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应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如今,电影、电视渗透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他们课外学习的重要来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合理利用电影电视资源,有利于更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影视资源;语文教学;必要性;方式;局限
一、必要性
大众文化的“视觉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都受到视觉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们感官的强烈刺激,人们接收外界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多是依靠图片、视频。中学生正处于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尤其是电影电视作品,它们充斥着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可以这样说,影视作品伴随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中学生无法摆脱影视资源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知识、技能、观念都深深落上这些影视资源的印记。电影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耽于影视作品的中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常常对新的电影电视剧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这种情况之下,家长老师都会担心这样的影视资源会如洪水猛兽般侵袭中学生,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不良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中学生正处在思想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外界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当一遇到影视作品的强烈感官刺激就很可能无所甄别地进行全盘吸收。一般来说,中学生主要是抱着娱乐消遣的目的来观看影视资源,而很少是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资源达到一定学习目的。但良莠不齐的影视资源带给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积极正面的教育也有消极负面的侵染。在这种背景环境下,老师引导中学生对这些影视作品资源进行筛选和过滤,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就显得异常重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肩负起这样的职责,把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使中学生取影视“精华”,弃影视“糟粕”,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影视资源充斥在中学生生活中不免会影响到学生们阅读,“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中学生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看电影、电视剧而不是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名著。这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一些教育学者、专家就对这些影视资源进行批判抵制,如钱理群教授就强烈批评了流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他指出,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过分依赖于社会文化的一般水平,那么他可能趋于平庸化。罗正强老师也认为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趣味有着极强的腐蚀作用,因此他坚决反对语文课堂中掺杂着大众文化的质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教育者对影视资源的教育意义的或视而不见或抵制才导致中学生对影视作品缺乏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所以,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教育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加强影视资源和中小学教学的整合。
二、对影视资源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几个方式
一是将影视作品作为课堂导入,为正式上课做铺垫。如中学课本中很多篇目都是小说、名著的选文,这就直接导致故事情节的不完整。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完整作品有个大致了解和感受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这时先组织学生对相关影视进行学习鉴赏,那么更有利于学生整体了解文本框架和背景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选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影视资源渲染情境。如在文本解读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分析,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视频图片,让学生沉浸在营造的意境中,这时就是对文字进行赏析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的绝好时机。除了以上的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之外,还可以以影视节目为材料专门开展电影电视欣赏课,就像《雷雨》《阿Q正传》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早已搬上荧幕,改编成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形态,电影电视与文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美学形态,影视鉴赏课就是要同学们在观赏学习中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即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是通过其各有的媒介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它们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其实也是相互完善、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通过电影电视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在文学创作技法上也受到了一些电影电视手法的影响,如长镜头和蒙太奇等。在这种影视鉴赏课上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欣赏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还更利于从不同视野去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以影视作品为素材的资源还可以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其他方面。老师可以以某一热门影视或电影为话题,组织同学们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其积极性应该很高。课下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写观后感或影评。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不仅仅是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它更利于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拓展和延伸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又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的不足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可能只是为观赏影视而观赏影视,没有明确该教学活动应有的教学目标。过渡地依赖电影电视作品的播放,老师们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全然忘记自己课堂组织者的身份。一堂课上,学生看电影或视频不亦乐乎,老师也轻松自在。可以说这样的课毫无意义,没有老师的引导的电影观赏和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没有任何差别,只是起到了娱乐消遣的作用,而电视电影介入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我们预期的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评,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二)完全脱离文本
老师可能选择和加工电视电影作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影视作品与文本的联系不大,文本呈现的是一层意思,影视资源又是另一层意思,学生无法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分析和理解。这种影视资源的生硬介入对语文教学也没有任何帮助。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在安排学生观赏完影视作品之后,就组织他们进行讨论、问题思考、情景表演、反思总结等活动,完全把文本抛在一边,只字未提文学作品,更谈不上文本分析和解读了。表面上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热闹的,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师生良好互动。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活动没有与课文文本发生任何关系,文本被架空,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失败的。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老师吸取了上面的经验教训,十分注重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的整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我们知道利用影视资源介入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其各种感官,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那这样的整合课堂就失去了它的优势,甚至优势变为劣势,使学生阅读浮于表面,审美肤浅,情志浮躁。
四、结语
在影视资源整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具象的影视资源与文本中的线性文字之间有各自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和作用。让学生在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明白文字的不可替代性,明白所有的形式都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不能反客为主。让学生能进入于影视资源所营造的情境中,在受到感官刺激的同时要能够领悟到线性文字阅读的细腻美好和内心世界的充盈。让学生通过这种整合学习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自觉培养阅读文字的习惯。在利用整合的影视资源进行学习的同时能够回归文字,回归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作者:林曼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12).
