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小学语文教学探讨(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的效率提高了,也有助于其他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因此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更是关键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它不仅奠定着语文学习的基础,更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文章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方法的使用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主体作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了解,语文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教师,更要多关注学生。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每个班的成绩都有好、中、差三个等级层次,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定要兼顾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比如教学目标不能定太高,太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成绩好的学生都无法接受,这就使得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太低会使教师和学生感觉没有困难可言,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事实就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自学,自己体会,自我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再进行学习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接着再对本次所学内容进行详细讲授,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对本次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教学模式,不仅摆脱了传统的死搬硬套的教学模式,而且更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一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教师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明白教学过程中自身应以引导为主,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以实现学习和教学目标。
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内化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就是学生的参与不是强制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越主动,教学效果就越好,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应该为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民主科学的评价方式
民主科学的评价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有效评价,能使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接受评价
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生学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而学会则是为了会学。在准备阶段,学生经历的是学―学会―会学这一过程。如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时,首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他们提前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掌握充分;在回答时,可以让他们参考这些重点字词句,使学生保持正确、积极的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把评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行单一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进行自主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听写、默写或写作能力考核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阅、修改和打分,在学生评价后,教师再有目的性地抽查其中一部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会更全面,才能更有效地反馈学生的相关信息。
(三)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的,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但多元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深刻发掘学生多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项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朝着个性化方向全面发展。
作者:潘晓东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侯世华.浅析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学生发展[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2):101-103.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白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43-144.
[4]刘玉红.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47.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并从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方面探索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应学会利用当前教育模式下的一些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应着重,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从而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另外,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不够丰富,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师生缺少互动,学生没有参与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丧失。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听和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通过教师的引导选出一名小组长来带领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深入地思考语文问题,发散思维,相互探讨,交流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认真总结、归纳知识点,并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语言表达、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耐心指正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对今后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长远意义。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创造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接龙”“你画我猜”等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成语接龙”游戏中,可以由教师出示第一个成语,即“龙头”,然后各小组学生快速进行成语接龙,成功接完10个成语后,最先将10个成语写到黑板上的小组获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的课外成语积累,在游戏竞技中展现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反应速度。在“你画我猜”游戏中,要求各小组派出两名学生参赛,其中一个背对讲台,另一个设计动作来描述黑板上的词语,2分钟内猜词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可以说话辅助,但不能读出该词,同组的其他同学不能提示,否则该词作废。这样,学生就能在设计动作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与想象能力,猜想词语的学生也能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表现自我。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写作大赛、课本剧表演大赛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素材、话题,自主编写剧本、设计表演动作,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改善小学语文的学习氛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季建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云凤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2):116-117.
[2]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144.
[3]王伟.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16):221.
[4]韩占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35):150-151.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在目前素质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文章从师生关系、课前预习、质疑问难、课外拓展等方面,全面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总会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影响学习效率,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尤其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鼓励的幸福,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当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时,他们就会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进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并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学习,这一现象在后进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会从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的耐心帮助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从而想竭力学好语文课,于是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学会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课前不预习会导致听课效率下降,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①圈。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②读。反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③思。思考“课文导读”或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④标。用小三角标注出能体现文章内容的重点词汇。⑤画。在文中画出重点词句。⑥查。使用工具书查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其他知识点。⑦记。在书旁记下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上与同学进行探究解决。
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小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提问具有多向性、发散性、开放性、随机性,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质疑热情,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一)从课题出发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质疑,既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又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将相和》中“和”字是全文的“文眼”,学生在理解了“和”就是“和好”的意思后,可设疑:“由这个‘和’字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将”与“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这两个问题就紧扣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从文章的中心词出发提问
文章的中心词是文章的核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就可从“神机妙算”这一中心词来思考提问:①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如何神机妙算到的?②为保证借箭成功,他还“妙算”到了什么?③从多次的“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三)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出发提问
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重要作用。如写人的文章,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句子或段落就是重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可以提出下问题:五壮士为什么要来到狼牙山?他们是怎样引敌上山?又是怎样歼敌的?在顶峰歼敌之后又有何壮举?这一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提问就把课文各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
(四)抓住课文的矛盾处提问
矛盾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教学中要重视矛盾的解读。如《养花》最末一段,其中的“喜”与“忧”,“笑”与“泪”就是两对矛盾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老舍先生把“喜”与“笑”当作养花的乐趣,大家都能明白,而“忧”与“泪”怎么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这样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又能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更能深层次地解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课外拓展
教学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的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以笔者教《千年梦圆在今朝》时为例,当讲到神州五号飞船成功返回,航天员杨利伟平安出仓时,有学生就提出:“我国迄今到底共发射了多少艘神州号飞船?”笔者马上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课外搜集神州一号到十号飞船及天宫一号的资料,记录整理好,第二天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并且课外去阅读《航空航天揭秘———人类飞天简史(彩图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者:彭勇波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忠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卢艳玲.谈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5(23):151-152.
