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有效教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念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衡量标准。应试模式“有效教学”的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等方面。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是否有效的平衡砝码快速地由“教师”滑向“学生”,最终落定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的根本标准上,并因此造成了课程教学活动由原来的“高空悬浮”状态逐步走向“自然田野”式的本色回归之路。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的影响,课程活动中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消除,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尚未凸显出来,以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尚无优势可言,以链接生活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尚未真正形成潮流,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科技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行。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有效教学还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潜在时空。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就高中语文课程而言,如何构建有效教学策略并实现成功运用呢?有效教学是相对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而言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指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师主导后,以学生从中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为根本衡量标准而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既不表示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认真程度,也不是纯粹指向“在最短时间教最多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以此为根本标准或上位标准。其次,始终关注教学效益,对教师提出时间与效益的要求。再次,始终关注准备策略的问题。如备课时要重视备“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如何创建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安排哪几项学生活动及如何适当调控,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潜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①综合性特征。就是对教学的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以及技术等要素予以综合考虑。②可操作性特征。就是坚持在通常策略指导之下,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来选择相应的教法手段,无需追求“高、大、空”。③灵活性特征。坚持一切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初始状态为客观前提,可灵活性地替换、调整或补充,从技术性活动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效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而是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进步或发展”为根本指向,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商榷指正之论。
一、情趣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是指兴趣、热情和情感。不妨试想一下,无论“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还是有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如果没有情趣可言,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又怎会令人满意呢?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丰富多元的情趣性元素,能够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情绪智力”效应。情趣主要来自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丰富多元化。如《虞美人》教学,在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南唐后主李煜,他是皇帝身份。”“一个字———‘错’。”面对一片困惑,笔者继续说道:“李煜曾经是南唐后主不假,但创作这首《虞美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违命侯’身份,实际上是阶下囚。公元987年七月初七,这一天正是李煜的生日,他创作了这首词并命乐伎演唱,结果惹怒了宋太宗后被赐药毒死。这是李煜的绝命词……”如此导入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与陶行知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学生已然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开展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视野,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在《范进中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把之与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主动放弃高考的现象,还有一些人“回炉”深造以及少数高龄人坚持“圆大学梦”的现象结合起来,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化、现实化链接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在迥异的对比中感悟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幸福指数。再如《拿来主义》教学,可借助媒体披露个别政府官员出国考察不是“学习先进”,而是在赌场上“风采无限”,让学生从中感悟鲁迅先生“拿什么”“如何拿”的内涵和意义。
三、自主化
当前国际教育界流行着如下说法:“我听了就会忘记,我看了就会知道,我做了就会懂了。”它重在强调“自主化学习”的作用与意义。培养以自主化为核心的学生能力素养,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和强烈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词。以《琵琶行》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依然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授课模式,既不受学生欢迎又事倍功半。与此相反,教师可首先出示系列问题:①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是高居庙堂之上的朝廷官员,一个是沦落卖艺的民间女子,他们俩怎么会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并视对方为“知己”呢?②他们之间的情感连接点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吗?③你心目中的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如果你是作者本人,应会有何感想?这些问题既具情趣性又有艺术性,能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在独自感悟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在集体交流中总结提炼,可从中取得持久深刻的自主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由人格的个性化教育,它的最鲜明特点就在于“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新时代教育特质,既能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又能培养个体人乃至社会群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最佳形象代言。如在蒲松龄的《狼》阅读活动中,有学生对“狼性”大加褒扬:狼性具有“贪残野暴”四大特点,这正是狼族在自然界中“艰难求生”的本质。狼族有其他动物甚至人类所难以企及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在“公狼保护怀孕母狼和未成年小狼的责任心”和“不独自苟活、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今天所谓的“狼性文化”就是企业中所强调的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再如《窦娥冤》,有学生对窦娥“发誓抗旱三年”大为不满———为惩治贪腐而置楚州百姓于不顾,大有挟私害众之嫌。这些有深度、有价值的个性化“生成”,我们无需尊重原著之意而指责否定,而是应当予以肯定、珍视和必要的保护。这正是有效性教学的显性成效。
五、人文化
人的能力素养可分为“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类,而且两者之间犹如一体两翼、缺一不可,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分则互损、合则共荣。不仅如此,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和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能培养、轻人文培育”的失衡失谐现象,这也是造成课程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这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基层学校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纠偏改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这是最实在也是最根本的人文素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三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热爱先进文化的美好情感;四是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人体验。以此促进有效教学和个性培养的“双赢”。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一项以理念为指向、以目标为引导和以策略为推行的系统性工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积极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是一项知易行难之举。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发展学生”为指导理念,坚持以“情趣化、生活化、自主化、个性化、人文化”策略为施教原则,就定能从中赢得有效教学的渐进渐强效应。