[2]何郁.如何给中学文学教育定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0).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多元解读阅读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倡导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在进行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本文通过解读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何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阅读教学,进而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多元化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元;阅读教学
我国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语文阅读教育被应试化,有些阅读中原有的意义已经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以答题为目的“标准化”阅读。学生只关心老师的结论是什么,而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1]在新课改中,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一步生动的创造。”[2]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思维和情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期望看到的,也是对应试教育中“标准化”阅读的纠正。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留心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一、多元解读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刻意多元解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由于学生主观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进而才会出现阅读的理解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基础是主观理解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随意地将这种多元解读的阅读方式用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学生人为划分出不同层面去解读文章,刻意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中很多课文是不适合多元解读的。比如:新闻类课文,这种类型的课文仅仅是陈述事实,文章要传递的就是新闻信息,刻意的去多元解读就没有意义。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文本中的相片墙上那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回答姑娘是在欢迎参观者的到来。这样的多元解读就完全偏离了这篇新闻的主旨。新的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倡导教师采用多元解读文章,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切不可刻意的去使用,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根据文章具体情况,合理恰当的多元解读文章。
2.肆意解读,曲解文章含义
文章多元解读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更好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角度多方位的去解读文章,但是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解读的“度”,不能偏离作者本意。例如在解读《长恨歌》时,对唐玄宗和杨玉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盲目分析唐玄宗早年的功绩以及杨玉环的红颜祸水就是不正确的解读。这些解读都是肆意解读,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尊重作者写作本意的必要性,只有懂得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针对多元解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多元解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抓住文章主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了解坐着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李商隐所写的《锦瑟》一诗,从古至今,这篇诗歌的意境让许多人印象深刻,但人们对它的意境及其所蕴含含义的解读又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是在吟咏锦瑟乐器的诗,有的人说它是在表达对已故妻子的怀念之情,有人说它是在自我感伤。阅读到的文本虽然是相同的,但学生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也恰恰说明了阅读者在阅读时的个人审视角度,水平的差异,那么我们就必须更加关注从主题切入多元解读文章。
2.抓住人物形象
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大有裨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多样使作者表述多元化文章思想有了基础,文本中经历了许多情节的人物为我们多元解读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进行《雷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侍萍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看到了侍萍的善良,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侍萍的反抗精神,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3.抓住文章语言
中国文学语言是一种奇妙的表述手段,一段普通的文字其中也可能蕴含深刻的含义,要想真正的解读一篇文章就必须抓住作者的语言特征,通过发掘文中语言的暗示,为多元解读提供切入点。比如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要着重加以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来体会作者措辞委婉,情真意切的情感抒发。当学生对文中“形影相吊”等成语以及死当结草“等典故有了较好的理解后,便可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理解语文教材的时候,不能把文本中的文字看成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要把它看成作者传情达意的工具,透过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加深刻的多元理解文本的内涵。[4]教师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讨论,要在感悟和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阅读。
三、结语
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去阐释,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鲜活起来。但是语文的多元阅读教学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而是要在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元解读的有效性。
作者:杨倩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方智范.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9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3.
[4]于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3.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文章的基调是不同的感情。所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教学时,如果能以情动人,用情感作为语文教材和学生心灵的纽带,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完成既定的、容易衡量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如此教学,学生虽然短期的进步明显,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重情感教育,把知识传授与情感熏陶融入课堂设计,通过既定的教学内容去影响学生,让他们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下面我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用生动的语言去带动学生的感情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学科,它用语言文字来呈现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教师以语言为纽带,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和情,就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把上语文课当作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年龄小,经历少,对情感的体验就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带动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不同情感。生动的、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是触发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的工具,它像一个管道,把教师的情感体验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去表达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生动的语言引导下,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教学情景之中,情感必然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还要有情感的储存,这样才不至于在讲课时“声强而情不足”。所谓的情感储存,就是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能对所要讲的课文的情感基调有很好地把握,用或扬或抑的语言,表达或喜或悲的情感,用或欢快或低沉的语调,表达或兴奋或悲伤的情绪,再配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及恰当的手势,去诠释课文内容的发展变化的情感路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艺术效果,带动学生用心感悟文章,体会作者在其中要表达的情感。