[2]汪水娇.小学探究性学习指导五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7):34-35.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发言潜在价值
摘要:
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深入探究了课堂发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即引发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促进个人观点的表达;促进思考,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课堂发言;小学语文;表达;能力;潜在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学生提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一、引发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可以引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思考;而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体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而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促使其更加深入、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只要学生深思课堂上的设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会更深刻。
二、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促进个人观点的表达
现代课堂气氛和谐,渐渐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现代的启发式教学,这样,就为发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发言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个人独到的见解,还可以积累字、词、句,增强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根据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可知,言语联想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这说明课堂发言是学生受到一定的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并代表了学生对对该事物的个性化分析。例如,在《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对小狮子“爱尔莎”的喜爱以及对文中“我”将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看法。
三、促进思考,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发言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筛选、处理一些陈旧的、不合理的知识,并促进其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新的认识,提高已有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傅道春[1]编著的《教育学———情境与教学原理》中说到,“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们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的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出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使其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同时兼具言语表达能力,在不断地表述中获得新的认知,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其次,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抛开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问题,得出不同的思考结果,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富有创造性。
四、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培养学生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发言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及逻辑表达能力,而好的语感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表达的顺畅,甚至对学习语文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程方正[2]编著的《心理学》中认为,个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的,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总是在人与人进行言语交流中锻炼培养起来的,而课堂发言的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及表达。
五、增强自信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信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一个积极发言的学生与一个不善发言的学生相比,积极发言者具有极大的学习自信心和口语交际信心。长期的课堂发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迅速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表达看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其自信心,继而也能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程方正编著的《心理学》中谈到,“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例如,创造了《疯狂英语》的李阳,他从小就有口吃,不敢在人前讲话,一说话就会感到自卑。为了改掉口吃的毛病,他开始进行刻苦的发言训练,每天早晨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把口吃变成了口才,同时,能够自信地与人进行交流。
六、结语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言语训练,课堂发言就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言语训练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由此可见,课堂发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作者:郑永丽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程方正.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意识激发
【摘要】
语文意识具体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语文意识应从小培养,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意识;实践研究
语文意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无法理解了。尽管抽象,但是语文意识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语文意识,具体地来说,是指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如果把这样的解释直接告诉小学生,只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危险意识来解释语文意识,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学生会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语文意识虽然说是一种自觉、自动的心理倾向,但它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在初始阶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下面将来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在圈圈画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要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必须要把这种意识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语文意识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从简单的韵母和声母、一个个生字生词、一个个句子中慢慢构建而成的,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积累意识也是语文意识之一。小学生的积累意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很重要,积累意识淡薄的学生,尽管读很多的书,真正积累下来的知识却很少,处于边学边忘的状态;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新字新词,没有意识去学和记,只是简单地一扫而过,长久如此,便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积累意识会影响到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1.注重词语的积累
(1)生字新词的积累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时,让学生们把生字新词用红笔画或圈出来。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可以随机把生字生词读出来,然后让学生快速圈出并说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看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在以后学习其他课文的时候,不用老是提醒,学生自己也能下意识地主动将生字新词圈画出来。(2)词语分类积累在训练完生字新词圈圈画画的习惯后,教师应当要帮学生进行相关词语的知识拓展,比如“狐假虎威”中的“假”字的具体含义,“假”除了读“jiǎ”还能读“ji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同类的词语一起学习:“同学们,除了狐假虎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呢?”学生回答:“一马当先、九牛一毛、鸡犬不宁、马到功成、一箭双雕……”将词语进行分类和归纳,能帮助学生积累得更快。(3)用故事激发学生积累意识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使得人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然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强烈的珍惜欲望,在学习语文新课时,不好好学习生字新词,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借用“怀素写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欲望:怀素写字很认真,他总是先观察字的形状再记住字的笔顺,才开始写字,当时的纸贵,怀素就用木板代替纸,把字写在木板上,最后把木板都写穿了。怀素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都如此热爱写字,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资源,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字词,积累更多的字词,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教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积累意识:“同学们,怀素不是一天就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他也是靠一笔一画的积累,一天天的积累,最后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也要慢慢积累生字新词。”通过故事把积累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认同学习需要积累的观念。
