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9篇)

第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在逐渐上升。但与此同时,学校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涵盖了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生受到年龄所带来的理解能力的限制,阅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教育就受到极大重视,在学生综合素质中,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最为重要。而在多种培养方式中,合作学习法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故此,本文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限制,语言理解能力较差,且不具备整体的观念与有效的总结能力。因此在面对一首古诗或较长的双线索小说的阅读材料时,就需要学生进行多方合作,以便他们能够在某一问题上得出一个共同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防止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阔,从而促使其理解诗文核心。然后,要求各小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方式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为他们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奠定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用意,深入体会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由此才能产生自我代入感,提高阅读效率。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并使其对语文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划分一篇文章的层次,并逐层讲解,进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数,但并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无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有效地提取自身所需要的阅读理解知识。且就语文教学而言,个人的学习体验较之学习套路更为重要。因此,将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自身阅读文章时获得的感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彼此交换意见来完善自身观点。例如,在教学讲解《静夜思》时,我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让学生在组内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再由小组派出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以求能够在班级范围内对一个或多个观点达成一致共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实现小组内部的取长补短,又可以使学生在班级范围内提升自我,并进行深入的思考。相对于套路教学,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总结能力。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建立

就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团队合作与个人竞争是互相推进的。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是综合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合作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但同时又在班级范围内进行规则化竞争,这是有利于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建立的。作为小学教师而言,如果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就必须将合作学习引入日常学习中去。学生的年纪还小,集体感与荣誉感刚刚建立,因此他们会非常愿意为了小组的荣誉进行一个高度合作,共同学习。由此可见,将合作学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是合理的,更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体验集体荣誉感,并积极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是极有必要的,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度可行教学办法,能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与其他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另外,还帮助学生建立了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学生从中明白了团队合作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进而将合作学习法应用到更多学科的学习中。毫无疑问,在素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由此就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希.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分析[J].教育,2016(12):00034.

[2]徐火秀.关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梁秀玲 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水步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调动探究的激情;再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究;最后,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人人参与合作互动,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通过品读、辨析、欣赏、评价等个性化的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文本解读、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三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让个性化阅读教学彰显小学语文魅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1创设文本情境,以“品读”悟情悟理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体验,以达到渲染情感氛围,熏陶感情情操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那棵大榕树“绿的耀眼、绿的醉人”,然后自由地轻声“体会读”,再自告奋勇“尝试读”。学生互动评议后,再出示课件“鸟的天堂———榕树”的实景图片,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柔声“示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棵翠绿繁茂的大榕树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手势、体态的引导下,以欢快、沉醉的语调来齐读第8段。这种“品味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作者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又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设计动静结合的课件创设情境。将静态资料彩图和动态影像相结合:狼牙山之战的地形及路线图和五壮士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图,五壮士“顶峰杀敌”“英勇跳崖”两个电影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理解五壮士面临的生死抉择。从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他们的壮志、壮举、壮语,领悟他们崇高壮烈的精神。除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第四段中班长马宝玉的一系列动作。通过个别表演、集体表演,用体态语言和声音语言来加深情感体验,充分感受班长临危不惧、顽强杀敌的威武形象。这样情景交融的创设方式,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有更好的“品读”环境,做到更好地透过文字悟情悟理。

2借助问题探究,以“辨读”欣赏评价

真理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产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增强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如教学《中彩那天》,学生在了解了“那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背景之后,教师即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引导他们大胆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中彩本应该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当汽车被父亲的朋友开走后,父亲又为什么特别高兴?”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很快,学生们就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做人要诚实,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等于拥有了一笔财富。一个人活得要有骨气,人穷志不穷,这才是最宝贵的。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主人公的道德品质的欣赏与评价,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由于每个孩子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答案自然也不尽相同。学生甲认为这“笑”是诸葛亮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学生乙认为,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学生丙则认为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的仁义忠厚,这是一种幽默的笑、赞赏的笑。这些个性化的答案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后得出的独具个性的理解,而讨论分享又让不同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从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笑”字上下功夫,就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个性化阅读在学生思想中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读”拓展思维