作者:杨义超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生本理念应用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的改革创新,把学生放在教育事业的首位,随之产生了教学中的生本理念。生本理念已经发展成了当今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理念,它的意思就是说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生本理念的形成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要注重生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本理念;教育事业
如今的时代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也开始倡导生本理念,传统尊师重道的理念逐渐的淡化。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同学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更好的应用生本理念展开探讨。语文教育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本理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尊师重道,这个传统思想就把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区分开来,把老师放在了更高的地位,教导学生对老师要心存敬畏,尊重。这种思想使得传统的师生地位并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后来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对后来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影响,成为了师生良好沟通的一道屏障,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生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敢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对学习更加有信心。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没有完全成熟,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以后对人对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观点,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足够的尊重,这些都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学生对学习都缺乏自信心,对学习有一种畏难的心理。如果老师可以对学生关心多一些,及时发现缺乏自信心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多加鼓励表扬,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肯定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也是生本理念的体现。教育事业提出的生本理念是顺应时展的重要改革,无疑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生本理念应用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从心里认可生本理念,真正做到重视学生。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文章,都是经过了教育专家们的精心筛选,本应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老师教学方法比较刻板保守,只是按照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了解,导致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是很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始受到重视。首先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多于学生沟通,积极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方法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比较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时,学生普遍感觉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难度,但是高中学生对历史故事都比较感兴趣,那语文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着重讲解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朝生的与这篇文言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这篇文言文有什么关联。这样可以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文言文,还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上,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频繁的互动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传统的课堂互动基本都局限于老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来回答。这样的互动方式根本就无法满足高中学生对表现自我的需求。高中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有很多自己的观点,他们都希望可以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回答老师提出的课本上的问题。传统的互动方式压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倡生本理念,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们对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看法可以多交流,给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我们对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代枭雄曹操进行评价时,就可以让同学们各自抒发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不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一两件代表事件进行讲解之后就对历史人物做出好或者不好的评价。老师要做的只是给同学们讲解更多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要客观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进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确定的当今教育事业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顺应时展的先进教学理念,符合当代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接受生本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瑞瑞 单位:新疆昌吉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8期
[2]王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6期
第三篇:高中语文与生活结合教学法分析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其主要教育手段就是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领悟到基本的真善美。从小学阶段开始,语文就是主要学科,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只是把语文当成是一个任务,与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回归到生活化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理解生活。
一、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这就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身生活化意识不断增强。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要使学生能够真正从语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更加喜爱学习。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其中的知识,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在生活中用其中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复习学习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好教学方法生活化的工作,使语文教学能够与学生更加接近。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讲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是怎样表达爱意的,有没有具体的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养成,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门生活化较强的学科,语文中许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采用生活化的方式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这与学生的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许多学生在以前或者现在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与学生的梦想紧密相连,这样就会使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语文这门学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做起,紧紧围绕生活化的主题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有效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杜世东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杨大城子一中
第四篇: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造成了知识与生活、学习与应用的脱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一、高中语文要在生活中学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体验
1.回忆生活。
在《祝福》一文里,教师可针对开头有关“祝福”的习俗描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地过年有哪些风俗?有什么禁忌?或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见过的乞讨者是什么样的?你留意过他们的眼神吗?他们和已经沦为乞讨者的祥林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让你来写,你又会怎样表达?