2.引导学生赏析积累佳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能出口成章,说出很美妙的句子,而这些佳句都是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常用的佳句积累方法,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了。很多学生都有个漂亮的本子,里面记了很多的句子,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认为句子好的原因、这个句子带给自己哪些感想。另外,可以专门留出一天的早读时间来让学生读读自己平时摘抄的佳句,久而久之,便能让学生积累不少佳句,积累的意识也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二、分析语言文字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篇好文章,当你觉得好的时候,那么肯定是它的写作结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某个部分让你赏析。那么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呢?答案就是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养成分析语言文字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文章,都会下意识去对它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在分析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时,我们需要慢慢去思考和品读,才能“吃”出语文味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常常将文章的思想情感当作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良药,反复强调,而在文字的运用和文章布局分析上缺少到位的分析。比如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有这么一段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父亲很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儿那么的大、可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一个“得”字表现出父亲的坚决,一定、必须要把鱼放回去,不容争辩;但是父亲这一行为的另外一面感情,却是学生很少考虑到的。父亲让孩子把鱼放回去同时也体会表现了他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心情的,然而道德是无法妥协的,就算违背孩子的意愿,也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做,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要做的。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充满了父亲的温柔和深情。面对学生的“盲区”,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强大。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生活处处有语文,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踪迹,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的语文“景点”,如广告用语、网络流行语、对联、成语世界、规范语言、店铺名称等。广告用语和店铺名称经常会利用同音替换文字,比如: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服装广告——“衣衣”不舍;某饭店名字——“食”全“食”美;某店铺名字——轰炸基。这些文字偷换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字,而是故意把字写错,让这些文字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效益。但是生活中确实还存在无意的错别字,比如:“出站口”写成“出战口”,“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公厕”写成“公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个特殊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这些故意或无意使用的错别字。通过收集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错别字有了一定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掌握文字的正确写法,而导致错别字的发生,常常会闹出笑话来,令人尴尬,我们要引以为诫,远离错别字,净化语言环境。通过这次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错别字的坏处,更加认真注意文字的正确书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更美丽。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要将它融入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中,利用这些东西把语文意识具体化,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的语文意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才能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拥有强大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董淑玲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罗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彦华.抓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J].教育艺术,2013(12):68.
[2]魏春燕.培养孩子们自觉的语文意识[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5):13.
[3]施丽.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J].教育探索,2015(07):35-37.
[4]杜友锦.语文意识的教学意义及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12):43-44.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探究学习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学习方式不断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探究学习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探究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教学特色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探究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推进。
一、创设探究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内容,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有切身体验,进而理解文本内容,这就是情境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探究情境时,从生活中挖掘、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同时还要紧密联系教材,不能脱离文本。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张海迪、南京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了解身残志坚的榜样。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让学生将窗帘拉起来,安排两位学生上来表演,将这两位学生眼睛蒙起来,让这两位学生在黑暗中体会盲人的世界。体验结束后,一位学生说:“老师,太难受了,原来我没有体会到,当我真的被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我的心里害怕极了。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该怎样生活呀,就体验了几分钟,我觉得我快崩溃了,真不知道海伦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学习的,她真是太伟大了!”另一名学生说:“当老师让我触摸教室的花草时,我竟然不知道那是哪一种。在黑暗中摸索的这几分钟让我切实感受到身体残疾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巧设探究问题,拓展学习方式
探究问题的设置是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将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问题过多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必须精选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在学习《爱如茉莉》时,教师利用语言描述,激情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不同人对爱有不同理解,你认为爱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爱就是爸爸妈妈对我好,给我买好吃的,陪我聊天。”还有的学生说:“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总是耐心指导,跟我谈心,帮助我,鼓励我,这就是爱!”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在学习理解难句时,教师提出问题:“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学生仔细品味词语内涵,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叮嘱就是说好几遍,再三嘱咐的意思,爸爸叮嘱我要剪一大把茉莉带到医院。”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再三嘱咐,说明爸爸知道妈妈最爱茉莉,所以一定让我带茉莉花到医院,体现出爸爸对妈妈的爱。”
三、拓展探究领域,提升学习质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语文学科外延性极强,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语文课本中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地理学科知识,还涉及政治、历史学科内容。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这一特性,由文本内容引入其他领域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由四大文明古国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去古老神秘的埃及看一看金字塔。”接着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拓展:“学习完本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异域风光,你还知道哪些建筑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学生纷纷讨论,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老师老师,我知道,中国有万里长城,它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侵犯而建造的。”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法国巴黎有著名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它是为了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100周年而建造的,它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不但如此,我还知道,中国有故宫,它是古代皇帝的皇宫。”通过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亲身经历,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探究情境,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探究学习是以探究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它没有固定模式,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预留出更大的创造空间,为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可能。
作者:薛秋月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王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01):84-85.
