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思考(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思考(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思考(10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一、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毫无疑问,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十八大首次凝炼的这12个词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学习,通过参与校内校外的研究讨论,领会其精神,澄清内心中的疑问。虽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意味着我们要遵循基本的职业操守,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却做得远远不够,在某些方面甚至背道而驰,因此,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理解核心价值观,才符合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才能谈及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其次,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知行统一,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很清楚一个事实,学生会听老师怎样讲的,更会看老师自己是怎么做的。从小我们就学习一些口号,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多教师也受到社会中诸多偏激思想的影响,过分关注社会中的阴暗面,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懈怠、抱怨指责。这种负面能量很容易被教师传染给学生,其消极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我们要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文化学习,建立并实施品行操守的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用心提炼语文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和精神

我认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应该成为语文课教学中价值观渗透的重中之重。《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现今,往往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简单概括,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正心修身,勤奋务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脚踏实地,为学生树立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需要找准定位,在内心中树立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崇高理想,先从做一个热爱祖国,勤奋进取,诚信友善的人开始,潜心提高自身素质。初中语文课程一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格品德教育的主要平台,课文中不乏舍生取义的古人,为真理而战的革命先烈,以及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普通通的公民,这些人都是爱国的,用着在当时环境下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忠诚,这些人的行为也诠释着为人的一种态度——认真负责、勤奋务实,荣辱观念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他们只是做着应该做的事。课文中也不乏大仁大爱、诚实守信之士,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传达着自己对真理和信仰的坚守。有人说,如今,我们中国人缺乏信仰,我相信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宗教和神话里对鬼神的盲目崇拜,而是像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坚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教材,千万不能浪费蕴含其中的养分,认真备课,努力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和精神,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三、增强课堂互动性,联系社会大环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客观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尤其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官员贪腐、名人德行失范等负面信息充斥着人们每天的生活,当然也绕不过我们的孩子们。在教学中,我们要警惕这种由大环境给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困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其《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提出了“去圣化”的观点。“去圣化”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指的是青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他们用虚无和冷漠包裹自己,使自己免受伤害。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与我们目前比较相似。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去圣化”的出现基于人们对自我的一种非理性的保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而事实证明,学生中甚至教师中很多人都已经在不自觉地用这种防御机制做着自我保护。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等方式有意地识别这样的个体,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其不合理之处,并用更加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应对。

四、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自然融入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以身作则、有意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融入自己的“血液”。另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努力消除障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踏实奉献,为幸福的美好未来上下求索。

作者:岳爱平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郝庄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情境艺术

一、创建思考情境,多样手段启发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教学责任。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转折点,认知习惯与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抽象意识逐渐生成,有着自主而富有个性的想法。在这个时候,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最好不过了,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注重情境的启发性,在情的基础上,加入思考的元素,以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生活话题打造思考情境,以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们思考的主动性,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色龙》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剖析细节,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披着准备好的军大衣,以主人公的形象登场,引发学生们对这件军大衣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作者多次刻意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其中,军大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具体情境的刺激下,学生们马上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上,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

二、创建体验情境,多种元素强化体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棘手难题,这是因为语文不仅仅是“学”的过程,同时,还是“悟”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适当放手,把更多讲解的时间,腾出来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把“言传”变成学生自主的“意会”,强化学生们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这个语篇后,为了强化学生们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我创设了一个配乐朗诵的体验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朱子奇写的《白求恩纪念歌》,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首诗歌,选择配乐,开展朗读活动,朗读形式可以是多人朗诵,也可以是舞台朗诵等。在情境活动中,鼓励学生们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激发真实情感,真切地感受诗歌作者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坚定决心。

三、创建扮演情境,身临其境加深理解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创设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创造力,促进学生们的个性成长。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经常会创设一些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如情景剧、配乐朗诵、对话扮演等,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语篇或者其中的某个片段以创造性扮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四首》教学后,我创设了一个“我是小冰心”的扮演情境。在这个情境实践活动中,我首先以“大冰心”的身份,引领学生们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对“冰心体”的小诗进行总结,归纳出其特点,如以歌颂母亲为主;前两首小诗,风格温婉,以“情”感人;后两首小诗则以“理”明人,发人深省;短小精湛,语言清丽等。随后,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回“小冰心”,学一学她的样子,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创作一首小诗。在学生们实践后,我还鼓励各个小组将创作的小诗汇集起来,作为我们手抄报的素材,制作一份以“我是小冰心”为主题的手抄报。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增值”法宝,它既发展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一门值得我们认真推敲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多彩、具有感染力与启发性的语言情境,以“情”打动学生,以“境”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力,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石尉峰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素质教育探讨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主权。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呢?需要进行验证。在验证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再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见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