2.再现生活。
让学生把课文编排成剧本进行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笔者让学生表演“祥林嫂向周围人倾诉”这部分内容,同时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表演是否忠于原著,神态、动作、情感是否到位,这样,评价的学生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而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在面对别人的不屑时,也对祥林嫂的痛苦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二)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我们平时说某个人有点“阿Q精神”,就是在说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安慰精神。现在我们听到某人成了“祥林嫂”,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身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得出:命运悲惨,诉苦不休。“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被学生符号化,也因此被学生牢牢记住。
二、高中语文要到生活中去
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需要紧靠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我们只有将作品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让它“活”在当下,学生才有可能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上演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所致,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祥林嫂”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是不是还有人抱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笔者明确告诉学生:人要坚强,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精神上独立。这样,才不至于在遭遇变故时,只能到处向人哭诉“我真傻,真的……”。
(二)“看客”犹在
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她深受打击,逢人便诉说她的痛苦。大家听到后有什么反应呢?笔者引导学生留意文中这几个字眼:“特意”“满足的去了”。他们哪里是关心、同情祥林嫂,分明是以此为乐,以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学生们均表示出了对“看客”的厌恶。笔者因此进一步追问: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学生斩钉截铁地说有,并举例答道:“当有人企图轻生时,总有人只是为了看热闹,这些人,与《祝福》中的看客没什么不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接着提问:“在作品中,当人们已经厌烦了祥林嫂的喋喋不休时,哪一个人曾对她真正表示过关心?又有哪一个真心帮助过她?没有。当一个人感到痛苦的时候,当一个人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如果有人真正关心一下她,或许她就不会走上绝路。此时,有学生举手发言,说想起了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如果你身边有人突然对你说一些奇怪的话,或者把他珍爱的东西送给你,暗示说他要去远方,请你对他表示关心,让他感到世间的温暖。笔者马上对此表示肯定,又给大家讲了钱友忠的故事。钱友忠在34岁那年因病失去了光明,曾一度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想告别这个世界。但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亲爱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他走出家门,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如今,钱友忠已经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他的工作是把那些即将踏入死亡之地的人,从生活的边缘拉回来。他说那些企图自杀的人,就像行走在黑暗中,他们需要一束光,他非常理解那种感受,他想成为那束光。“我们一个冷漠的眼神,或者一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有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做冷漠的‘看客’。”最终,笔者以此话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启迪了学生感知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
三、结语
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又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走生活化道路,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运用语文,对学生感悟人生、探索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范丽萍 单位:肇庆市广宁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吕瑞娟.祥林嫂的悲剧及其现代启示[J].文教资料,2014(11):52-53.
[3]瞿朝文.让课堂展示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5(6):67-68.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作文写作能力方法研究
摘要: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一直被语文老师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为了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往往绞尽脑汁,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现在的高中师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刻板的进行作文教学和写作。不可避免的导致学生的作文存在写作目的不明确、表达内容肤浅没有深刻见解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探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的一大学科,作文写作更是在语文考试中占了很大的分值比例,作文的写作水平体现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所以作文一直都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备受师生重视的一个大模块。但是目前作文的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对写作兴趣低
现在的高中学生很紧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的学生都是日以继夜的学习。高中的学科比较多,没门学科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高中生根本就没有课余时间来看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没有时间读书就导致了大多数高中生阅历少,思想水平得不到提高,自然文章的写作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时间久了学生对迟迟也见不到回报的作文写作也就失去了兴趣,产生了畏难心理。很多高中生对作文都有畏难的心理,对写作很是苦恼。高中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来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高中生对写作越来越失去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很多都是流水账,千篇一律,没有感情色彩、没有自己的观点。学生对老师要求的写作内容都是应付而来的,就更不可能会在课后有练习写作的动力了。高中生缺乏学习写作的主观性,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很低。这样的现象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成绩。
1.2教学方法不当
高中的语文教学,写作和阅读应该同养重要。可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传统的文选型阅读内容为主的。教材内容很少有作文教学的内容,都是针对对古今中外比较好的文章进行赏析,没有从写作角度设计教材。教材的编排形式也很不贴近高中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普遍不接地气,比较深奥。而高中生写作时热爱的“满分作文”等等写作工具书都束缚了高中生的写作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些看似有效的工具书只是达到了短期效果,学生并没有学会习作的方法技巧,只是看到了一篇好文章而已。同时,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使得老师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有的时候老师还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加以干涉,把同学们的想象力扼杀掉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老师要求的思维模式,写作变成了复制模板。
