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三观”成型期,这是他们人生关键拐点,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课之一,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主阵地。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院校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意义、现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以及培育文化自信实施有效策略三方面详尽阐述了如何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根植于心,使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并积极投身到实践伟大“中国梦”的滚滚洪流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化自信

2014年总书记和澳门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时再次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呼唤“文化自信”的回归,《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渗透到我们骨髓里面的,是我们中国人文化的DNA。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价值导向,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传承是文化自信最强大的根源和底气。自夏朝代开始,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就发展到了黄河中下游,随着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依次到来,我国祖先们开疆拓土,中华文化更是辐射四方,到了明清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如蒙古、缅甸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再次提出不断完善“文化自信”,是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三观”成型期,在这个人生关键拐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如《礼记•学记》所言:“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也就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学素养有机结合,把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作为神圣使命,使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和主要阵地。并结合文本与时事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以及大学语文课程里面蕴含丰富的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以期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底气和自信,使大学语文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一)我国文化自信的含义

“四个自信”倡导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根基,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更有其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强大的根基和底气,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例如,我们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有“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有《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小康”概念等。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已经浸润人心,夯实我们文化根基,为我们文化自信奠基。再如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自强不息的革命斗争中传承下来具有鲜明特色,奋发向上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等,再到具有开拓进取性质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当下的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脱胎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中,新形势下不断再创造、凝聚升华的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为我们践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是践行文化自信最强的声音。

(二)我国文化自信的特质

1.我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和典籍蕴含着无数的哲学智慧、治国理念、生活智慧以及具有我国独特标签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理念。比如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倡导“和”为贵,培育人诚实、守信、谦虚、温和,“和合”文化是处理小家信条,也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之一,“和合”文化理念下我国在国际上的友好邦交已经被世界各国高度认同。2.我国优秀文化具有人文性。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集体智慧结晶。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我国优秀文化具有创新性。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例如,改革开放,是决定我国命运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开拓创新,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4.我国优秀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特色。五十六个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使中华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华文化吸取异域、异族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壮大自己。

(三)我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经验证明文化传承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根本,更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传承也是国家、民族得以发展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深度认同,并努力积极践行,对其保有的生命力充满信心。总书记精准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对我国发展深远的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此推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自此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统称“四个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进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四)我国文化自信是培育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3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针对高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对于大学深入学习‘四史’,充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化自信事关我国未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此,高职教育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积极开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优秀革命文化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把文化自信作为培养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培养拥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

(一)西方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侵蚀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叛逆思想,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正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学习观不端正,容易受网络媒体宣传和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他们对国外影片、动漫、游戏、书籍都非常感兴趣,但是西方国家这些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共存,甚至存在对我国青少年思想导向不良等问题,而有些学生认为西方国家什么都好,对这些全盘吸收,甚至产生极度崇拜。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这些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他们“三观”在西方文化裹挟下一度迷失,崇洋媚外,崇尚西方做法一度成为时尚。比如部分人对我国传统节日忽视,却极力推崇西方文化。再如国外一些影视作品,电视节目被青少年极度推崇,而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他们却鲜有问津,我们的文化自信被西方文化不断蚕食,传统文化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小。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唯分数论使部分高职学生对前途甚至命运丧失信心,养成不爱学习,贪图享乐,爱玩游戏等不良习气。而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忽视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忽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使大学语文课程里面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有的老师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入心的案例导入,对学生没有深入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无助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是这一代父母承载的社会压力山大,赶上“应试”时代,他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往往拔苗助长,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这些疲于应对应试教育的行为和做法,不但使他们自己的人生过得单调、枯燥,精疲力尽,而且使有的孩子在重压之下对学习反而失去兴趣,心里和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种教育内卷不但忽视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也对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不利,更忘却了教育孩子的初心是培养他们成人之后才是成才,社会内卷、教育内卷促使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和无助状态。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实施有效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胸怀家国情怀的师者,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使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基于此,学校应该不断给教师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比如请专家到学校讲座,派老师出去进行专题培训学习,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能力,提高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专业化能力。学校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通过不断钻研,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在言传身教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此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课堂是教育主阵地,而高职的大学语文课程,它与文化自信有着完美的契合,对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深度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课程为支点,选取这些精品文章重点讲解,通过教师的文化关怀、文化兴趣、文化意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修养、完善的道德人格教育,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大学语文课程处处呈现国学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引领学生品鉴古今名家名篇,用“品读”与时代共呼吸,与人物共命运,有所思、所感、所悟。如学习《诗经》《论语》《礼记•大学》《史记》等古文经典,感悟我泱泱中华传统文化无限魅力,明了我文明古国发展历程,使学生精神世界得到滋润,文化底蕴得以滋养,情感世界得到熏陶,在润物无声中生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自豪感,在提升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再如通过讲解鲁迅《灯下漫笔》、曹禺的《雷雨》等优秀作品揭露旧社会黑暗。“诗言志文载道”,品红色经典孕育家国情怀,通过红色作品,把红色资源、红歌、红色旅游和文本深度融合,能够在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红色文化深入剖析文本,使学生感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激励学生爱国情怀。通过红旗渠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等感悟新时代的中国精神,通过天眼工程、北斗工程、高铁、航空母舰、航天精神等,使学生感受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激励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风靡世界,它身上既有新科技,又有传统文化烙印,是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又一典范。

(三)拓宽课程与中国优秀文化教育渠道,润物无声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爱上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实践性和探索性;通过传统课堂与微课、慕课、直播课结合,突破教室壁垒,打破时空地域限制,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易于个性化培养;每天5分钟小视频带领学生欣赏我国传统节日,现在有些学生把传统节日看作是只和“吃”有关,没有深层次地体悟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老与神奇。教师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把古诗词与传统节日相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传统节日意义的传承,在去年“小雪”之日,天气突降温,雪花飘飘,非常应节气,我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我国“二十四节气”,学生由衷地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折服;每年放寒假前,给学生详细讲解“年”的由来,让学生了解和“年”相关的习俗,让他们学会包饺子,给老人拜年,会赏析春联,会写春联,在过大年的时候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浓厚韵味的同时,也作为其中一份子传承传统文化,希望能达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之功效。恰逢冬奥之年,我在开学后的课前5分钟让学生用科技视角看北京冬奥会机器人做美食、自主研发的“最快冰面”造雪造冰技术、3D+AI技术看清“空中飞人”动作、自主研发的中国“战衣”保护运动员“固若金汤”。学生基本都去北京看过“水立方”的美轮美奂,我国冬奥会秉承可持续利用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可转换场地、可拆装制冰系统、可转换环境和智慧场馆”,把“水立方”魔术般地变成了“冰立方”,由此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地。这些短视频欣赏和讲解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彰显“文化魅力”,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生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需要打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活学活用,比如成立文学社,走出校园进行公益性唱诵活动,组织文学艺术欣赏讲座,进行诗歌沙龙活动,追寻革命足迹缅怀先烈实践活动,等等。在诗词欣赏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欣赏“松竹梅”的诗词,感悟人格的高尚圣洁;通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用“柳”寄托离别和相思两种情感。学校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激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营造中国文化育人氛围,唤醒学生回归传统,重拾经典,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总之,高职院校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联。我们要立足大学语文课程,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逐步增强他们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为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梦”创造辉煌。

作者:谷丰 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