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进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借以提升整体素质。从用肢体语言教学、用学生“话语”教学和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发散思维教学等四个方面,就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来研究和探索教学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激发兴趣
新时代的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和学识基础,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这一个性和学识,不“逆龙鳞”而为之,要在顺应学生上下功夫,然后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近些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创新教学探究谈以下观点。
一、教师用“肢体”语言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褒奖时会说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事实上,这是对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肯定,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够让学生在享受教师无声语言认可的同时,会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应对”教师的认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是上课时教师穿着得体、步伐稳健,然后以饱满精神登上讲台后,这样的教学开场白,学生会被教师举止优雅的举动所吸引,所以会在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关注教师教学,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遵纪守规,自主学习。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头部动作和手势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很多丰富的信息。比如,教师认可、肯定学生的课堂回答时,教师常用颔首点头、鼓掌、竖起大拇指的方式表示非常满意,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时常用摇头等动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友善态度,友善的课堂教学气氛,会自觉参与教师的教学。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师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热情、开朗,不把课下不愉快的事情带到课堂,让学生感到教师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进而让学生无论从学习情绪,还是思想感情上都能够容纳教师,这样的教学教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四是课堂上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对学生课堂上的不满意可以用眼神传递,对课堂上学生的认可亦可用眼神。学生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亲切而自然的眼神中看到教师的“期望”“恨铁不成钢”,进而明晰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面小全体学生,依据教材内容,适时地变换视角全体学生沟通交流。五是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对学生进行由衷的赞美、关心、理解时,教师可走到学生身边进行友好的拍头、拍肩和拍背等触摸行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假若学生在课堂出现错误时,老师也能够用的爱抚的肢体语言来善意提醒学生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用学生“话语”教学
“鼠有鼠路,蛇有蛇道”,“网络自有网络语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亦是自有一套“语言”,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要摸准学生的这种语言,学生会很投入的深入课堂教学,并且学的有滋有味。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笔者为了能够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思想得到教育和震撼。教师领读课文,并不时加上学生的语言:“一团烈火把整个包住了”(不会吧,美国人太狡猾了)。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只要从火力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有没有搞错)。但是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现。在这生与死的关头,毅然决定用自己年轻的血肉之躯来换取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和这场战斗的胜利。他咬紧牙关,攥紧双手,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他命令自己坚持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的熄灭(酷毙了)。这样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语言来表述文章,自然让学生另有一番感受和所得。
三、教师创设“情境”教学
有一次语文课,笔者正在范读课文《生命生命》。不巧的是,有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笔者和学生一样再惊呼中停止了阅读,一是课堂有些失控,课堂秩序有些乱。笔者看到这种情形,灵机一动,何不来一堂情景教学。于是,笔者用黑板擦敲在了讲桌上,“同学们,我们的客人到了课堂来听课,我们是不是欢迎一下”,学生们笑了,此时由于学生的笑,惊到了麻雀,开始乱飞,一下撞在玻璃窗上,一名学生迅速把它捉了起来。“老师,我有鸟笼子,我养着它吧”。笔者接话道“这恐怕不行,它伤的怎么样还不知道呢?是不是请兽医看一下。”学生又是一阵哄堂大笑。“不用了吧,让兽医给小麻雀看伤,恐怕不行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不知道是谁冒出了一句,又是一阵大笑。当前的课堂气氛已经形成,于是笔者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天小麻雀闯进课堂来听我们《生命生命》这堂课,说明小麻雀似乎知道了什么,我们先别忙着怎么处理了,先请同学们接着老师读范文的进度,继续读文章,看文章能否给出处理小麻雀的答案?”于是,同学们静下来,认真读诵课文。在学生看完教材和教师的动员下,全体学生均同意把麻雀放归大自然。麻雀飞走了,但学生的心态则有了变化:保护生命就是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一堂麻雀误入教室的意外事件竟然让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有滋有味,这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
作者:崔民娟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