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使得高中语文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找寻可以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对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就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以下探讨。
2.1活跃课堂气氛
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有良好的师生互动。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进行情景表演,让同学们把他们对作文题目的想法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的思想可以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跟随老师的教学脚步,与老师互动。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之后对学生加以提示引导,从而引起同学的求知欲。在课上还可以说一些人对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认识,让同学们对次进行思考,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帮助同学们学习理解作文材料,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新奇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才会去学习。
2.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高中老师要转变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摆脱理论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束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作文写作提高的教学方法不能太过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作文的题目要求,之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对审题立意的想法,然后在让几个同学给出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立意方向。之后就是给学生的习作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应该有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同学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去搜集写作素材,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最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意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学会提问和寻找答案。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有进步的可能,如果老师可以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比亲自教授他们理论知识总要的多。比如,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一个作文题目的理解让同学试着提出问题,然后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好思的好习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总结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讨提高高中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孙文丽 单位:新疆昌吉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蒋颖.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三种途径[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4)
[2]李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学刊.2012(22)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研究
摘要:
教学反思从狭义意义上来讲是教师的一项本能,它是教师自动自发的一种表现,自动自发地将课堂内容运用实践,把相关的知识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最终得出指导性的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在实践中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难以忘怀。本文针对现在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引入了教学反思的方法,使高中语文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反思;双基知识;引导
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减负”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在“减负”的基础上还要“提质”,所以衍生出了今天的“减负提质”。在这种教育界的潮流和趋势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实现高效的“减负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线的教师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扭转之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过渡到“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再到今天的“不懂英语、计算机和驾驶技术的是新时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如何才能走出低谷,突破现有的瓶颈,对一线的语文老师一直以来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当前语文教学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试点城市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堪忧的氛围。如何评价课改是成功的,尤其是语文课程。一些试点单位总结了一些标准,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频率讲”等作为评价的标准。使得一线的教学团队在上述的标准上开始寻找突破口,为了营造课堂上的活跃度,使其避免冷清、沉闷的场面出现,一些教师挖空心思希望在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课程设计中五花八门,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课堂的活跃度更高,整场下来里面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在这样的设计中,一堂课的课堂气氛肯定非常好,学生们的活跃度是非常高的,可是热闹过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一节课下来,具体到学生那的实在的知识似乎少之又少,学生读了几遍书?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等等。总之,学生上完这课,更多的是热闹,真正静下来回味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似乎少之又少。说到这,我们不能把课堂的活跃度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跃度等综合考虑,创设一些学习的情境,在课堂活跃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跨越。
1.2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贴近学生,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喜欢,教学行为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动力源,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愿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愿景的实现。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不敢对学生讲真话,更多的表扬,否定词基本上很少出现在教学的场景。这样一来,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飘飘然的状态。师生之间的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争执的背后永远找不到其想要的答案,更多是的是双方的相互妥协,或者倾向于学生那一方。课堂教学气氛处于争执不休的地步,教师一般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收场,学生沾沾自喜。这样必然会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作用没,到底有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答案。这个时候学生是否充分利用好了自己的时间,潜心在阅读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是否认识到了教师的要求感悟之处呢?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是否对其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缺席者,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或者是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指点迷津、有效引导,这个角色相当于拍电影的导演的角色,肯定学生的见解并让学生深入思考。
