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就是在中国地域内居住的中国民族以及祖先所创造出的,被中华子女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优良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传播、渗透传统文化的责任,而现当代社会网络发达,伴随着国际化文化影响的扩散,与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不断地下降。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文化,更要继承传统文化。
二.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加多样,通过网络,广告等等途径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寥寥无几。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获得优质传统文化熏陶的主要途径,但如今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语文课程更加偏向于工具性而非人文性,主要围绕语文知识和技能开展课堂,对传统美德的渗透深度不足。
2.在课堂上还缺乏恰当的方法小学生注意力不易于集中,更倾向于感性经验,接受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课堂上如果没有运用合适的方法,传统文化会变得非常枯燥。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足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语文课堂作为母语课堂,相比其他学科更便于弘扬传统文化,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在识字教学中提升兴趣。在小学课堂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汉字实现了“字音、字形、字义”的统一,任何一个汉字符号都呈现出“形声具备、义蕴其中”的特色,每个文字都有其独特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造字规则讲解文字由来,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认为文化是有趣的,自然容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文字“妇”时,可以设置问题,我们都知道“妇”指的就是女性,但为什么要在女字旁的旁边加一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的“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女和“力、田为男”是根据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而来的。这就是将中华传统耕织文化和文字相结合,即能让学生快速识记文字,又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借助古诗词渗透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和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时有效的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讲解古诗《古朗月行》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通过诵读提升语言感知能力,之后教师明确关键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尝试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由于小学生年纪小,无法明确地体会到古代和现代的差距,有许多物象学生没有办法完全想象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关键意象,例如白玉盘和月亮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理解诗人的想象。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渗透优良传统,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实现有效教学。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爱国精神、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等。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古诗词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表现力的文化形式。例如《静夜思》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到了晚上,看见月亮会分外思念自己的家人呢?因为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团圆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团圆的节日家人会聚在一起赏月,例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所以孤身在外的诗人在晚上举头望见代表团圆的明月时,低头发现自己形单影只,自然而然就会思念起远方的故乡了。将诗人的情感,传统节日和蕴含丰富内涵的月亮相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情感,174还能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也包括《三字经》和《弟子规》的节选课文,教师可以依托课内,拓展课外,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感悟,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氛围。
3.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传统文化。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发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并记录,课上汇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传统文化,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循序渐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还可以定期设置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以一个主题查找信息,例如“中国传统节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教育资源,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优势。以端午节为例,作为班主任,可以结合该节日,引导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戴艾叶、赛龙舟等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使大家形成对端午节的初步印象,提高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行实践活动,如汉字书写竞赛,成语接龙江赛,飞花令竞赛等等,让学生知道这些比赛就是古时候文人在一起经常举办的游戏,语文也可以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有所得。
4.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我们不能指望着几次就可以在课堂中完美地渗入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例如在班级中设立文化角,放置经典名著,可供学生们随时阅读查阅。也可在墙上放置名人字画,经典名言,家训班训等等,这些作为班级中的硬文化,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渗入。而软文化的塑造,教师可以自己以身作则,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加强自身素养,德才兼备,做学生的榜样。同时还要注重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多种课外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例如四大名著,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推荐整本书阅读后,可以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相互分享读书经验,同时可以像阅读文本一样,将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记录成笔记。教师在推荐作品时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注意去糟取精,避免学生受不良文化的误导。
5.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容易融入现代教育,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本身枯燥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在保持住传统文化的底蕴的同时,把传统文化包装成一种新的,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例如在帮助学生识记《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放音乐,借助音乐的韵律帮助学生背记这首词,还可以结合音乐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讲解其他词的时候,也可以找出唱词的音频,因为词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还原场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的意境。网络上也有许多手势舞,将传统蒙学教材和舞蹈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以把这些手势舞当做是对学生的小奖励,带着学生唱经典,演文化,将课堂形式多彩化,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发现传统文化的有趣之处,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当学习知识由被动转化主动时,教师才是真正的成功。
6.结合学生心理实际教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特点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相对于静态,更喜欢动态;相对于文字,更喜欢图片;相对于朗读,更喜欢歌唱表演。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当中,利用多媒体设施,让知识动起来,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中既要把握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课外已经有了不错的积累,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定期分享一个文化小常识,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在日积月累中全班同学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还能在班级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争着学,抢着学,在良性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中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安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策略之浅析[J].才智,2020(16):62.
[2]管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0(19):78-79.
[3]何守勤.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0(06):72-73.
[4]张宝泉.依托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7):119-120.
[5]李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学周刊,2020(23):85-86.
作者:张柳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