三、结语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反之,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工夫,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万进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凤凰学校

第四篇: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

1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课改的前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良好的师德。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只有永远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深入浅出,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语文教师还应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较高的能力素质,熟练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使用教材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学生的确认,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2教育新理念是语文课改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清晰地听,被动地记,学生充其量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其害无穷。其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由于考试的形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许多教师的思想没有统一到教改上来。有的老师认为“老路顺手”“老路好走”,不愿意进行彻底地改,有的老师认为不多讲多练,学生成绩考不上去,不敢彻底地改。诚然,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得就相当不够了。所以要培养造就一代新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由教师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多论,上台演讲,各抒己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选教法是语文课改的基本途径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使用的工具,全在教师的全盘考虑之中。要使课堂教学符合课标的要求,必须因材施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了有较多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探究,应该把握好三类课文的价值定位。对精谈、略谈、朗读,应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灵活运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表演法,听有关的录音,看有关的录像,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他们潜能的发挥提供大舞台。精选教学方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要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必须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因为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老师创造条件、培养能力,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补化过程;做练习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是对知识的巩固,还是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全体学生做还是部分学生做,这些都是在选择习题时应当考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的训练,能个得其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关的事物或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范文共鸣,再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学写作兴趣浓厚,写作热情高涨,才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4提高学生能力是语文课改的落脚点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语文教学不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而应着力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潜能的开发。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绪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反映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利得语文工具去获取现代科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解释自己的创新想法,去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5结语

总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作者:李斌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第四中学

第五篇: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对策分析

1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原则

1.1提问的普遍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所谓提问的普遍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大部分的学生,通过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但在把握普遍性的同时又应有具体性,具体性指的是针对具体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比如,在一些班级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少回答教师的问题,因此,针对这样的班级,教师应变换策略,积极融入班级中,了解学生消极回答问题的原因,在交流中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让学生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多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2提问的层次性与渐进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应遵循层次性与渐进性的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步深化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在开始时就抛出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化。

1.3提问的有效性与亲和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是有效的,通过教师的计划与分析,按照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提问不仅要紧扣教材内容还应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其次,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态度亲和,创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既尊敬教师的同时又不畏惧教师的权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犯错。

2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对策

2.1把握文章重点,激发学生思维:

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点都通过提问实现,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应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掌握、难点知识的理解。但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时应从课文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的课文《在山的那边》中,学生很可能不能明白“山的那边还是山”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可能遇到的疑问,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主动提出学生心中的困惑,使学生有兴趣、有针对性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

2.2循序渐进提问,深化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应注重循序渐进策略的使用,着重把握课文的整体性,运用分层性与渐进性的原则,将问题化难为易的同时逐步深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逐步深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逐步展开与深化,可以先提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具体指什么?进而提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什么有特殊性?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说和做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将课文的主旨逐步呈现出来,还引导学生在学生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2.3发散性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应多用发散性的提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避免回答问题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上应多用开放性的问题,使得问题不是简单的对错、正误的回答,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从不同的维度来考虑问题。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或想象父亲背景逐渐离去的场景,进而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情景,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作者看到父亲背影逐渐离去的心情。这种发散性的提问通常要将课文的提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直观的感受,并通过这些提问,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激活,通过背影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父亲会逐渐衰老,明白孝顺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为了充分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使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一些提问的原则与策略,促进提问有效性的发挥,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作者:覃爱思 单位:广西百色市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分析

初中的教学与小学的教学不同,初中的教学更注重深层挖掘知识内涵,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学生需要举一反三,才能应对书本上的各类难题,这就需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常见字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各类文章内涵,鉴赏各类经典古诗词,运用所具有的文学素养创作出自己的文章。当然,学生要想更好的领悟这些教学内容,就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领悟更多的精神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故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2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以下是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办法的具体分析。

2.1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通常来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情况,如此一来,教师讲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缺少趣味性的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所以,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们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共同探讨,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艺术,以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以问题为主线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问题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作答,在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介绍《皇帝的新装》一文的作者的相关信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梗概。(3)作品中最可笑、最可恨的、最可鄙、最可爱的人物是谁?并说明原因。(4)概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问题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即学生人盲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而是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感受。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句中的关联词设问。也是关联词,但在这句话中却没有关联内容,那么也字与哪里关联呢?这样在简单而平凡之处巧妙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将这句话置于整篇文章中思考。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会浅显地浮于字面层次,而是结合整篇文章、结合社会环境理解,学生更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以问题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即从多个角度展开多向思考,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相对,并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是简单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而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将之与生活结合起来,需要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体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正是展现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为学生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常来讲,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与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就合理布置课外作业而言,不仅要有基本的课堂知识巩固,还要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控制理论基础与实践内容的比重,这样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也可进行实践学习,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出探索性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证明见解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勇敢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语文学习能力。就适当开展课外活动而言,可以开展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一些活动例如阅读、写作、辩论赛等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要配合课堂教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进行分析与比较、内化与提升,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除此之外,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写作大赛,让同学们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等,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结语

