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习科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习科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文

一、把学习变成快乐的“旅行”

1.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游戏精神的本质就是儿童精神,探究、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的“综合性”“非正式”和“趣味性”等特点都让游戏有效持久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者对学科或某领域的爱好转化为令人吃惊的学习意愿。例如,汉语拼音本身是抽象、枯燥的,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利用拼音的拼读规则设计“拼音童话”,小伙伴之间玩“拼音打牌游戏”,或学生自己设计新游戏,轻松愉快中记住拼音,熟练拼读。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用游戏的形式去建构知识,与伙伴进行高效的学习,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场景。

2.在情境中体验情趣

学习科学认为人类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科学辩证地阐述要使以学习者、知识、评价、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一致起来,相互支持,互相联合,不可分割。阅读教学中,可以生活显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角色扮演体会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启发丰富想象,获得情绪体验。儿童天生就是一个演员,在低年级词语教学中,有效借助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声音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要比工具书和教师讲解生动得多。

3.在项目合作中体验成功

设计合理的学习项目,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创设学习项目,小组成员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统一项目中的组成部分,分配给小组的项目应该要求彼此互相协作,而不是简单地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任务,让个体单独去完成。“真味”语文教学运用“自主学习方案”,目的就是通过开放式的自主学习项目,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灵活多样的活动项目开展活动式习作。在活动中,学生学习从行到知,习作教学激发学生在活动体验后写作。在反思中体验成长。心理学家比格斯用“元学习”表示个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的意识。元认知对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科学也反复表明,反思在以达成深刻理解为目的的学习中非常重要,许多课堂设计的目的就是促进反思,或侧重于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或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延伸研究。由此,教学过程中或课堂最后几分钟尝试通过冥想、反思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思考总结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元认知其本质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反思。“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

二、让学习“真”的发生

真实学习指向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强调理解性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在于理解知识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知识学生经常无法理解和运用。实际上未能达到迁移性理解,就意味着没有真正地学会。语文教学中,读书能力的训练其实也是思维训练,每一种读书练习都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体验”,应关注多方面融合,即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同伴体验、教师体验以及参考书籍上的体验。理解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性以及理解的多元性。

1.合理运用协作学习

从本质上说,所有学习和教学都是在社会性的活动系统中展开的。为学习者创建一种促进社会协作、互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新型学习环境,成为革新传统教学的努力方向。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设计和学习研究的关键。利用实践共同体的思想作为一种理解认知和学习的分析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共同实践、协作学习。阅读教学中,围绕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生生合作、交流,以及班级学习共同体合作的相互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孩子在团队中“真”的学习。

2.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以直观的图像建立起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强大的图形技术,这种技术为打开大脑潜能提供了一种通用工具,全方位激起大脑皮层。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学习一篇课文的收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孩子们用词语、图形、符号、线条、数字、逻辑、颜色等表达自己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思维导图的系统化呈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等特征,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清晰学习任务和目标,为出声思维搭建了很好的支架,为组员讨论营造了一个崭新、平等、轻松有趣的协商交流的学习氛围。

3.积极搭建“脚手架”

在维果茨基提出脚手架的理念后,更多的研究者进一步明确了脚手架为学习者提供协助的支撑本质,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如提供辅导训练、建构任务或指导,让学生可以投入到真实的练习中。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的重头戏,识字教学要让学生根据汉字特点弄清音、形、义,积极搭建“脚手架”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4.关照个性化学习

研究学习风格的科学家发现,采用不同的工作和联想方式,学习效率会不同。那么,制定统一的纪律,强迫儿童按特定的方式行动,可能会引起压力,从而造成学习障碍,导致不良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课程标准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事实上,儿童具有创新的天赋,出于写作“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文体。基于这种认识,推荐给学生的写作文体可以是书信、日记、故事、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类型。倡导开放习作文体,目的是让小学生不局限于常用文体———记叙文,让他们挣脱束缚,使用和创造更多新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或者让学生听教师如何阅读,牵着学生按指定的线路走,诱导学生给出教师许可的结论,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缺少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学生就无法投入真正的学习。语文教学应从“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当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时,他们能牢牢地记住所学内容,这是有效的学习,即以良好的个人学习方式扩展课堂教学。同时,儿童要能认识自己,总结自己,平时用什么学习方式最有效而且最熟悉。在求教中,纠正自己不当的学习方式,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为学习架构“系统”

1.单元整体教学

利用苏教版教材单元设计的特点可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学生立足于整体单元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从主题、表达、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求同求异,得道悟法。特别在阅读学习方法上突出了迁移性———应用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还可围绕课文的某一方面或单元的某一方面拓展延伸阅读。主题阅读把散落书海的文章、书籍按主题或作家进行串联,为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呈现又一道精神大餐。多感官参与学习。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的环境中产生,储存在记忆里的认知信息并非抽象的符号,是具体、生动的,同身体的特殊感觉通道相联系,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认知。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释放”学生的身体,注重教学的交互性,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创设出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对话、体验、表演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2.带着“新问题”上路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有价值的问题走出课堂”已经成为儿童课堂学习的新方式。语文课堂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发现式学习,学生从“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解疑”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力。

3.由课内走向课外

内隐学习无处不在。布兰斯福德等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指出,重视成功理解和推进人类学习需要的同时也应强调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人类在各种场合中的内隐学习。根据汉斯切尔的观点,70%~90%的学习都是非正式的,主要是个人反思和社会交互的结合。学生仅有14%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生活处处有语文”,架构起课内外学习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探寻“真味”语文教学之“道”,归根结底还是“人”道。“真味”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实践价值。“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幸福就在路上。

作者:陈林静 单位:南京市将军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