[2]董爱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4(02):107.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对于学习小学语文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教师通过交流等方式组织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挥的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以及如何开展成为了本文主要分析的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课题;教学
1探究性学习理念
如今小学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教育方式也随之受到重视。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提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学习上的突破,它促进了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了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热情。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出了教育方面上课形式以及教学观念的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又使教学更加生动化,课堂活力充足,不像以往传统式教学式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思维发展。而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所在,它将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提高积极性。这种创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进一步研究改革。
2小学语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2.1指引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小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在课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在课余时间愿意去发现知识,发现自己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新型关系,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不再只讲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前,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回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要求同学们记录下来,第二天课堂讲解时形成知识小组,分享观察的成果,互相探讨。由此,同学们在自主观察中,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研究讨论,积极引导同学们发言,教师在认真听完同学们的答案后,再进行补充概括。
2.2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个人的探究成果毕竟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小组让同学们利用课上或者课余时间去共同探究,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最后让班级里的同学共同参与,一起分享成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方面会逐渐得到提升,不仅使课上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也可从一定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愉悦感,有一个融洽的语文课堂。比如,对课文《济南的冬天》进行学习,教师可让同学们通读课文,并分段布置任务到学习小组,找出其中美词美句,联系自己生活的冬天对课文进行对比学习等内容。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得好,可以让同学们学起来更加轻松。教师要指引同学们运用恰当的探究方式,先研究课文,最后才能给出方向让学生们研究,紧扣课题。
2.3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联系
学习方法运用得恰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将知识与实际联合,让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传统式乏味学习,这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因此,也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突破课堂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活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了解课文的知识背景,学生掌握的途径不能仅依靠教师的传授,还应该通过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学习。以此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获得思考,感悟出一定的道理,活跃自己的思维,情感获得体验。一堂课要让学生们有亲历性和个人性的体验。首先,在学习课文开始时,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身体验课文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一些感情与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比如教学《静夜思》,教师可组织学生首先酝酿感情,朗诵诗歌,在解说诗词后,让同学们体会诗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浓浓的思乡之情散发出来,循序渐进,对语文诗歌赏析能力也会提升。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活跃融洽,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传授知识。
2.4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习语文,传授的方式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后对学习形成热爱,而不是出于义务或者被迫,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之一。教师不只有授业解惑的才识,也应有引导学生培养习惯的魅力。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学习初高中语文的基础,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的课题研究,教师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再发现,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应学会课本外的知识、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仅靠几次探究课题活动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的,也无法使其在实际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所以,学习语文也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转化为习惯,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总结
为了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知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习的积极程度和满意程度会有好的影响。语文教学不再是一味地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不断输入知识,而是让他们自主学习,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众多,实施这种新型教育方式迫在眉睫。
作者:李丽丽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东营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昌盛.家常探究一条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好渠道[J].数学通报,2016,55(1):43-46.
[2]沈丽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6,(4):230.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现代教学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之外,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小学语文被认为是各科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果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则不仅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到了文化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与德育进行相互的融合,让德育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呢?
一、巧妙运用语文教材,与德育渗透学科相结合
小学的语文中一般是以诗歌和短文为主,为的是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汉字和中国的文化。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道德情操的培养,其中三字经的教学就是教导学生有孝道,童话和一些语言故事中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简单的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将这些题材的文章有效的利用起来,深入钻研这些教材,针对这些文章中的有关德育的因素,找出有关德育教学的关键点,即文章中都有哪些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教育。教师对所要讲解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教育,陶冶了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第13课《钓鱼的启示》中通过钓鱼,然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为什么爸爸会让他放掉鲈鱼,等作者长大了,面临着鲈鱼一样的诱惑,但是内心一直有着自己的目标,不会忘记道德的力量。让学生从小就要学该怎么坚持心中的道德标准,并愿意从小事做起,学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语文教材中充满着很多有关德育培养的案例和课文。所以老师在平时的备课当中,要充分、深入的探讨教材,能够挖掘出其中的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上合理进行训练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经常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带感情的朗读文章,细细的品味文章的主要意思,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例如,讲到小学五年级第六课《梅花魂》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这篇课文演绎出来,将角色分配好。学生表演的时候,容易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中对祖国的期待和热爱。分角色进行表演或者是朗读,这样也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们的主动性,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氛围,也可以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带领学生进行有效课外实践渗透德育