综上浅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还是对改善教学效果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重视实践教学等三个方法之外,还有许多有效方法需要去探索,只有培养学生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作者:孙晓婷 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叛逆心理

一、初中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初中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对立心理,遇事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显示自我个性,当某事被明确禁止时,总是能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知心理,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社会阅历比较浅,看待问题容易偏激的心理,极易形成“情景叛逆”、“评定叛逆”等。

2.家庭环境

家长的教育方法给孩子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要求过严、指责过多等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而且部分父母经常不在孩子的身边,关系紧张,都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内向,目标不明确,自尊心却特别强,此外,初中生和父母在相处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孤独感和独立性等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出现问题时,教师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问题,教育方法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分数,没有认真的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这些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二、疏导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比较接纳家长的意见,听从老师的教诲。初中阶段就开始了一个高发期。由于小学科目比较单一,学科比较少,但是初中就由三个主课增长到七门文化课,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学习,叛逆心理也随之产生。因此,教师要清楚的知道学生叛逆的先兆,叛逆心理集中爆发的时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做好防御和疏导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2.灵活动机原则

学生是一个主观能动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相同,由于家庭因素等的多样性,使教师在叛逆方法和策略上采取灵活的原则,即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环境因素、叛逆程度与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测试,才能更有成效。

2.潜移默化原则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语文教材的同时,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在学生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时期进行道德情感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进行心理疏导

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进行分类讲解,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感悟我们多变的大自然,了解更多的风俗民情,即懂得寄情于景,也可以开拓视野,把内心的不悦适当的进行宣泄。例如:在讲述“回忆童年”的文章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难忘的童年,回忆与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的内心的叛逆会得到很大的舒缓;在讲授“品味人间真情”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孩子明白在遇到困难时,父母和朋友都会理解他,给予帮助。被爱包围的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这样叛逆心理孩子才能宣泄内心的压抑。

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传统教育中,总是依靠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强行惩处,让教育走向失败。事实上,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间接的方式进行疏导教育。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素质教育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空间,让课外阅读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读和写作水平,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重要作用。而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没有完全的形成,通过阅读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对于很对叛逆期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已经失去效用,多说反而无益。还不如给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细细品味,也可以让这些内容直接作为教学拓展,通过教材中的课外对学生进行叛逆疏导,效果也许会更加的突出。

3.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思想变化和内心情感。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习作来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师在阅读学生的作文、周记时。如果发现与父母产生矛盾就会表达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赞扬等。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不同程度的叛逆,并及时的做出正确的指导,这时还能通过一些思想性比较突出的学生来感染他们,相对于口头说教的疏导方式,这种效果会更好。

4.利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学对学生进行叛逆疏导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很少关心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的反应。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地重视语文在不同环境的交际功能,这是暗示老师在写作、口语、交际时必须有对象和目的,通过综合性学习进行叛逆心理疏导,提倡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和同学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这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兴趣不断地进行探索,在课堂教学总深入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凌在亮 单位:山东省临沂义堂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浅谈

一、构建和谐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需要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经常处于一种放松的心里状态。那么,如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一)师生关系要平等

其实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只是所处的角色不同罢了,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虽然处在不同的教学地位上,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逐步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威严的陈旧思想,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能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互动要积极

语文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具有更加开放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只有在交流中主动袒露自己的心声,才能算是被调动出了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令人十分向往,而对于作者陶渊明的评价,有人说陶渊明是积极向上的,说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有的人说他是消极避世的,你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这样发言:“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桃花源里所描写的美好景色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作者良好心态的表现。”而另外一个同学却这样回答:“我认为陶渊明消极避世,因为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民不聊生,战乱频发,陶渊明只想着自己追求桃园的生活,而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消极的,并且文章的最后暗示出桃花源是遥不可及的,也体现了作用消极的心理。”这样两个同学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其他学生强烈的反映,同学们也都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倡导开放性课堂

