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整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德育是教育者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心理或思想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积极的影响,使之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善的行为,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十分重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艺术的途径,靠美的形象打动人,同时美是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是情感愉悦的对象,实施美育,就是使学生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明确善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是人在审美享受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可见,美育对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为应对新时代的要求,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德育与情感融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中学的教育应注重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德育熏陶。语文教学艺术中,教师情是理的先导,理是情的升华,德是理的结晶。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方能动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创设情感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德育气氛,以情激情,激情明理。做到以情感化,以理感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得到充分交流融洽,产生和谐共鸣,让思想教育在轻松而愉快的潜移默化的情境中进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让课文作者的“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乳交融,让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2、美育有情感融合,激发学生对美的共鸣
在美育中以情感打动学生,进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国在近代美学的开山鼻祖王国维,把美育称为“情育”,他认为“美育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为德育于智育的手段”。语文教材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师应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晓之以情,动之以情,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愉快地接受德育。当被侮辱、被欺凌的祥林嫂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当热爱丈夫、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水生嫂现在正午的荷花淀的时候,当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芦柴棒”晕倒在锭子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他们自然就会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3、德育与美育结合,突出教学的审美性幽默风趣的说理,能让学生百听不厌;枯燥无味的说教,会让学生“闻而生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究寓德于美,以德示美的技巧。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丰富多彩美。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优美生动的词汇,引人入胜的成语,通俗风趣的歇后语,色彩多姿的古诗词曲等都是精华国粹;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通俗质朴美。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究德育教育的通俗化,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藻,重视德育教育的思想性、审美性,使德育教育有声有色,美不胜收。德育与美育的交融在教学中应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不是单为德育、美育而教育,应当融于字里行间,融于特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切不可板起面孔进行说教。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体验语文的魅力。
三、结语
教育是培育生命灵性和美德的工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过去的教学目的为参考,响应新时代的要求,不仅仅对一个个知识点进行机械的教育而是更对的将深入的内在的部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语文教育与德育、美育紧密融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任务,放远眼光,对学生负责,造就合格的人才。
作者:杨梅 单位: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