二、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所有的文章的构思都跳不出作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一定的情感。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不同程度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途径。中学语文选编的都是精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的心血和才情,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载体。冰心在《关于散文》里提到:“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事实也是如此,在冰心的作品中就充满了炽烈的感情,《小桔灯》中对小姑娘的同情和赞美之情,《再寄小读者》中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学习这些课文时,就要挖掘课文中感情丰富的内容,去感染学生的心理,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典型的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的文章,内容通俗,写的是父爱的细腻和朴实。对于父爱大家都不陌生,感情基调很容易切入,也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父子情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父亲的背影开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在车站离别时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细腻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感情的流露;文章结尾处,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是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并与开头相呼应,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官。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就随着作者的娓娓叙述进入课文情境之中,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社会现实,体验人间真情
中学生大都处于情感迷茫的状态,对现实迷茫,对未来迷茫,对自我迷茫,如果这种迷茫得不到疏导,就无法保证他们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学科则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来消除这种迷茫。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脱离不了教材中描绘各类感情的文章。它们大致有以下几类:体现民族大义的、表现至爱亲情的、描绘对某事物或景物的喜爱之情的等等,这些都是经典,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讲一讲古代的类似的经典故事,讲一讲现在的国际形式,讲一讲主人翁的经历和情怀,用实际的人和事表达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为什么要怀恋故土,为什么要回馈社会。针对中学生叛逆,和父母之间的隔阂等问题,用表现亲情的文章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艰辛和父母之爱的无私,也许他们教育自己的方式不对,但是爱子心切的心情要理解,传统的孝道要践行。通过学习表现人间真情的文章,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和人性的美好,并去传递美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积极向上情感,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教材和心灵的纽带,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手段。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栋梁之材,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赵文举 单位:静宁县阿阳中学
第四篇: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有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让职中语文教学这片天空亮丽起来。本文就职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三点参考方向:一、电视+课本,赋予语文以时代气息;二、短剧+课本,语文深层次研读;三、朗读+课文,读得满嘴留香。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电视加课本;短剧表演;朗读课文
一、引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否正常与人交往的先决条件,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就当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大家普遍对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感到担忧。职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对学习不感兴趣,文化基础不是很理想,语文课吸引不了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喜欢空洞无聊的语文课,教师利用语文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教师要认真思考,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去适应这些日益“挑剔”的学生,丰富课堂表达形式,让每一位职中学生都爱上语文课堂。
二、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新教学策略
1、电视+课本,赋予语文以时代气息
现在的职中学生是在飞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普遍喜欢追赶潮流,爱把玩新颖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每个学生上课时都是iphone、ipad不离身,玩手机、看电视,对“内容陈旧”的语文课堂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性格特点,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粉笔+黑板”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转以电视+课本,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职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选自古典名著,其中有些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以《鸿门宴》为例,很多学生应该都看过刘亦菲、冯绍峰主演的同名电影《鸿门宴》。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中的相关场次,提示学生比较电影和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电影对课文的哪些地方进行了还原,关于电影对下棋与喝酒这节内容上的改编,大家有什么看法,同学们觉得文字与电影那种表现形式更好?只有在对课文深入探究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了解电影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对课文进行大胆改编的必要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视像呈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项羽、刘邦、亚父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感受戏剧冲突,把握人物情感。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是时候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课堂变一变、改一改了。借助电视+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可以为语文赋予现代气息,吸引“喜新厌旧”的职中学生参与语文活动,感悟学科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活力,建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2、短剧+课本,语文深层次研读
有些学生表示:语文学习太枯燥了,每天都看课文,密密麻麻的字把眼睛都看花了,一点意思都没有,看见课文就头晕眼花。语文课堂如果仍沿袭空洞的课文说教,的确是与学生日益成熟的学习需求相矛盾。素质教育的呼声已逐渐振聋发聩,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眼里“假大空”的课文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当前的职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小说、戏剧、元曲等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生动的文章,在班级里面组织一次舞台表演大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之改编成课本剧,在语文课上加以表演。例如《窦娥冤》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改编课文,自己编写剧本,分角色扮演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县官、窦天章等人物,将文章改编成《感天动地窦娥冤》舞台剧。排练时,学生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配乐、道具,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就学生表演中与课本有出入的地方展开讨论,为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小组上讲台表演时,其他小组可以评价打分,对于表演效果出色的小组,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短剧+课本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改编课文、创作剧本、排练节目、表演短剧的过程中,全员参与语文课堂,对课文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比干巴巴的教几节课要有效的多。
3、朗读+课文,读得满嘴留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读为根本。职中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色彩,节奏优美的散文、韵律和谐的诗歌、琅琅上口的古文,都很适合朗读。《荷塘月色》、《再别康桥》、《关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相》等文章,怎么能不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开口读,读出美感,读出感情,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满堂喝彩。有些学生对于朗读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在班级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但也有很多同学不好意思大声读,害怕读得不好会让老师同学嘲笑。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竞读的方式,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朗读大赛,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互相评比,推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为自己朗读的课文配乐,给读得好的学生录视频,制成MP3,在班上播放,投稿到校园广播站,达到与朗读同乐的境界。光学生读也只是孤芳自赏,教师也要参与课堂中来,为学生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分析文章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构建和谐的朗读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找回对语文的喜爱。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让语文课堂常教常新,提升每一位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柳漪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彭宏宇.优化方法激发“乐学”:中职语文教学法初探[J].科学时代,2012,(03)
[2]贺青云.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华章,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