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思想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思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思想

一、“大语文”教育的优势

自从推行新课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备受重视,新课标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考什么学什么依然盛行,老师教的是考试重点,学生学的是考试重点,而考试重点基本又都集中于教材上,因此想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十分困难的。这种狭隘的语文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就需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延伸语文学习,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是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量身定做的,是践行新课标的有力推动剂。

二、如何将“大语文”教学思想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1、从课堂教学入手。“大语文”宣扬语文是宽泛的,广义的,与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如果课堂上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延展,形成合力,互相促进,那么会更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比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包含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课。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就进行了文史哲的有机融合。由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共同备课,理清其中的丝丝缕缕的联系,然后探讨如何结合来讲。最终确定第一节课由历史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三课的历史背景,然后由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读原著,细细品读,研究,体会,感受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此外,高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应成为选修课程的重要任务,而且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实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师课堂上不应做过多讲解和干涉,而是更多由学生通过自身体会与小组合作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2、从教材内容入手。“大语文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能关注语文教学,更重视“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时刻注意“大语文”的宗旨,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处理,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去领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文化、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逐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对人事的敏感度。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湘江秋景,进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又如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语文本身的东西,而且要引入美学原理以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只有基于以上东西,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把握这篇文章的内涵。

3、从教法入手。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统教学中,“授之以鱼”是常见现象,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填充者”,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机械的灌输的,即使当时学会了,也没有太深的印象,即使以后也没有忘记,却不会举一反三,学不会学习的方法。要想践行“大语文”教学思想,首当其冲的就是从教法入手,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关于诗歌内容本身的东西,更主要的是鉴赏诗歌的方法、手段。之后要求学生自主对某一诗歌进行鉴赏,利用教授的鉴赏方法,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的印象愈加深刻,对鉴赏方法也略知一二。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我们教师不仅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授之以渔”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大语文观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把语文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无论课内课外,都要重视和社会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莫大好处。由此看来大语文教育的产生是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其存在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因而其意义是重大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只要我们树立了这种大语文的教学观,搭建起了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就一定能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叙述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杨兰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