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指课堂上的教学,老师可以将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实践中实行的,反应在学生的行动中。老师可以适当的举行课外活动,对课堂上的知识和思想进行巩固。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德育的思想真正的实践到生活中。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但是现在的学生好多对父母进行呼来唤去,不尊重自己的父母。所以老师可以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两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就是父母无私的爱。那么我们可以针对这个进行一些课外的活动,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孝敬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父母。告诉学生们可以帮妈妈洗一次碗筷,帮爸爸妈妈洗脚,这些小事,都可以体现出孩子对父母的爱。学生要将这些事情在课堂上做交流,并且跟学生交流父母的反应。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家长,尊重长辈的优秀品质。这样将课外的实践活动和课堂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将德育的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老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之外,也要注重自己的德育素质的提高。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老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说话方式以及为人处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告诉学生要遵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作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胸怀大志,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道德光辉。
作者:陈云 单位: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歹苏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式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下,探究式教学方式已经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独立探索的能力及思维创造能力。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塑造性很强,巧妙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浅谈几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提出问题,教学活动就是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学习。小学生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有限,都是感性的接受某件事情。学习也是一样,很难持久保持一个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容易的引导学生去深入的探究学习知识。比如在学习《东方明珠》一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东方明珠是指的哪座城市,为什么会把那座城市比作东方明珠?有学生去过那座城市吗?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在没阅读教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分组讨论,踊跃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紧接着教师就拿出课前整理的关于课文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到课本中,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描述来进一步认知东方明珠,从而巧妙带入学生深入课本,感悟语言的魅力,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开展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来带动学生探究学习。开放式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由表达,也会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希望他们参与进来,很愿意听取他们的想法。鉴于学生对事物认知有限,语言词汇不丰富,又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做法,应提取出肯定的地方进行表扬和巧妙引导,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对于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击学生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孟母教子》一课,教师可以提出:通过学习文章,同学们认为孟母教子的方法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们的父母是怎样的教育方法?你们自己本身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你们还可以询问周边的小伙伴,整理一下他们得到的教育方法和不满之处,你该帮助他们如何改善现状,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等等一系列引导性的开放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涵义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及时把握住学生认知方向,起到正确的教育目的。
三、鼓励合作探究,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应该巧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分组讨论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讲解合作探究的好处:在讨论学习中能擦出火花,产生共鸣和灵感,很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身边哪些同学是复姓,先认知百家复姓,而后进入教育主题,可以提问学生:如果这个时候大人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司马光的同伴又会对他说些什么?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浅显问题可以让学生找到方向,也很容易的解答出来:大人会夸司马光聪明,同伴会夸司马光勇敢,我们应该学习司马光的勇敢和机智。接下来教师抛出深层的问题:如果你在场,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救那个小伙伴?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事件,你会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见解,总结出教育涵义:鼓励学生灵活果断的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爱心帮助身边的人,也许您的一念善举就可以帮助他人避免伤害,让学生做个有魄力有勇气有爱心的社会有用人才。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做一个有心人,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的好处很多,主要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很好的完成了课堂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当然不是每个教学方法都能适应各门学科和各个教学阶段,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有效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作者:贾瑞宁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快乐教学法思考
快乐教学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法就是将“快乐”作为教学理念,在课堂导入、课文研读、课后拓展等各个环节融入“快乐元素”,使学生在活跃、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优化导入法等。例如:情景教学法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朗读,且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引入歌曲《我爱你,中国》,一方面,歌曲的引入可以适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魅力,为祖国的幅员辽阔感到自豪;另一方面,音乐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因此,导入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种歌颂祖国的情景氛围中,可以使学生对该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在学习《牛郎织女》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以“七夕节”为导入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以节日的由来作为导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在学习完课文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的方式扮演文章角色,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角色的思想情感,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帮助。
二、课堂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知识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理解能力也较弱,因此,为了易于学生学习,教师应该将生活实际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北风与小鱼》的过程中,小鱼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将小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小鱼的渺小,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北风的强大,教师可以找一些龙卷风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进而使学生了解文章中作者对小鱼与北风的描述中,感受小鱼敢于与北风抗争的勇气,学习小鱼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斗争的良好品质。小鱼与风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因此对于小鱼与风的故事学生大多都会充满兴趣,教师只用稍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析,就会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适当调整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天生热衷于玩耍,希望在快乐环境中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以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亚落日》的过程中,文章主旨是让学生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开展一个绘画游戏,让学生将自己眼中的三亚夕阳下的美景,绘画在纸张上。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快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荡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的mv片段,带领孩子们欣赏少先队员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学生看过片段后,会被其中的电影情景深深打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课文教学。当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联系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小组间哪一组的歌唱表演最出彩,并给与出色的小组相应的奖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快乐教学法这种实用型教学方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与时展相契合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作者:许洪建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泰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