到情感的细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对语言的这种功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

2太多的“统一”制约了师生全面获益

语文教育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太多的钳制与影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为了某些目的所要达到的统一,其实是束缚手脚的镣铐,在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中,局部的成功或短时间内的成效,没有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没有顾及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盲目学习与推广无疑会造成教学的一种乱象。学生也受到教师思路的影响,消磨了自己的个性,过早地进入盲目阶段,失去了符合年龄的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失去了纯真的个性。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限定了思维方式的方向性,对相同的问题,中规中矩地得出统一的答案,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束缚,就无从谈起逻辑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原本是为塑造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思维的叛逆者,能够充分鼓励学生这种展现自我个性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创立自我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忽略文本对话淡化了学生的阅读认识

阅读的优胜之处在于,以作品为介质,读者与作品之间进行深入心灵的对话,体验的是作者在作品当中隐藏的真挚的情感,当这种心灵的对话顺畅进行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是灵魂的碰撞。目前,阅读教学在新教学理念的冲击下,显得不伦不类,在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即使还开展阅读活动,但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都依赖于老师的思路,从而,使阅读教学失去了其独有的特性。浅析这种现状,无非以下两种原因:

3.1考试制度是应试化倾向的幕后推手。语文教学纵使有千般方法,但最终都会归结为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拿到高分。对文章的分析,更集中的是够理解段意,了解主题及写作背景。固定模式的形成,使原本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被标准化,标注答案的唯一性,不仅压制了学生的思想灵活性,甚至在找到与答案有关的线索后,学生都没有兴趣去阅读全文,更无从谈理解与体会。

3.2远离生活实际,丧失生命活力。学生的考试压力重,课余时间被大量的练习题挤占,单纯的体验式阅读显得尤为奢侈,课堂是的阅读往往是为完成文后的习题,老师对个别句段的讲解也是为得出答案,对文章的理解,是学习来的,是听来的,恰恰不是理解来的。学生的身体被钉牢在板凳上,思维被束缚在答里,语文教学中的一切信息,都与生活相关,都与社会相关,一个失去思维活力的头脑,就想干涸的河流,再没有生机。然而,不可否认,学生是最具认知能力的群体,我们在探索教学方法,尤其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服务。诚然,教师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还是分数的高低,但超越这个狭隘的目标,淡化教学的功利性,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探索的正确的途径。每一位语文教学的参与者,如果都能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不是为了迎合而改变,语文教学才能有更好的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加长远的影响。

作者:刘忠英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