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探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从初中语文课本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此在教材中时常会出现与语言文字相匹配的插图。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教材之所以这样设定,目的就在于营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定情境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便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古诗文的学习,这往往是师生非常头疼的一部分,不仅因为年代相隔甚远,难以理解,即便明白文字的意思也无法从更深处体会文字的情感,这时创设相同情境,切身地从诗人的角度进行赏析是十分有帮助的。只有走出小我,从诗人本我出发,才能够体会到文字语言中更深刻的含义,也能够使学生不再觉得语文学习无趣乏味。

二、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

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转变往常单一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课堂多媒体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因为它不仅能够将课堂教学思路很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还能够将语文教学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十分片面的,教师往往需要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语文知识,以达到开拓学生眼界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适应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求,更能够对初中语文课堂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

三、小组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分组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早已被采用,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分组探究真正做到了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掌控课堂,改变了往常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小组探究更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各自不同的见解通过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够从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收获新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合作意识,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语文教学进行分组合作探究,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十分值得推行的。

四、表达交流,评估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结束后,让学生针对本堂语文课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善于谏言的优秀品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够通过学生的感受了解到本堂课的不足之处,这才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所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课堂效果才能及时对课堂做出调整和改变,为日后更好地教学做准备。另外,初中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课堂上有这样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教师要对敢于表达自己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予他们信心,只有学生获得了认可,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去。

五、总结

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语文教学策略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优化,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齐头并进。语文学科可以说是所有学科中看似最容易掌握,学起来却又最困难的学科,容易在于它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困难就在于如何将语言文字内化于心,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拥有较高的语文修养。

作者:李佩文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大兴第一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探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导学案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语文学习中做好预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就大幅增加。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讲解基础知识就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很难提升。而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讲解前就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教师应当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认真进行课堂预习,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村中的文章都是自主学习的范本。然而,很多学生存在不知道怎样入手学习,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放弃自主学习,仅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习相关内容。而导学案中将学生需要探索的问题、自学步骤都科学地罗列在一起。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的引导逐步地进行课文分析,领会文章主旨,运用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掌握、探究、质疑相应的语文知识。学生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其语文综合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间的有效合作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仅仅是感性地理解课文,很少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够进行浅显的回答,很难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这种情况下导学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形成独到的看法。在课堂发言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形成透彻、深刻的见解。此时教师课堂预设虽会受到一定冲击,但能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可见,导学案的出现有效地搭建了师生间的沟通平台,将教与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导学案中,通常利用阅读的方式将问题呈献给学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同时加强阅读训练。通过长久的坚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科学编制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为学生撰写的有关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方案就是导学案,包括教学流程、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内容,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构建知识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如同灯塔,引领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自主学习。可见导学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对于建立高效课堂也具有重要意义。编写优质、科学的导学案能够为建立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前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导学案的编写,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过程、学习问题、学习目标。第二,以学生为核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编写导学案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并据此编制具体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案,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运用导学案提升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的前两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预习。预习中学生应当依据导学案中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并且尽可能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在导学案上记录难以解决、不明白、理解困难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师的讲解中找到答案。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引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前预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导学

导学案课堂教学包括合作学习、知识链接、基础知识部分三个环节。开始时,教师应当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检测预习的知识,然后开展知识链接和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内学生进行观点、想法的沟通和交流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结论评价。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包括当堂联系和课下练习两个部分。完成合作学习后学生开展当堂联系,检测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当堂练习学生一方面能够进行课堂学习成果的巩固,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习成效,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安排下一步的教学活动。课下练习也就是课后作业,教师通过课下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所有层次的学生在课后练习中都得到锻炼。

四、小结

导学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挖掘和运用导学案中的有益部分,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郑静 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

一、情感教育意义

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学相融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迫切地需要语文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框架的束缚,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流露出情感因素的文章,针对这些文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无动于衷,没有思考,没有想象,更没有情感的流露,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使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流露的浓厚的父爱之情,比如,“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的爱国情怀……这些至善至美、至真至情的元素没有情感教育的手段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而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情感导入课程