1.3讲台做秀,失去自我
有一部分老师在平时上课讲得要多精彩就多精彩,效果也是很好的。可是当有同行来听课时,却陷入了一种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深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听课跟同行听课是不一样的感觉,平时跟学生讲的多,讲课时可以灰飞烟灭,同行来听课只是偶尔的事情,使其找不到以往的感觉,更多的“秀场”就出现了,使自己很难适应。教学方法这个时候应用会取得一些很好的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效果也会很明显,可是大部分教师的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却把自己搞得在课堂上的发挥往往不及平时。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何融入语文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一起发挥作用,一起去寻找双方想要的答案。不同的教师其经历是不一样的,其个性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学的过程也不能千篇一律,这也是由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决定的,其个性也是不同的,学习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何塑造良好的课堂,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并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突破教学难点的创新教学设计
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设计:
2.1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键的考核指标,如何将其实现,最主要的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求知、探索的兴趣,这样就会很容易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兴趣是什么呢?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个体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乐已经在刻苦钻研,勇已经在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巧妙设疑,自主探究
借助导语,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并明确学习目标之后,便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字词、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等,其目的是更好地学习把握这首诗。在初步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课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3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当然也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惟有实践,才有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还可采用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了解,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比较徐志摩诗与词的风格有何不同,并能阐述其不同的原因。”这样,理论进一步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触类旁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研究,它的出现恰恰迎合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进,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当代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不断的探索、反思和总结,完善语文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终使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受益。
作者:欧瑞 单位:淮南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2]李婧姝.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晓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4]蒋勇.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创新阅读思维能力[N].贵州民族报,2013-09-18(B02).
[5]周道敏.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及调整对策[N].科学导报,2011-12-25(009).
[6]王丽.高效课堂下的语文教学反思[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
第七篇:农村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没有文化氛围,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长期轻视语文,说实话,想普遍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水平十分困难,但未必没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发现抓住“作业”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有效地带动语文学习的进程,落实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措施,成为撬动语文成绩提高之门的杠杆。
一、乡土类作业
身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成片的稻田麦垄,金灿灿的油菜花,河流纵横,船只往来,到处都是感受田园风光的资源,也是走进大自然,把大自然融进自己的生活,融进语文学习的好机会。这是城市学生不可能拥有的条件,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每个季节,笔者都布置乡土类的语文作业。如高一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季节来设计。秋———和家人一起走进稻田,割稻子、拾稻穗。写一篇周记。冬———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春———很多作家写过春天,你能否走到小河边、树林中、田埂上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夏———选择一种夏天的事物进行描写,如知了、麦浪等,写出乡村夏天的特别之处。高二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节日、节气来进行设计。重阳———我们这里的重阳节有哪些具体的习俗,尝试一下古人的“登高、插茱萸、赏菊”等习俗。冬至———“大冬大似年。”你怎么看待老家的冬至祭祖?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立春———立春意味着什么,我们乡下为什么叫“打春”,“春打六九头”?小满———小满节气从何而来?小满节气时间经常在高考前半个月,对你有何启发?依托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田园生活,农村的孩子就拥有了最丰富生动的素材。2007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怀想自己在家割麦子的场景得到何永康教授的高度赞扬,并亲自写评论文章,先后刊登在《高考阅卷通讯》和《扬子晚报》等多个主流媒体,原因在于考生写出了自己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成功自然眷顾于他。
二、文化型作业
如果说乡土类作业是扬长,那么这个文化型作业就是补短了。学生身处农村,生活中的文化元素相对于城市较为贫乏。以扬州为例,市区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就已经很明显。扬州城区历史文化景点有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瘦西湖的五亭桥和白塔(白塔仿北海白塔筑成,有诸多传说)、大明寺(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以及史可法纪念馆。城区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学生耳濡目染,语文情怀必然得到熏陶。而农村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看看电视可能就是文化生活了。差距已经存在,补救是当务之急。
1.每堂课五分钟演讲。要求介绍一位名人,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的认识、看法。
2.每周一、三、五抄读一首精短古诗词,教师负责讲评。
3.每周给学生一节课做文摘,600字~800字,取材于时文、美文和优秀中学生作文,教师每周评阅、交流一次。以上几项作业将历史文化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进学生每一天的时光,渗透进他们的血液,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三、活动性作业
如何把作业内容转换成学生内在的思想素养,如何在掌握知识后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死记硬背显然不够,更多的需要通过活动来进行知识的升级和转化。以下是笔者布置过的活动性作业。
1.学生办报