(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理科的学习中,“冰”融化以后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水,而在语文课堂上,却不只一个答案,冰融化不仅仅是水,还有可能是“春天”,这是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结果。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不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而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找寻不同的答案,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蕴含的发散思维因素是非常丰富的,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都是教师一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和素质。教师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题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普及,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既革新教学手段,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例如,我们熟知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该课文虽然写得非常精彩,但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没有丰富的人物色彩,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教师单靠在课堂上讲解苏州园林的优美布局,恐怕会使大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自己去苏州园林游玩时的照片放到教学课件中,让学生在课件中感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所侧重地保留传统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加深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印象、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所侧重地保留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学习应有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往往都是通过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来喜欢上语文课的,从而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

四、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改的精神采取科学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去摸索经验、进行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谢雪艳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孺子学校

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遇到问题和看待事物时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认真思考语文中的问题,学会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运用多媒体网络中的大量知识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是我国学科中的主体学科,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是在学好语文的基础上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包括: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培养创新人才。语文在学习上虽然是学习汉字文章,但是在一些文体问题的研究上,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语文这一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失去了学习兴趣,便认为语文只是一科不得不学的科目,而不是因为对学习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起来便越来越觉得困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才会变得轻松,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问题不会进行深入研究,多数学生只会听老师讲解固定化的知识,学生机械化的记住知识,导致学生思想固化。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便会退缩。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固有的一个想法,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初中语文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对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初中语文是十分重要的。

三、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现状主要是由于考试的压制,学生们大多只注重中考考试,认为语文只是一门不得不学的学科。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之一科目时的学习也是被动的,对于学习内容只是单一学习,缺乏对于学习语文的思考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依靠教师授课,而老师的授课内容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加以思考,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同时也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建设创新课堂,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能与新课改的发展和形势相适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知识是单向的,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质量大大减弱。综上所述,明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存在问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师应当对课堂内容进行创新,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把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四、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基本包括:实施探究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自由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互动性。

1.实施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即采用小组讨论制,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通过打造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问题研讨,大胆发表言论、想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拘束,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在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对于看待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是实施探究式学习对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创新,但是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注重创新而忽略理论知识是不可取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下,通过课外的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充分理解课本上的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课本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

3.加强自由式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自主学习开始。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即应当在课前做好课前预习,具有真正的自学能力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更具创新能力,对于老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通过加强自由式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感兴趣,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更加认真的探究。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不拘束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上着手,通过设定不同的情境,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思考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习发挥创新思维思考问题。在具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5.提升教学互动性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尤为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教学互动性,进而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明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交流互动的机会,提升教学互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石玉花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一、师生共同诵读,体会文章的美当我们在读

的时候就会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到文章的美,当我们真正体会到诵读的好处时,也就会进入一种不可言喻的审美意境中了。

二、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文中文章作者的情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接受作者感情。但学生经常会以自己以前的经验去感受作者的感情,去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诗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者描绘积极向上的现实生活,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有的通过一个故事或一则寓言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感情凝聚在他用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上。这样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去认真听、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才能使其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使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融入境中,而学生自己也会有所收获和有所感悟。所以,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只要语文教师认真备课,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文中的美,学生的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三、将课堂作为创造美的平台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以上所说的都离不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又缺乏对课堂教学之美的挖掘,就不容易让学生参与到审美中去,学生也就没有审美态度和审美心情,就无法达到课堂审美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情感为媒介,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尝试创造课堂教学美。

(一)创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心灵交流的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有亲近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并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建立和学生的伙伴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对学生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新奇美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当学生面对已经熟悉的教学内容时,无论教师采取多么丰富、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很难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学和正确引导时创建好的学习气氛,以形成学生美感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中学生的认知要受到自己对自身所处环境思想认识的约束,还要受到自己对客观世界情感认识的约束;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对中学生的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适应中学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体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也要应人而异,如根据文章中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采用口述的方式讲解,这样更能增加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皇帝的新装》;而有的课文是口语对白为主,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而有的是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就可以配上音乐齐声诵读。但是我们在创造课堂的新奇美时,要以教学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课文深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注重言传身教的语言美

语文除了识字以外,还是要与语言打交道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讲课过程中要能够运用规范的、富有感染力的、言简意赅的言语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叩开学生的心扉,增加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讲授《七根火柴》的过程中,我就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扮演“红军博物馆”解说员的身份,给来参观的人员讲解展台上七根火柴的由来和来历,让学生能够自动进入共产党红军爱国主义的情怀中,并且在讲课过程中,自动引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诉求,感情得到升华,教学氛围达到高潮,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极具魅力的,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才是教师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美,语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阅读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作者:郭立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