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影视资源作为语文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大师生认可及喜爱,但纪录片作为影视资源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一直较为缺乏。其实,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宗白华在《艺境》中提出 :纪录片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要呈现出记录之外的精神,这是一种逐层升华又融通合一的审美创构,是一个“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且不断转化相生的过程。这段话揭示了纪录片的三个基本特征。本文即以宗白华提出的三个层面,论述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直观感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在学习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类课文时,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和课中穿插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社戏》《安塞腰鼓》《一滴水经过丽江》等课文以民俗风物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理解课文寄寓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即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和课中穿插使用民俗风物类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如《安塞腰鼓》,该课的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紧密的句式配合氛围的变化,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有股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在课堂朗读环节,教师应注重安排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此时在课中穿插安塞腰鼓的纪录片,让学生先观看影视片段,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与其特有的气势,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深入情境,加深情感。在教学自然环境类课文时,纪录片作为教学资源更能起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体会大自然的风光。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登勃朗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此类课文所描写的自然风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亲临所见,教学中以此类文本相关的纪录片片段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直观展示,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类课文也是同理,如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以《苏州园林》为例,课文体裁为说明文,教师既可运用相关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也可以选取片段先行播放,再让学生根据片段来口述或是写下一段说明文字,在锻炼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说明文的特征,学会如何写说明文。

二、生命跃动:理解人物形象

纪录片除了记录自然环境,还记录人文历史、社会现象。影片中出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真实存在于世上。此类纪录片以人物传记类、人物类文献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为代表,对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话题进行记录。教师在教学相关课文时,引用片段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审美素养。如在学习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时,教师可选取相关人物类文献纪录片辅助教学。以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为例,该纪录片概括了毛泽东最具有代表性的 52 首诗词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生动再现了毛泽东的形象,学生能在观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教师先结合文本讲解,再配合纪录片资源创设环境,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课文主题,并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掌握。同时,学生在观看中感受了纪录片的艺术艺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还是以《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为例,在第十三集《历史与海》中,画面的近景是一张斜放着的旧藤椅,前景是沙滩和海浪,远处是碧海蓝天,画面中虽然没有毛泽东的形象,但毛泽东与大海共鸣、和蓝天亲近的阔大胸怀却展露无遗,烘托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东方伟人风采。教师在课堂中穿插运用此类片段,加强学生对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形象理解,在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深层次带领学生感悟文本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渐渐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此外,在学习人物类课文时也可选取人物传记类纪录片辅助教学,如纪录片《白求恩在中国》与课文《纪念白求恩》、纪录片《传奇中国》中的袁隆平与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纪录片《鲁迅之路》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等。纪录片能够辅助课文更好地诠释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直观地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活生生”的人物风采,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还能引起其心灵上的震动。最高灵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纪录片的最高灵境在于能够给予人们思考与启示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纪录片往往观照现实生活的人和事,挖掘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却又不平凡之处,挖掘社会、文化的主题,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提高审美能力,选取与课文思想主题相契合、高质量的纪录片,将其作为观看对象,辅助学生领悟课文思想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具有深刻思想启迪与教育意义的课文。以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关注“小人物”的故事,书写了平凡人身上的闪光之处,引导人向善、务实。《老王》中的善待他人,《台阶》中父亲的勤劳节俭、勇于追求的优秀品质等,书写了小人物的境遇,诠释了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和奋斗精神。教师可选择与课文思想内容相通的纪录片,以片段的形式在课上播放,或者课下让学生观看全片,然后结合课文,比较异同,写读后感或是心得体会。关注个人命运、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质量的纪录片有许多,如《沙与海》《俺爹俺娘》《罗长姐》等,它们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以《沙与海》为例,其展现了居住在腾格里沙漠的牧民和井蛙岛的渔民不同的生活,通过生活情况对比,表现了在不同环境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生存意志。《沙与海》记录了两家人生存环境的恶劣,也揭示了他们的内在精神——无论是穷是富,同样需要努力,人生一辈子,在哪活都不是一件易事,重要的是心中要有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这一主题思想与《老王》中的老王、《台阶》中的父亲,以及《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都具有相同之处。教师可在课堂中适时运用纪录片,起到强化课文主题思想的作用,同时拓展学生的眼界,进行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纪录片是对社会的客观写照,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示范价值和教育意义,与语文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具有关联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有利于实施教学目标的纪录片片段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可有所作为,纪录片资源还亟待教师去开发利用。

作者:石经纬 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