各中学校都有校报,不妨让学生来负责稿件的组织、选择与修改,各班轮流承办,语文教师负责指导,这样的校报岂不是实至名归?不至于让校报成为几个语文老师的博客,成为他们写作的自留地,写什么就发表什么。面向学生的报纸,由学生来编辑,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欣赏水平,又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全校师生的阅读兴趣也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2.演课本剧
农村学生大多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辞,更羞于在众人面前表演。结合所学课文《鸿门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导自演,教师担任顾问,负责答疑解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清晰了,他们主动去了解背景,甚至添加一些台词和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大胆地去表达、表演。
3.主题活动
在乡土类作业与文化型作业之间需要一个桥梁把二者结合起来,贯通知识,形成能力,这就是主题活动的目的。如在布置“在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这项作业之前,举行“乡村之冬”主题活动。包括看视频、图片,读诗、散文,比较不同的乡村风景,对照不同作家写乡村的不同手法,交流自己眼里乡村的模样等。
作者:张斌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丁沟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与理性思维教育
摘要
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理性思维教育对语文教育本身和高中生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当下语文课程中缺乏理性思维教育。鉴于此,学生要掌握语言逻辑,在辩论中激发理性思维,在阅读和写作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维;理性思维教育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思维认识的实现,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孔子曾指出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同时指出了教与学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先哲的思想对当今的思维教育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新世纪,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发展思维”的目标,但是,从高考来看语文思维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近来,国家将进行高考改革,语文试卷的分值可能会增加到180分,如果仅仅是增加分值,大可不必;如果不是,这增加的分数到底该如何判断其价值呢?
1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把语文仅仅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不全面的。李维鼎在《语文课程初论》中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分为四类:工具说、人文说、智慧说和言意互转说。[1]语文教育又包括对三种素养的教育,分别是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而这四类性质与语文的三种素养是相对应的,工具说对应语言素养、人文说对应人文素养、智慧说和言意互转说对应思维素养。这就说明语文应该是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三者的统一。维果茨基曾经说过:“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语言源自于言语,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实现了交往的需求和目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发展其言语思维,而语文教育不仅需要语言教育还需要思维教育。思维教育不同于思维训练。我们说“训练”,通常是指一种技能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操练过程。这个过程不涉及关键性、指导性的心理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促使生理上产生反应。那么思维训练,就变成了为了体现思维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而思维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思考时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更加符合逻辑。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其思维能力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感性成分较多;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更注重思维教育中的理性思维教育。高中语文有其他学段语文共有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高中阶段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具有复合型特点:一是语文能力,二是思想感情。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生,两者都是必须进行培养的,但《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思想情感”,包括情感、思想、精神以及人格等。学生要“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也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足以说明,高中语文不仅仅要培养青年一代的语文能力,更需要形成思维的能力,重点不是你知道多少语文知识,关键是你从这些知识中增加思维的深度,即进行理性思维。何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有明确的思维方向,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依据充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分析、综合以及概括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理性思维是一种遵循形式逻辑规律的思维。[2]它具有很强的怀疑力和批判力,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时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感性、感觉,甚至直觉推理)。[3]
2为何语文课程需要理性思维教育
2.1理性思维教育的理论依据
2.1.1思维发展阶段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逐步进入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处在青年期的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后期。也就是说,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已经趋近成熟,可以对事物进行形式逻辑推演,且具有对自身思维反思和判断的能力。有学者则称之为辩证逻辑思维阶段。研究者帕瑞也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开始增加思维中的辩证成分,因为个体意识到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解决方法。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4]高中生处在这三个逐渐发展推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最终,个体既能够用已经达成共识的立场和观点看待问题,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360度整合已有的认识。他们不仅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意识到现象的不断改变,进而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提升,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但是,现行的教育中,对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现和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2.1.2理性思维教育与语言教育、人文教育的关系
皮亚杰的实验表明,“运算水平和语言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息息相关“,言语反过来构成智慧”。所以,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有语言的发展,智慧也就难以形成。在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不仅是工具本身发挥作用,对思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理性思维。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写道:思维发展受制于语言。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一个词一旦没有了思维便成了死的东西,而一种思维如果不通过词来体现也不过是一个影子而已。[5]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课程不仅要进行语言教育,发展学生的语言,更要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通常,语言教育可以实现部分思维教育,但是却不能直接实现理性思维教育。理性思维教育需要赋予情境的对象,不只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渗透着人文气息的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智能型文化”,贯穿中国历史的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儒和道是主流文化,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辩证相生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文化,更是让新生代承接其人文精神。《大学》里面强调“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八条目的起点。“格物”之后经过一番修炼,还要“修其身”,最后才是成就自己的事业。其实这不是一条简单的单向路,而是可以同时并行的,“格物”的同时也在“修其身”。思维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就更加需要进行理性思维教育。
