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

摘要: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大学语文的特性,本文重点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可行性,提出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参与式教学 主体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方法、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日渐深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不免存在事与愿违的情况。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看,抓好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十分必要。通过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参与式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通过情景模拟、教师引导、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力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额主动意识,引导其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得当,这种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热身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素质课程,教材内容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片段,需要提前做基本的了解,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学习。因而,大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参与”做铺垫,教学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试想,要对一篇较长小说问题进行分析,即使45分钟的课堂如何有效率,没有提前的阅读,所谓的“参与”只能是目瞪口呆,又谈何讨论、理解。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只选取了几个片段,即使这样也很长,对一个片段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全文主题的理解基础上。这篇文章的教学,一般的教学都是直接从选取的片段入手进行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不能快速培养起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还如巴金的《怀念萧珊》这篇文章,全文由于较长,教材中的片段选取很有限,当选取的片段都是经典的,但也不免破坏了整体的衔接。但那也有学生能够做好提前的感知,甚至了解更多,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容易得多。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参与式教学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但首先应该做好教学的热身工作。还如《影视剧经典台词欣赏》的教学,很多时候会安排学生提前进行剧本的编写、角色的分配与扮演,课堂上,在演出的同时穿插讲解文章,效果十分的有效。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参与式教学的准备工作,不一定都跟本次课堂教学直接相关,如在每次课的开始,可以适当安排两三名同学进行经典篇目诵读,可以提升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友好。

二、组建课程学习团队

大学教育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性格不同、兴趣广泛,对于学习的内容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学生之间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模范,相互之间完全有能力且十分乐意去为别人做示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建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课程学习团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团队是一个由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和指导者教师共同构成的,具有共同问题解决目标、具有良好沟通力的一个组织。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课程团队的建设将有效避免班级人数太多而导致的七嘴八舌、思想散漫、组织混乱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试以诗歌的教学为例。正所谓“诗无达诂”,诗歌的语言精炼集中,但情感的表达往往则是如入浩瀚宇宙,其中的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绝非什么样语言能够解释透彻。但现有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程序化的讲授;忽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意境感悟;过多的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缺乏主体的亲身感受等。诗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互利的状态,对于诗歌的学习,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如解释诗歌文本的内容等,但诗的内涵意境,需要学习者参考自身的生活、情感经历等,调动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走进诗的内在。那么为了在学习中发挥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创新力,借助诗歌研究团队的合作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对诗歌的理解力,由各小组团队完成一个诗歌研究的成果,然后在课堂上由各组组长进行成果交流,最后由各团队互相评价。这种做法,旨在通过学习主体的有效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团队内部将通过自由展示及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次,每个团队均有组织者,组织者是团队成果的汇报者,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各小组是分离的,但又是合作的,相互之间可以评价并提供进一步的分析思路。同时,教师在其中也能够适时地对各小组进行观察与指导。

三、教学内容的灵活机动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当下看来,必须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所有学生接受教师或教材安排好的篇目,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时候学生对学习内容感觉枯燥乏味了。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力图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学生的主题学习精神,鼓励学习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新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大学语文》为例,该教材共有7个单元,分别是敬畏生命、感恩惜情、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怀抱自然、高情远致、厚学载道。每个单元分别按照这一单元主题,选取了6篇文章,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允许灵活的处理教学进程,流出学生选择篇目的余地,大大加强了师生的平等交流。如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在文体方面,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也有小说,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在内容方面,有哲学思想类的,也有生活感想类的,也有情感体验类的,也有心灵鸡汤类的,仍然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完成学习。虽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但结合小组学习的形式,仍然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喜欢词人苏轼,他可以选择《定风波》作为自己的学习篇目,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与教师或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当然为了避免与他人学习内容的不一样,他可以提前选择好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同或相关的同学作为团队成员。

四、考核方法的多元多向

每个学生所擅长的项目都不一样,同时也为了充分肯定学生主体的能力,大学语文的课程考核应当实现多元化多向度的考核,突破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模式。不放然学生也参与到考核平台中来,即是被考核的对象,也是考核者。首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等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定型的,其评价也必须树立一种考在平时、评在日常的课程考核观念,激发学生对日常学习的关注和参与兴趣。其次,团队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观摩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对方给出考核成绩,即是鼓励也是考核。毕竟时代不同,教师往往与学生存在年龄代沟,对学生的表现的理解也未必比学生强,所以,由学生自己去评价他们的同伴,可能更为客观和有效。如95后对于生活美感的理解,与身为教师的80、70、60等存在极大的差异,不能轻易的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理想,只能寻找对话的切入点。再者,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到考核内容的确定中来。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鼓励他们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可以尝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考核,内容的选择有学生自己来选择,让他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比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完成千篇一律的任务来的实际。如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诗歌文体或小说体裁或者散文等,也可以选择朗诵、背诵、表演、写作等方式来完成考核。

五、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题价值逐渐得到开发,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史凤云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