通常来说,初中生的情感较为细腻,也比较敏感,有利于教师用情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课程的导入是关键,同时也是在学生心中种下情感种子的关键时刻。所以,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充分利用情感手段进行课程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当中,深入感受文中的情感元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斑羚飞度》这一篇具有悲壮情感元素课文的时候,可以用有同样情感元素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吗?知道蚂蚁有怎样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吗?这时,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就展开故事的描述:在一场森林大火中,蚂蚁受到火的攻击,不得不进行迁移,但是,强大的火势让蚂蚁们寸步难行。在面对熊熊烈火时,蚂蚁们迅速地抱成一团,向火滚去,在火的炙烤中,外围的很多蚂蚁都已经被烤焦了,但是,这象征着生命的团体仍旧向前滚去,蚂蚁团越来越小,最终,蚂蚁滚出了火的包围圈,成功地延续了家族的生命。讲完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谁不愿意选择生,但是,在面临着家族的延续问题上,蚂蚁们毅然赴死,可谓死得悲壮。这时就问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蚂蚁们都很勇敢,死得其所呢?今天将要学习的课程具有同样的精神。以一个小故事作为铺垫,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斑羚是运用怎样的方式面对生死,延续家族的希望的?从而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课文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让文中的内容更加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文中的情感因素,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表现出文中的意境,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既定的氛围,迅速带入情感因素。

(三)运用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凝结在文中的语言除了汇聚着作者的思想,还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在进行文章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的声音将文章朗读出来,升华文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防止学生“唱读”,要抑扬顿挫,读出氛围,读出激情。比如,在教授《最后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时,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透露的爱国情怀,在感受到爱国情怀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深刻感受作者的革命热情。除了让学生亲自朗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听朗读,就是利用事先在网上下载的朗读资源,配合一些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意境。比如,在学习《观潮》这一文章时,录音中传来的大海的声音更能勾起学生的联想,感受深邃的大海的内涵。

三、结语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最有效的情感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最容易融入到课文中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情感教育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怀。同时,让初中的语文教学不再流于形式,打破传统教育中死板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加有灵魂,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提出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玉军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性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直观表现,而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学会更好地理解。语文作为中国母语教育,语文教学应以语文为载体,深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关注学生灵魂深处的感知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精神共鸣。学好语文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从声音、文字、影像多重角度理解教学内容,更入心、入脑。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积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允许不同观点的阐述。

(三)拓展语文教学的延展性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校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应该从基础教学入手,进行横向纵向的深入拓展,从教学背景出发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体会,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博大精深。教师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研究并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而促进语文教学对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改革完善。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对象包括新入职教师、原在职教师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一是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与长期从教的老教师相比,新入职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对课堂教学设计不完整,头重脚轻,单方面注重互动却淡化了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应该利用新入职教师充足的理论知识,挖潜其创新思维,以新教师带动老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老教师带动新教师教学经验的传递。二是原在职教师的培训。对原在职教师持续充电,根据教学需求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他们长期奋战在一线,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想要突破固守的模式很难,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逐步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自主接受新事物,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比例关系,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三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日常学习培训。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队伍的源头,在该阶段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其了解自身即将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应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确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完全具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应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重塑为人师表职业理念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但是现今教师队伍中不乏受利益驱动而变质的教师。在课堂上敷衍了事,在课后补习班上才讲重点,诱导学生进行课后补习从而获取利润。导致学生课后压力大,严重缺乏自主时间,长期恶性循环造成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因此,重塑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理念刻不容缓,让每名教师明确认知每一个课堂的45分钟对学生来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教师定期的监督提醒之外,家长、社会机构、教育系统应该全力配合,为孩子打好这场攻坚战,还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要将孩子的思维完全扼杀在无止境的补习中。

(三)强化教师学习提升意识

很多教师因为长时间从事某一科目的教学,认为自己已经轻车熟路,忽略对日常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在学校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常组织、常督促、常检查。一是提倡反思,不反思就会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与学生磨合,不断与自己周旋,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契合点,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提倡交流,包括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内部交流涵盖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校内教师的交流,定期组织分享座谈会,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自主分享近期的教学感受,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短板。外部交流包括与外地区、外校的交流,了解先进经验做法,对比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摄取和学习。

作者:张义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思考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功能,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音、图、文并茂,创设出奇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把课文中的春花、春雨、春草、人迎春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优美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于情境、问题的设计,思维的启发呈多样化,综合性强,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比较多,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既通过一幅幅的云图,让学生了解了云的形态,又理解了通过看云图了解天气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加深了对这自然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的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加大教学容量,优化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更使我们可以随时地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知识,使我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比如: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鲁迅的生活时代、为人作风、写作背景,比传统教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述的要丰富得多。这对于我们来理解作者写篇文章的主旨大有帮助。

作者:闫丽蓉 单位:山西省乡宁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有关条件和环境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低下,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且由任务型的课堂学习模式,更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对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而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汲取的效率大大提高,更能够高效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语文作为一种语言能力被充分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形成深远帮助,并能够高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更加符合新课标对于语文学习中所提出的要求。

