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授课;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

大学阶段学生要面对就业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完成。语文是一项基础公共课程,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有情感地进行思考、探索,挖掘文章中积极、向上、健康、有活力的内容。学生长期在这种积极、正面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会逐渐摒弃不健康心理,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富足,绝大多数学生就如同温室里的娇花一般,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甚至可能在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其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减压方式。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变得愈来愈大。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减压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历史上名人经受压力、受到挫折的做法,引导学生正确纾解心中的不满。最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语文的魅力在于其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历代文人的操守,以及小说人物的形象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对学生有一种启示作用,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众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作者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等,也能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所关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生活等各种压力,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缺乏相应知识并无法及时排解负面心理,长时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授课

大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教育后,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讲授。首先,避免辞藻华丽但言之无物的文章,这类文章对学生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华丽辞藻的堆砌不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刻地思考,也达不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次,题材选择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授课选择的材料应该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避免形成固化思想。例如,若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则在选择教材时可选择反面事例进行引导,如《垓下之围》这一文章中项羽因高估自身实力,不听范增劝说,屡屡错失良机,从而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以此提示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要正视社会的多面性,不能因顺利就业就认为前途光明,也不能因遇到挫折就认为前途黑暗。在进入社会后要正视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社会,能和社会保持良好接触。当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应迅速自我调节,而不是逃避现实,一意孤行,与社会背道而驰。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既有社会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性格导致。良好的性格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更是与人密切交往、正常生活的前提保障。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为了在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通常情况下,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游戏、演讲、朗诵等手段来进行气氛的营造[1]。例如,在对《行路难》这首古诗词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通过学生在课前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然后诵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当时诗人的心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挖掘出其中的正能量,从而让学生的心态也受到积极影响,摆脱自身所承受的消极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若能始终以轻松快乐的心态进行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还会让学生的整体精神力量都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之后获得知识的愉悦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阿Q正传》进行课堂总结时,通过鼓励创造、激励成功、分享乐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快乐的学习能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紧张学习后的消极情绪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承受学习的压力,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及心理健康。

(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挫折较为常见,如考试失败、恋爱苦恼、经济窘迫等,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挫折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文中人物,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并调整好心态快速成长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在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时,教师可让学生深切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苏轼被远贬时“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胸襟,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拼搏精神,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豁达胸襟进行领悟和学习,从而增加其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及作者思路的前提下对所授内容做出完整的解释,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学习司马迁的《史记》时,教师可对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告知学生其遭受的耻辱,但其依旧发愤图强、强忍奇耻大辱,完成了伟大巨著,从其个人事迹来看就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题材。《孔孟语录(十二则)》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教师可分析其内涵,告知学生人一生中遇到的挫折不计其数,有的挫折自身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对其有正确的认知,了解挫折的出现有其两面性,它可使人丧失信心,同时也可激发人们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在经历挫折后人的心智会变得更加成熟坚定。还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伟大的人物传记,如《渴望生活梵高传》《苏东坡传》《贝多芬传》等,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经历过挫折才成就自身的辉煌。

三、结语

大学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百态人生,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完善自我人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正确疏导,保证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锴锋,董雅洁.高校语文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21):71-72.

作者:王丽 周玲霞 刘礼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