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而从文学上看雨,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这时,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缠缠绵绵,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心中郁愤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坦然处之,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此赋先自言愁,后自解愁,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享受美的洗礼。
二、小结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者:刘润玉 单位:江苏省泰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