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教师总是将课本中的儿童文学课文工具化。很多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字词句段篇”教学法,仅将儿童文学课文作为基础知识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其次,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成人化。有的教师为了将儿童文学当中的文学性提取出来,采用了成人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课文的主题、内涵等深层次知识点,造成教学尖酸难懂。再次,教师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特有的文体特征开展教学实践。许多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掌握不牢靠,缺乏文体意识,采用千篇一律的文体处理方式处理儿童文学。例如,在讲解儿歌和儿诗两种体裁不同的儿童文学时,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儿歌中的押韵性与趣味性,统一将其看做诗歌体裁进行处理,从而也就抹杀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建立正确的、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要跟随时代脉动、文化发展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不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质深化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对专为满足儿童精神需求而创作的特殊文学体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能够从儿童心理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要明确三点认识:首先,儿童读者同样是独立的精神个体,同样具有审美需求与精神需要,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教育、认知相结合的儿童文学素养。其次,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体系的一个门类,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需要采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表达,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再次,儿童文学在文学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以这些特殊性为依据和标准,培养自身适用于儿童理解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2.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身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及感悟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努力从中汲取营养,并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素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涉猎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要“读有偏颇”。例如,流传度较高的、较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裁——儿歌,想象力丰富、故事性较强的体裁——儿童小说,科学性较强、逻辑清晰的认知体裁——儿童科普文等。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拓宽儿童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又能提升他们对文学及艺术的鉴赏能力。教师在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后,才能够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才有利于实现与小学生群体的深度交流,这对于开展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1.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进行教学。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强调生命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其思维独特、想象丰富、思想单纯、纯真,能对儿童的身心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抓住儿童情趣、抓住儿童文学美学特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总是渗透在课文的内容之中,它们是通过儿童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行为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内容进行文学与美学的引导语灌输。如人教版第四册中的《妈妈的爱》一文中,“夏夜打扇”“雨中送伞”等几个充满生活情趣小事的描写将儿童纯真美好的感情抒发出来,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挖掘他们特有心理去体会,引导学生体味作品中的儿童情趣,激发童心的情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交融”。

2.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由于儿童文学文体形式独特,其划分也更加细致,有儿歌、儿诗、童话、儿童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等多种体裁形式。教师应该了解这些文体形成的内外部因素,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在形式、语言、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如儿童文学的儿歌、儿诗与成人文学的诗歌同为韵文类文体,都讲究语言的音乐美,但儿歌和儿诗对语言的音乐美的要求更高。同时,在儿童文学文体系统内部,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从侧重点上看,儿歌侧重于“歌”,儿诗侧重于“诗”。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凸显各种文体的特色,以实现个性鲜明的文学引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十分关键。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将自身积淀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合理展开儿童文学教学,这对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志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总校核桃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