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后一种目标将决定着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文章介绍了人文素养的内涵,指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从发掘教育元素、开展教育活动、组织课后实践等途径来实现更好效果的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有效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推动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应试教育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口耳相传加题海战术,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做题的得分能力,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在素质教育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致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完全不能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教师的应试教育思维得到纠正,应试教育方法得到革新,其中就包括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落地生根。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对人生、人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价值观念、思想感知、品德修养等德育教育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最终推动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这也揭露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科学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历史进步、人类科学发明的总结与体现,并且通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记录和展示出来。二是“素养”,指的是能力与精神要素,是一种品质、修养、认知、价值观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和领悟,实现内在修养和外在品行的有效养成与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人生价值的领悟、人生梦想的追求等;过程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学习、文人墨客精神的领悟、先辈价值观念的体会;目标是实现人格健全、品质高尚。所以说,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修行与品质,是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说文解字对人文素养的阐述,更加通俗易懂,人文素养的本质就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包括德行、修养和价值观,它们不是能力,而是人性的思考、人生价值的领悟、人类生存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人文科学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哲理,是学生德育教育、品行优化、价值端正等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载体。为此,借助初中语文学科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可实施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较高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时期,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开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推进,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都能领悟到其中的德育元素,感受到价值的力量,学习到人生的真谛,进而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有助于传承中华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优秀品德、思想观念,也流传着很多颇具哲理的为人处世道理,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中,教师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感知、领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对中华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三)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传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口耳相传”,背诵和做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更深入的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感受不到语文学科的力量。在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学习到最直接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背后有趣的故事、令人深思的事迹、力量巨大的启示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神奇之处,也能领悟到语文知识背后的力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对语文专业知识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就能实现学科高效教学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初中生缺乏较高的认知水平与丰富的阅历,难以深层次把握文本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培育工作,带领学生挖掘、感知教材内容的人文知识与情感。过去一些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过于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度掌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确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革新教育观念,在提高工具性知识传递效率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推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持续改善人文培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语言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要经常搜集、观摩与学习名师的授课视频,借鉴先进同行的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传递朴实无华的人文情感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其中的知识量与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要求,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的而言,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教育元素,需要教师能有效发掘并准确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核心与本质,领悟到人文元素的要义与精神,进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这也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有筑牢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养成人文素养。在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时,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人文主题。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课程教育目标,避免割裂知识教学与人文培育之间的关系,否则将会影响到语言知识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如在讲解《背影》这篇作品的时候,因为文章蕴含着大量的亲情、感恩、责任感等人文教育元素,是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思想等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性知识,所以可以用一首《父亲》的MV为教育导入媒介,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父亲的背影和自己小学阶段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答案,可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一起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元素,尤其是关键性的动作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父亲的付出、父爱的伟大,感受到人间真情,领悟到爱与被爱的温暖。教学活动结束时,很多学生眼睛都红红的,这就是人文教育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内心更加温柔,也更加坚定,这种教育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人文情感的文章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人文素养教育元素创设合适的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人文素养有更多、更深的思考,更加高效地呼唤起初中生内心的人文情感,实现更好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丰富人文素养教学活动,创造形式多样的教育体验

在应试教育时期,初中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口耳相传为主,对知识的传递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难以有更多、更深的认识与体会。所以,要想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质量教育,必须要革新教学模式,尤其是要多设计一些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可以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计划融入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目前,常见的人文素养教学活动包括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每一种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所要传授的人文素养教育元素,确保做到教学活动与教育内容的相得益彰。如在讲解《最苦与最乐》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对责任的认知,领悟到责任与苦、乐之间的关系,可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课,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尤其是亲身经历的素材,在班会课上讲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与探讨。在第二节班会课上,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说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件家务活之后就能感受到喜悦,有的学生说完成一张试卷就是先苦后乐的体现,有的学生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最苦与最乐的最大呈现……一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对“最苦与最乐”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充分和理解,实现了对“苦与乐”的全面认识。为了实现更好的活动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过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能学习到人文教育内容,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长期采用某一种活动形式,否则学生的参与意愿将会明显降低,无法高效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要结合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知识,经常性地更换活动形式,切实提升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目标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考查的标准也不是学生掌握多少人文知识,而是学生能否将理论转化成实际行动,能否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现阶段部分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各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往往遭到忽视,不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托教材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将人文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起来,不但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得到显著优化,也能够大幅度提升与发展人文素养。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与板块,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从历史唯物角度观察文学的发展过程,一旦这些认知融入教育实践活动中,就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人文情怀的塑造,透过现象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问题。最终实现人文素养能体现在学生日常的点滴小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去体验人文知识,去践行素养内涵。如在讲解《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作品内容发人深省,细节描写鞭辟入里,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念感人肺腑,是不可多得的人文素养教育媒介。所以在将课文专业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篇家庭作业,主要内容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到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去开展志愿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乐于助人的成就感,以及带给他人的幸福感,充分领悟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而这些教育效果是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掌握语文教科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人文教育元素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现,有效拓展相关内容,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鼓励学生以更加客观、广度更大的视野来探究人文根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五)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提升人文素养培育成效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为保证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语文教师需改革评价机制。就目前来讲,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考试成绩以及对语言知识的获取,采取单一、片面的结果性评价模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适应,也阻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由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不能采取量化的评价形式,而要构建起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等日常表现纳入考虑范围,这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及互评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通过教学评价的深入改革,有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及时有效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初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极其广泛,包括品质修养、价值观念、为人处世哲理等,这些素养对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这项教学计划要想落到实处,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能有效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不仅能认识人文素养、理解人文素养,还能落实好人文素养,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文素养教育目的,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J].中小学语文教学,2019(26).

[2]王宇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6(6).

[3]肖付彬.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语文,2019(26).

[4]宣凯祥.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作者:王芳能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