2.2理性思维教育的现实依据
2.2.1高中语文依然被当做工具
语文课程似乎历来被普遍认为是学习汉语。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要学、为什么有些人还会学不好?语文,顾名思义,包括语和文,而语就偏向于读、写;文则更注重文学、思想、思维等一些更深入人心和个体内在思考的语言。“在语文课程中,‘义理’与‘语言’谁为本位”,一直都是原则问题。“语言”两端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对“义理”的重视,就是“义理本位教学观”;反之,即是“语言本位教学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6]高中语文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语言本身,而是要注意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尤其重要,而带有理性意义的思维教育是思维教育的追求目标。
2.2.2语文知识用来记忆
高中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就是高考。平时的语文课程中多音字、意义相近词、诗歌等都靠记忆。这种学习习惯,促使一种简单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会使学生终身有益。学生不会思考字本身的意义来确定不同的读音,也无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词语背后的含义以及诗歌发自文字深处的优美。缺少理性思维的学习,就像对一本书只看到了错别字,而错过了与作者对话的机会。
2.2.3语文阅读教学没有生的气息
阅读从来是都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更是如此。当下的阅读教学试图改变原有的教条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重视学生自我发挥。但是,自主和个性又带来了另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后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为了个性而绞尽脑汁地展现自我个性。比如,对屈原《离骚》的解读,很多同学认为屈原太傻,他可以换个国家的,为什么要投河自尽。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丧失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有老师表示这种教学结果“不能使我高兴”,感慨“这不是真正的多元解读,简直是在糟蹋经典、“亵渎美文”。理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一个完整情境中,缺少对文本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境就无法真正构建起来。漫无边际、没有任何意义的自说自话,脱离了对思维的引导,也就拒绝了理性思维之美。犬儒者认为“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在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文本的时候,就以后一种心态对待文本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2.2.4高中作文成为“新八股”训练场
高考作文中语言和思维的脱节,不仅知识没有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而截断思维进步的通道。思维教育需要言语思维,也就是说,工具说的语文有必要进行语言教育,同时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没有真实的人文情怀,再漂亮的花朵也会凋谢。失去理性思维雕琢的树根,也只是一个即将腐烂的根。高中作文偏重议论文,这本是一件好事,是思维练习的有效方式。但是,当下的作文拥有“黄金开头”和“黄金结尾”,却没有黄金主体和黄金思维方式。曾经有个老师讲到托马斯证明上帝存在的五个论据时,批判汉语语言本身的错误。仔细想来,中国之所以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并一步步证明其理论,不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而是多年教育的失误。作文是思想的载体,高考作文选题的优劣会间接反映出国民思维品质的倾向。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他们的高中生在思考“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而我们的呢?没有议论的自由,发言还有何意义。
3当下语文课程如何进行理性思维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是充满柔性之美的文化。所以,当今的语文更接近于这种柔软、温和、感性。但是,柔不代表一定弱,温文尔雅的感性不是拒绝理性的光辉。
3.1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一个识别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考察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证实过的判断。”[7]这句话中的思维更倾向于理性思维。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打破常规认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坚信自己做出的判断,反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失误中。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中接近真理。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辩论活动,点燃学生心中炽热的思维之光,在辩论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或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推动建构自己的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春秋战国时期各派代表人物都是在舌战群儒中不断提高的。但是,辩论还需要一个前提。
3.2以扎实的语言学习和逻辑普及为前提
辩论要实现,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口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否则辩论就会因失控而没有意义。学习语文不能摆脱语言学习,它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因此学好语言很有必要。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8]语言教学要将语言看作立体的、活生生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字块。语言不仅要注意流畅、优美、充满生命力,还要具有逻辑意义。“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又将“逻辑学”称之为“分析学”,认为逻辑是获得真正可靠的知识的方法、工具,人们必须掌握它才能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西方早期的课程包括文法、逻辑、修辞,都是训练演讲,即辩论术。生活实践是理性之源、理性之本。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要在适当增加逻辑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运用中加强理解。
3.3增加议论性阅读,正确质疑和批判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柔性文化较多,所以,似乎课本中的文章也偏重于感性的情感抒发,而议论性文章却一目了然。(见表1)我们“现今的阅读教学有些畸形发展,过多地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而忽视了其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让大脑生成思想要远比生成诗意和浪漫重要。”[9]课本内容不是教师可以改变的,但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议论性文章,增加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10]阅读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走出“文本崇拜”误区,强化批判性思维。质疑是思考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想因疑问产生,从疑问开始,没有疑问便没有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批判是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造就优秀公民的最好条件。‘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1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批判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口头和书面格式)自己看法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追求。