二、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第一,高效教学具体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一方面要做到在有限的课堂资源背景下最大程度的达到优秀教学效果,对于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完成,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当今的重要语文考试的内容,对于高考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点进行充分教学。同时,高效教学更要做到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明显上升,在生活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第二,转变后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由之前的灌输、传播知识转化为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具体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避免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考试能力,不关注知识实际应用的误区。第三,在教学中要转变思路,所传输的内容不应该单纯只是已知的教科书上的结论,而应该是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充分思考和认识,从而对知识点能够做到切实的掌握,进而完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个知识建构过程。第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擅长点充分挖掘,进而对于学生所拥有的擅长的智力部分进行发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从长远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更适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特殊现状。

三、重视情感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总体观察可以发现,与教师水平和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相比,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影响着高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够带动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也能得以提高;相反来说,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就会使得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降低,进一步使得教学效率也相应的降低。而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转变教学途径、调整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兴趣以外,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高效途径之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于学生的访谈和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对一门科目的科任教师的感情会对学生此门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情感教学,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和把握,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以教师的个人情感魅力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于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在情感方面增加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形成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对于评价方法进行转变也十分必要。目前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还只停留在传统的、测试的方法上,评价的角度单一,评价所侧重的内容也并不契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只对于学生简单的拼写、书面方面进行考察,实际上所评价的是学生应对测试的能力,而不是实际语文运用方面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这门科目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整,调整主要以评价的内容和目的着手,增设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而在考察形式上,也要避免传统评价方式中只注重短期成绩,忽视长期效果的错误,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长期的能力与成绩方面的变化。而在评价中,对于评价的层次和主体也要实现多样化发展,增设对于学习方式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使评价更具系统性。

五、总结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策略应当以教学准备策略为前提,以体验与反思教学实施策略为关键、以多样化教学评价策略为保证。实验表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高效教学策略,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同时对于所学习的知识点能够做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教学能够对学生起到长期的有利影响。教师应当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转变教学模式,重视情感因素以及在教学评价方面实施多样化,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实现高效教学策略。

作者:王丽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三中学

第七篇: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弊端及克服方法

1以视听刺激代替语言文字,限制了学生想象空间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但是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更依赖于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过多或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就会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多媒体课件,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度。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大于直观的图像或音视频。如果用直观的视听感受代替丰富的语言文字,那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1以预设投影代替实时板书,影响了知识消化理解

板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调整板书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讲的课题上;学生看着板书,听着教师讲解,依据板书提示边听边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教师围着鼠标转,学生跟着屏幕走”,课堂更趋程式化、机械化,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多,对于学生能否理解以及能否跟上讲课进度,教师无暇顾及。

1.2以课件主导代替师生互动,削弱了师生情感交流

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课件往往代替教师成为主导。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的准备制作上,学生的关注点也集中在课件,甚至脱离教师的讲授,自己看课件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是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这种变化,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有效调动课堂情绪及气氛,形成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的良好氛围。这明显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2克服方法

针对多媒体语文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及弊端,不能一概否定、因噎废食,而是要扬长避短,努力寻求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良好结合模式。对于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应把握3个方面。

2.1突出语言文字

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沉浸在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滋养人生。语文教学重在“启悟”,即启发学生领悟。这种领悟不是源自多媒体课件精美的图片、视频,而是来自语言文字。通过文字提供的广阔想象空间,去追溯文字所寄托的人文精神。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大境界。对此,我们既要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易感特性,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防止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削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音乐之声》一文时,可选择性地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修女玛丽亚爱唱歌、无拘无束的个性。但又不能把语文课变成了电影欣赏课,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来,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去领悟文字所刻画出的鲜活人物形象。

2.2分清轻重主次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三者关系必须梳理顺畅、拿捏得当。对于教师,应该具备跳出预设课件的能力,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进度、把控节奏、驾驭课堂,而不是一味遵循课件机械地去讲授。对于学生,应该做积极主动的受众,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去,大声朗读、勤于写作、善于思考,而不是像电影院观众一般地去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对于多媒体,其制作必须遵循辅助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可一味追求视听效果,防止喧宾夺主;不可将授课内容和盘托出,防止缩减学生想象空间;不可机械预设课堂内容,防止固化学生思维模式。

2.3倡导互动交流

相比传统教学,在今天多媒体广泛应用的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为重要。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个媒介与学生交流,运用得当,则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更富成效的交流;运用不当,则可能使教师、学生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多媒体上,变相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必须大力倡导师生互动交流,做到既有教师的精彩讲授,又有学生的积极回应;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交流。

作者:向选极 蒋瑞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崔坝民族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一、利用教材相互交叉知识渗透培养

语文的综合性比较强,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知识都有渗透,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各学科的知识交叉中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视野,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古代人由于科学不发达,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心理,将物理现象中“海市蜃楼”、“鸣沙”当成是有妖魔在作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过程中探究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鸣沙”的原因,了解光的折射及其产生条件,并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的其他物理现象(如:丁达尔效应)拓展知识技能,开阔视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叹造物主的伟大,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感恩万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他们德、美、体、智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的新型人才,实现民族富裕。

