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语文教学的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从拓展学生思维境界、挖掘学生思维深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应当遵循隐性培养的思路,“只做不说”,确保学生能够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能力。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基于质疑与实证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对思维培养具有天然的作用,这是因为语文的教学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然处于被激活状态,因而思维也就自然得到了培养。在诸多思维方式中,有一类思维容易被语文教师所忽视,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关于批判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徐飞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通过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笔者以为这样的定义对于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适切的,因为笔者基于实践经验从此定义中可以读出这样几个要点:一是批判性思维必须具有直觉特征,是对思维对象的一种自然的反应;二是批判性思维并不以批判为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一定逻辑下的质疑、查证与推理去让一个已有结论变得深刻,或者得出可能异于已有结论的其他结论;三是批判性思维在逻辑及结论上都必须是合理的;四是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批判者建立信念、执行行为。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与实践:
一、建立隐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思路
相对于显性的应试任务而言,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尽管我们认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它可以让学生具有批判视角,从而在阅读时可能多元解读文本,再比如它可以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从批判的角度出发,找到新的写作方向,但不得不认清的一个现实是,批判性思维并不太适合以显性方式教学,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就某一个具体环节去贴一个“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标签。因此,批判性思维更多地应当遵循隐性培养的思路,将批判性思维当成一条“暗线”,隐藏于日常教学当中,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需要,同时又可让批判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作用。隐性培养对培养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以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文中的第二个部分主要写的是“母亲”,通常情况下,学生初读这一部分,能自然读出作者对母亲存在的一种愧疚,以及愧疚基础上对自我行为的深刻反省。但笔者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一种现象,那就是高中学生所理解的作者的反思、反省,似乎总有一些肤浅,固然他们可以从文字中解读出作者在“独自跑到地坛去”的情况下“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但他们总读不出“独自”“难题”背后真正的意味。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初具理性思考习惯的高中学生,他们也读不懂一个二十岁上下的人忽然截瘫意味着什么,更读不懂这对一个母亲意味着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直接体验。而要想帮学生建立相对深刻的间接经验,就必须隐性地融入批判性思维。笔者的策略是:用问题驱动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境界。毫无疑问,《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描写的是作者对母亲态度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作者内心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认识变化。这种认识可以在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中形成。譬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遭遇作者这样的困境,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个问题学生是易于思考并回答的,“不敢想像”“恐怖”“比死还难受”是学生的第一反应。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感受过什么样的母爱?你认为母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是一个在语文课堂上常被提及的问题,但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回答。高中生不吝用最美的词来形容内心对母爱的感受。在这个时候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是你有了史铁生那样的遭遇,你想想你的母亲会如何?”待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与回答之后,笔者再提醒学生:“作者的母亲是怎样做的?她有没有悲伤,有没有放弃,她有的又是什么?”这个时候,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心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作出的想象与判断,与文中史铁生的母亲的表现并不重合。好多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了一句话:“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而经由上述问题的驱动,学生忽然意识到自己更多的是从“母爱”角度作出的判断,可是作者史铁生却在母爱的基础上写出了母亲“理解儿子”的一面,这是多么可贵的一面。正是因为理解儿子,所以母亲才会目送儿子离开院子后“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用学生的话说,这句话明明描写的是一个“静态”,但回头读来却总在内心涌动着一股想要流泪的冲动,所有的母亲对儿子的爱与理解,都凝固在母亲的那个“姿势”当中……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对自己原来的阅读感受产生一种批判心理:为什么第一次阅读时会忽视母亲对儿子的这份理解呢?而最后的结论是:阅读这种直指人性的文章,只读文字是不够的,只有透过文字读出其中的“人”,才能深刻感悟文字背后潜藏的人性。学生“读人”观点的形成,是对此前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的产物,此前只是基于文字去理解,所获得的也只是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即使再修饰,也很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基于生活,从文本中读出“人”,这才是文本阅读的真正武器。
二、梳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显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讲究策略的。根据笔者总结,隐性培养的思路主要是“只做不说”。这样的策略描述略显朴素,但却包含了语文教学中隐性策略最本质的一面。做,自然是指批判性思维的无形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两个基本要素:质疑、实证。质疑不是无端的,而应当是有所依据的;实证自然要讲究逻辑。在真正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有序质疑,再引导学生基于逻辑推理去实证,如此,批判性思维就自然产生了。比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问题:“苏艾事先是否知道贝尔曼的计划?”这个问题几乎有些冷漠,因为它似乎破坏了文本阅读的美感,但教师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与其回避,不如面对,于是笔者跟学生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依据无非是反复阅读与揣摩。最后的结论是:苏艾并不知道贝尔曼会这么做。原因在于:其一,从贝尔曼与苏艾此前的对话来看,贝尔曼并没有透露出要去画一片常春藤叶的想法;其二,当琼珊让苏艾拉上窗帘的时候,苏艾是“困倦地照办了”,其后又说“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这说明苏艾的内心并没有确信的把握;其三,苏艾在向琼珊转述贝尔曼先生画常春藤叶的时候,描述了他所处的环境———“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如果事先知道这个计划,苏艾不可能让贝尔曼一个人在这种环境里而无动于衷。这是一个由严密的逻辑推理组成的论证过程,帮学生建立起来的认识就是苏艾事先并不知道这个计划。这实际上为学生理解文本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文章中,苏艾说完这段话,故事就结束了。但对于学生而言,想象的闸门才刚刚打开: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因为其余的常春藤叶都掉了,最后只留下了这一片,但仅仅是如此吗?贝尔曼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个失败的艺术家,因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但他最后用生命作出的那片常春藤叶,却在墙上成为永恒,其不仅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更绽放出一个底层艺术工作者最伟大的人性光辉。一片由绿色和黄色组成的常春藤叶很简单,但当它与人的生命有了直接的联系时,就是艺术与人性最完美的结合。可以说,贝尔曼是用生命完成了这样的结合,因此有学生说“这片常春藤叶既是‘最后的’,也是‘永恒的’”。在上述“做”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质疑到实证的过程,也形成了“信什么和做什么”的认识,其中很多认识其实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理解,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而“不说”,就是不贴批判性思维的标签,不告诉学生我们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多可以跟学生强调:解读文本,需要在问题的提出与思考中走向深入。只要学生养成了质疑与实证的习惯,并在质疑与实证的过程中不断锤炼,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自然可以不断得到提升。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评价
对教师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在针对批判性思维所作的评价中,首先要看学生有无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意识总是走在行为前面的,即使是潜意识,也是一种意识。如果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自然也是一句空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高中学生喜欢思考,且乐于拓展自己思考的角度。在日常的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必要的时候应提一些学生意想不到且与文本主题并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借此开启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意识。反过来,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他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观点。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学生的质疑,因而质疑水平如何,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需要评价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了合理的质疑,其后需要的就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即从所阅读的文本中寻找证据,沿着文本的逻辑去大胆推理,而寻找证据考验着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推理的过程考验着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从推理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证能力,是批判性思维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是在评价自身的教学。尽管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是隐性的,但对教师来说,它却应当是显性的,比如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主线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哪些不在预设当中,从显性的角度提前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拓展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因此,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杨俊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尝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8).
[2]白羽.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5(33).
[3]程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4(18).
作者:李兴强 单位: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