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维培养人文精神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维培养人文精神,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维培养人文精神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种观照自我的深切关怀,主要表现为对幸福、尊严、真理、生活意义等精神文明的追求。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视为教师教育的重点。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础,同时立足于文本的多维解读,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展开深入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解读;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文本多维解读和人文精神的渗透相结合,逐步成为当代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文本背景,渗透人文精神

高中阶段,文本解读不应延续单一化的维度趋势,而应追求多维度的审视与分析。所谓“多维度”,指的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为的是让学生读出文本的不同意味、不同内涵、不同深意。尤其在人文教育渗透方面,多维度的文本解读,才能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要首先试着从文本背景切入,渗透人文教育。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往往涉及不同的背景,通过还原文本背景,既能实现高效的文本解读,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品鉴文章的前提是还原文本的创作背景。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笔者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同学们,想必你们对刚刚结束的军训依然印象深刻吧?”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并向教师诉说了军训期间吃的各种“苦头”。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刚刚很多学生向老师大吐苦水,因为军训实在太苦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现在所吃的苦,比起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接下来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自鸦片战争到北洋政府时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他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深地忧虑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笔者适时引入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工农运动在全国各地燃起的熊熊革命烈火,让学生体会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概。通过还原词作背后的史实,实现了人文精神的传递。

二、利用文本诵读,体会人文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诵读、深入品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并不会给学生预留太多的诵读时间。而情感的领悟需要以文本诵读为前提,通过文本诵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当设置文本诵读环节,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人文情感。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多数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对文本语言、结构的梳理上,并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事实上,《我与地坛》蕴含着饱满而丰富的情感,同时表达了对人生、对生命、对亲情的思考。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体会,学生才能有所领悟。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以“读”字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初读课文,体会地坛在作者眼中具有怎样的特点,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深入思考: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都能体会到地坛中植物的蓬勃生机。由此可见,地坛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你认为,“地坛”在作者心中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一向热衷于逃避现实的作者,又从地坛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笔者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母子亲情。通过反复、多次的诵读,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人文教育顺利实现。

三、借助文本语言,体会人文思想

作者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往往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如果不曾品读过文本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为了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也为了提高文本解读的成果,教师不妨从语言着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课文《老人与海(节选)》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由于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着一条鱼,只能孤身一人出门远航。后来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重达1500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却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量的鲨鱼围攻,尽管老人不断地反抗,仍然未能抵挡住鲨鱼的攻势。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作者对渔夫和鲨鱼之间的搏斗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将文本语言作为解读的突破口,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笔者首先让学生试着从文章的情节入手概括圣地亚哥的形象特点,同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共同来探讨这一问题。在讨论结束以后,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课堂互动,学生认为作者从语言、动作、心理三个方面刻画了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接下来,笔者和学生围绕文本语言展开深入分析和品读。如课文第9自然段,作者主要描绘了圣地亚哥深夜和大马林鱼的搏斗过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描绘为什么精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文字,突然发现这一段文字之所以好,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大马林鱼蓬勃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它被老渔夫的鱼钩钩住了身子,却仍然在“猛地一跳,掀起巨大的浪花”、“又一次次地跳起”,并未真正放弃生命。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人文思想:不论处在怎样糟糕的境遇里,都应当积极地拼搏、奋斗,不服输、不放弃,这样才能迎来新的希望。

四、分析文本细节,体会人文真谛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体裁。在学习小说这类文本时,分析人物形象是领悟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因为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其内心世界的投射,更是对社会百态的真实呈现。想要帮助学生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因为每一位作家在创作人物形象时,为了让人物形象力透纸背,活跃于读者面前,一定会补充大量真实的细节,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读者,想要分析人物形象,也需要依赖于细节。教师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梳理和分析,能帮助学生领悟人文真谛,体会人文精神。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提供的书目是《红楼梦》,在这一章里,编者为学生提供了《红楼梦》一书的阅读指导,并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角度。为了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此处以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说明。鉴于文本篇幅较长,笔者从“细节感知”的角度为学生设计了一些问题:(1)在宝黛初会以前,作者是如何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2)作者又用了怎样的笔墨描写王熙凤这个人物?她和贾府“三春”以及两个夫人间,存在怎样的行为反差?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笔者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了然于心:作者在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描绘,而是逐层渲染,从不同人的眼中看见贾宝玉,让你心中虽有贾宝玉的影子,却未见其人、未闻其声。如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整个家的“混世魔王”;而林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从这些侧面描写中,学生意识到贾宝玉并非传统文化定义中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作者更是花了一番心思——不仅从林黛玉的眼中对王熙凤的行止进行判断,也将王熙凤的泼辣、爽利和周围人的严谨恭肃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揣摩和把握,激发起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在学生头脑中厚植了人文思想内涵。

五、透析文本主旨,提升思想层次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教学。因为一篇文章的创作往往源于一个或多个主旨,如果没有主旨,文章也将荡然无存。然而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因为主旨和思想以及情感挂钩,其表达的内容相对抽象。尽管如此,剖析主旨对文本解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剖析文本的主旨,我们将看到一篇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实现教学目的,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学生大多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拿来主义”的抽象概念。在作者笔下,“拿来主义”是一种坚定的姿态,一种向强权说不的勇气,还表达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政治主张。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拿来主义’意味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部分学生认为,拿来主义确有可取之处。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既然写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内容没有一以贯之,而是先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借助三个‘学艺’的例子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这部分内容能删去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触及文章的主旨,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又从生活实践出发,为学生引入了更多相关的事例,从生活化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作者阐述的人文思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领悟。主旨就是作者创作一篇文章的初衷,即作者为了什么而写作。当学生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剖析文本的主旨,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可谓一举两得。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更需要从人文精神的培养角度重塑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超建.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2]刘欣茹.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

作者:陈娇 单位: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