3.4写作以论述类为主,关键要引导理性思维
当下,高中写作教学以议论文为主,但其实际却没有多大意义。上海特级教师毛绒富心痛地说:“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12]高中生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理性思维。杜威说:“教学法的因素和思维因素是相同的。”高中阶段,他们开始学习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自觉”的意识逐渐增强,思维的特点从感性趋向理性。而有意义的活动必然蕴含着思维活动,就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而言,不仅需要理性思维,又能够有效地训练、发展这种思维。理性思维以“证据和数据分析以及相应的推理为基础”[13],因此,教师在教授写作时,要鼓励学生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切身力行地使耳目头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高考改革后的语文,增加的30分应该更加注重锻炼并考察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不仅表现在语言逻辑上,也表现在语言背后的人文素养中。高考语文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它不单纯是一个考核项目,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理想和文化指向。当代的高中生展现出理性思维的能力,既能反映民族智慧,又能体现世界眼光;既能显示知识丰富,又能展露理想热情。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却也超越了其本身的价值。
作者:耿庆岭 韦雪艳 单位: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23-226.
[2]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4-27.
[3]俞发亮.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6-81.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69.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7,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M].吴玉军,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8]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程祖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2):29-31.
[10]何文胜.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教科书阅读教学的练习体统研究[J].语文建设,2013(4):4-6.
[11]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4-27.
[12]毛荣富.文学少年败于高考的警示[J].中学生阅读•高中生,2004(1):46-47.
[13]郭继凤.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5(22):263-264.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打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重新赋予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应有面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打破僵局,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出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在学习上不积极。教师进行授课时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师以中等学生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使得两头的学生有了被忽视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不要把目光集中到个别学生身上。只有让全体学生都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才会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能力,完全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沉闷、呆板的局面。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要敢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是进行字词的讲解,课文结构的分析等等,导致原本应该精彩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不应该再拘泥于单纯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分析当中。我国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要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悟文章当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学生感悟到了语文学习中的美,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学习上表现会更积极,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在利用好课堂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潘红义 单位:湖北省云梦一中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能力以及进行文化熏陶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对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利用古诗文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句,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究古诗词中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作用,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最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既让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又让其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阵地之一。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从心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传统文化的渗透由说到行,由陌生到熟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感受,以此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平等的心态,耐心、细心地解决学生在感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文化气息,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多手段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渗透方式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神。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
除了利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外教学阵地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只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高中生会把45分钟的课堂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即使是以渗透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也无法充分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会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经典书籍、诵读书籍等活动把无形的文化化为有形,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教师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较之之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而言,高中生更能接受生动、幽默、实践性强的渗透方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激发自己对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既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实力,还能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此营造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实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张文娟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