二、利用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就昭示我们疑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疑问中思考、谈论与求解达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目的。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激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敢于发表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疑点问题,教师要做到知而不言、达而不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惑,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如:在执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有学生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示有疑问,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曹刿对曰:“可以一战?”,按照常规鲁庄公不应当回答曹刿关于兵马装备的具体数字吗?而鲁庄公的回答显得有点答非所问。那么是教材有误还是学生有误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进行评判,而应当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查阅资料,翻阅书籍,加入讨论。几分钟之后,学生得出了结论,教材没错。理由则是因为“曹刿问的是准备条件而非装备,而鲁庄公也对此做了三个方面的回答:(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以,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所以曹刿说:“可以一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完成从质疑到释疑的探究,收获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教师所不能体会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

三、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很少有互动与合作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体系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时,教师要放下架子,亲近学生,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做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讲课要富于感情,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来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英国知名大学的名字(2)同学们知道康桥吗?(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泰戈尔访华时谁给他做的翻译?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欲望,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乘机教师也加入讨论中,讲讲自己所了解的英国以及英国知名大学的背景,并附上图片,在探究中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熟悉课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从形式上鉴赏本文并针对此提出三个问题:(1)找出本文的韵脚(2)全文分为几节?每节有多少字数?(3)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意象。让学生在分组中自主合作学习,感受诗歌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探究的资源,它们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深入教材,挖掘教材,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同时还要善于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而共同努力。

作者:王晗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营防中学

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用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四、总结

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陈俊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鹰学校

第十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应有之义

一、形象感染,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多元而且鲜活完整,确是执教者强化、渗透德育的良好素材和有效载体。以《最后一课》为例,一方面是小弗朗士由一个逃学、迟到和不爱学习母语的调皮小男孩,在获知终将失去生斯长斯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母语之后,其心理惨痛、情感变化和迅速成长的“小小爱国者”形象;另一方面,立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立场和成长视角,韩麦尔先生由一位往日“十分严厉”令人敬而远之的教师,一下子变得“穿戴不寻常”“态度温和”且“柔弱悲痛”,尤其最后那奋笔力书的动作和形象。教师应通过生动讲述、表情朗读和引导感悟等方法手段,让如此鲜活形象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徜徉在学生的心路中,从而使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

二、以情动人,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极具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语文学科,如果教师一味采 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抑或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的话,那么势必会事倍功半且黯然失色。与之相应的是,执教者要善于创设富于传递性的教学情境,并充分运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来赏析课文,为他们创设一种自觉主动的良好心境,定能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比如《背影》一文,贴近生活、简单朴素且情感真挚,文中“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符合叛逆期初中生的情感心理历程。教师若是通过链接生活情境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定能够增强学生的亲情观念。

三、说理引导,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逻辑的力量在于丝丝入扣,教育的力量在于春风化雨”。凡是课文尤其是状物言情类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思想性和说理性都很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和层层推进中学习课文内容,其实质就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的抗战相持阶段,彼时外有日寇进犯,内有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反共摩擦。尽管如此,许多有识之士却从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和希望。正因为如此,茅盾先生采用含蓄象征手法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和赞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作品中深刻感悟其中逻辑力量的强大。为何写白杨树生存于西北高原?为何要刻画白杨树的形象?文末写楠木的用意何在?师生在研习互动中获取问题的结果,就是学习白杨树优秀品质的过程。

四、树立榜样,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个体人和群体人而言,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崇拜偶像、追求英雄的思想浪漫时期,他们甚至不免存在着一些盲目崇拜和片面追求的现象。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健康、有益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逐步引向奋发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发展道路。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偶像人物和英雄人物撰写颁奖词,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敬仰之情,又能用榜样的力量来规范和激励自己。

五、活动实践,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陆游非常重视并强调知和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重要阐述。初中语文教材蕴藏着许多情节性、故事性极强的课文内容,如《晏子使楚》、《变色龙》、《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等,对于这些极具情趣性、教育性和感染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集体活动形式也可分组进行角色模拟表演或者课本剧表演,这可以迎合学生求新、求趣、求异的学习心理。

六、自我教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同样存在一种从外来教化到自觉内化的实践性过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并在自我教育中逐步地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育效果,这是强化德育并不断放大效应的一条最佳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把各类教学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正面或反面材料,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心灵震撼,并日益形成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积极有效地“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促使他们通过课内外阅读以及写作等活动吸纳各类德育元素,从而在“积善成德”中不断健全并逐步实现自我促进的德育目标。

七、总结

总之,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元素。语文教师应依托这一优势平台,为促进德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张延年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