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语文教学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流行语语文教学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流行语语文教学对策

一、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一)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包括:形象、新颖、便捷等,这种特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表现内容具有弹性,想象空间开阔,丰富了校园话题的内容,增加了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性。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负面问题。网络环境会对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造成影响,表现如下。

1、随意更改词性。

在学校里经常有学生因为在网络流行语潮流的影响下,混淆了许多词义。例如“套牢”本来是适用于股票行业的专业用语,意思是“因为股票价格下跌,使得买入的股票滞留在手里”,却经常被学生用来形容某些较为繁重的负担。

2、不合理地打乱句子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有着非常严密的格式,必须讲究一句话中词语的相互搭配关系。可是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经常忽略这些,甚至有的为了追随潮流故意破换语法的搭配。例如他们受影响,经常说“吃个饭先”,这就话中就把状语后置了。还有他们在省略句的使用上,则把“你在宿舍吗?”省略为“宿?”这种形式。这种毫无原则的省略,是对句子结构的严重破坏。

(二)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而存在,和思维发生相对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通常会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实际交往中,需要学生正确掌握两种标准,分别是口语交际词汇和语法准则,就可以慢慢给思维赋予逻辑性。但如果学生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比较深,他们的思维逻辑就容易产生混乱。比如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过分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甚至不尊重别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因为人的思维一般具有深刻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捷度四个特点,现在的学生们由于处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深刻性的思维本来就差,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一定要多加培训和提高有深刻性的思维。但是网络流行语大多比较肤浅,思维特征方面的深刻性就比较差,因此影响学生提高思维深刻性。

(三)对学生道德意识的熏染

网络流行语比较开放,自由度也比较高,其内容就可能出现庸俗,浅薄的东西。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还不完善,对于问题的看待不够全面,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极易对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这对于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产生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能使他们的人生误入歧途。

二、从语文教学出发提出相应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趣味性,对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削减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语文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情景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氛围下完成练习,从而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取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亲近传统经典,提高审美情趣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经典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文化精髓。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文字本身的美感,感悟经典,抵御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并对于经典文学有这一定的赏析能力,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时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经典的意蕴。例如教师通过解读《水调歌头》,亲自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别样风情,让学生领略作者那份感情。当学生受到这些经典的洗礼之后,他们的审美观念自然就向更高点进步了。

(三)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教学,建立一套体系

学校通过考试,依照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考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并予以奖励,比如普通话职业等级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最后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缩小理论知识与就业需要的差距,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进行课程研发,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出发点,为社会的需要培养相关人才。教育要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因此课程的改革和研发就尤为重要。在进行改革和研发的时候,就要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而构建合理的应用体系,把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放在第一位,贯彻一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以后工作服务这一意识,加强相关能力的学习,使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对网络流行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其影响也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且深入学生中去探寻其影响存在的原因,针对这些东西,相对应的提出可行的对策,依据问题本身,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达到教学的目标,实现教育意义。

作者:郭五平 单位:大同矿区恒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