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策略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我国教育体系基础性学科中语文占据首位,其实际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宣扬、继承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加上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课程要求,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文章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对语文教学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内容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主体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中[1]。此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易于促进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是平等的,与其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地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时为其做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探究问题时成为激励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成为其合作者。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展,才能为其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进入崭新的发展境界。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词语、修辞手法、语言素材等,在面对各种课文内容时能够对内容的寓意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有更加深层次的体会,才能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挖掘更深层次的学习资源,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同学之间展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基于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基础,逐渐促进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共同进步[2]。其次,不只是语文,其他学科的开展也都要以汉字为基础,因此只有学好语文课程,才能对各个科目中教学内容的寓意、题意、文章中心明确了解,才能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逐渐提高,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接班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要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去教导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消除畏惧的感觉,将自己真实的看法与建议大胆地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朋友的方式来相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语文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明确认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共性出发,给予指导与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轻松且自由地进行学习[3]。

(二)教师要学会包容和欣赏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能够让人打开心智、让人心潮涌动,学生也希望受到赏识,尤其是教师的赏识。而教师赏识学生的前提就是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善待学生。教师赏识学生,就要蹲下身子看待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潜质与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学会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身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倘若教师都能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就能捕捉到学生身上的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并能分享每位学生成功后的喜悦。此外,语文教师需认识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性与共性,要从家庭环境、受教育条件、学习现状等多个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

三、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制定高效的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发展与三观的形成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智力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同时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与计划,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中低年级年龄段的学生,语文教学最好是以德育为主,重视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年龄段的学生,就要以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用激励教学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品格。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并且,通过根据学生年龄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进而在后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从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出发,在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其日后的成长与学习奠定基础与提供保障。

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生活经验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其往往被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所忽视。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长期主导着教师的思想,使得课堂语言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毫无关联,学生犹如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使其语文视野无法拓展。而实际情况却是经验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下已经成为学生走向新世界的桥梁,是其主动探究的动力之一。语言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情感交流过程中的需求,将生活感悟、情感信息等深入渗透。年龄较小的学生,其生活经验非常少,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成熟,需要感性认知的支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感悟还没有能够进入较深层次,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意境和潜在的意义无法有效掌握。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连,进而开发其经验领域,帮助学生对课文寓意的感悟、理解等。与此同时,为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且这些图片需要与教材、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学习,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水平。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足,需要多加研究与分析,在生本理念下提高其教学的可行性。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课件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新型教学资源也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投影仪、录音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各种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可供学生选择的种类非常多,如话剧、辩论赛、朗诵比赛、知识竞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理。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与传统教学相互整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不可过于频繁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惫,影响教学效率。另外,还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式。采取小组探究式可以激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寻找语文的魅力所在。

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和语言材料的积累面。让学生理解积累的重要性,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本中好的语句和词语进行摘抄,还能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摘抄好词佳句,拓展积累范围,由内向外延伸。然后注重内容背诵,让所有学习过的词句在学生脑海中扎根生长。好的阅读课应该围绕“读”展开,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和鼓励创新。通过课堂中的点点滴滴,使学生逐渐感悟到词句的魅力,了解中华璀璨的文化,体会语文艺术、民族艺术的魅力,自然而然地积累沉淀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学会阅读,学会阅读能够受益终身。阅读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知、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一方面,开展课内阅读,学习阅读方法。对于课堂上的每篇文章,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读懂了哪些,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产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完成阅读之后的想法和收获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自身视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教会学生感悟文章的方法,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之后就会开展课外阅读,并且拓展阅读范围。时间一长,学生则会利用课外大量的阅读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最后则是要将阅读与写作相互整合,通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掌握素材、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七、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课堂要开放、多元化,这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体内容,语文学科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将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发展的基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同时要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充足的条件,将学生潜能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进而为其未来学习、发展的道路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秀波.语文情境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19(10):122.

[2]王丽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8):56.

[3]魏学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9(4):117.

[4]张琳.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9(10):16.

作者:颉仕辉 单位:甘肃省甘谷县金山学区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