新课标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拥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将有两种思想。”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仅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应该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与人合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又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智慧,拓展思维,升华思想。那么在阅读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呢?最重要的当然是“互动”。这不应局限于师生间的互动,更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是生成的,学生幼小的心灵是充满灵动的,他们在阅读中的创意有时会让教师感到“棘手”。例如教学《麻雀》一文中,当学生读到“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时,就有孩子大胆指出文章的作者没有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竟然无动于衷;也有孩子说:要不是老麻雀及时出现,小麻雀也许已经死在猎狗的尖牙下了……孩子们的同情心爆发了,此时的老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屠格涅夫为什么不及时唤回猎狗?后来为什么又唤回了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时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了正确答案:屠格涅夫是个猎人,猎人的心肠都是比较硬的,他的猎枪上常常挂着各种猎物。在他的眼中,猎狗吃麻雀根本不算什么。而这一回,屠格涅夫却被老麻雀的勇敢无畏感动了……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调动探究的激情;再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究;最后,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人人参与合作互动,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通过品读、辨析、欣赏、评价等个性化的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文本解读、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三者的和谐统一。

作者:樊桂荣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等进行提升,需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并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和自主学习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希望为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为了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需要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渗透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书面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自主学习,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想象和质疑,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下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培养

传统机械、重复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并且不能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作用产生更多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进而对学生潜能进行充分激发,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阅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教师:“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为什么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想象和思考,对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发挥,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分享和交流,最终得出结果。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主人公同时拥有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关爱,并且在两种爱的鼓励和鞭策之下前行,因此获得两种不同的评价......”在上述自主阅读学习、讨论及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比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能够从优秀的书籍中汲取思想文化,对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且形成自主阅读的优秀习惯,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1]。

2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阅读教学课堂互动

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更好的培养,教师需要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中,对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激发其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静夜思》一课的阅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差点将月光看成了霜?”、“为什么看到月亮时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并且对自身的看法及感悟进行表述,有的学生:“因为月光和霜真的很像”,有的学生:“因为当时的夜晚很冷”......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将其写在黑板上进行投票,不认同他人答案的学生也可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终教师对答案进行揭晓。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均不应对其进行打击,教师可通过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互动环节和讨论活动的积极性,在互动环节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其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和锻炼[2]。

3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质疑

在想象和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基于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想象、思考甚至质疑。以《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天塌下一块之后产生了哪些灾难?”;学生通过对“......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地被震裂了,出现......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等内容的阅读、思考和想象了解到当时的人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若女娲未能冒着生命危险补天,那么现在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等,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教师能够使学生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想象,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提问、质疑和创新,最终为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奠定基础[3-4]。

4营造适宜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想象、思考和质疑,能够勇敢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教师需要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使阅读教学工作朝着更加和谐、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互动环节及其他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见解。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机会,进而对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等进行了解;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器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动画视频、音乐及图片,营造一种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和情境,教师:“大家觉得小壁虎能成功吗?为什么?”;之后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答案,并且对学生进行“回答得很好”、“你的想法很有趣”等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能够勇于表现自己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

5结束语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渗透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想象和质疑对其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和训练,并且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对阅读教学的优势作用进行更好的发挥。上文已经对创新思维培养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希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海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58):52-53.

[2]陈洪科.新形势下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方法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7):155-155.

[3]吴炳辉.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2):7-7.

[4]黄道富.例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东方教育,2015(5):245-245,246.

作者:薛玉华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

摘要:灵活运用生成性教育,并把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然产生于即兴,却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积淀。让我们努力创设生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

关键词:生成性;课前预设;生成性拓展;案例研讨

语文新课程的课堂动态生成应朝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要在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和练习等语文实践中形成;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课堂生成是不可知的,因为课堂生成的细节我们教师无法预知。因此,笔者提出“在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的思想,即在对发生的意外以教育机智做处理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策略如鱼得水。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本体性原则,即生成性阅读教学要在学生的前理解水平展开。那么,我们如何进行预设内生成性阅读教学呢?

1在预设中生成,于生成中拓展

课堂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它包括学生们的错误、兴奋点的转移、体验的特殊等意外事件,教师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策略,巧妙地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1.1资源参与,生成的情景: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这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中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将这这种方法称之为资源参与情景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使人尴尬的情景,这情景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质,显露出学生个性的弱点、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此种情景,直接说教往往效果不佳,但可以引进资源———名言、唐诗宋词元曲、音乐、美术、图片、影视等等,让资源参与到情景中,用名言说话,用诗歌陶冶性情,用音乐宣泄情绪,用图片震撼心灵,用影视升华情感……效果自然不一让学生在朗读名言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冲突,随后在回到文本中的解读中来,更好地理解预设的目标和重点———懂得“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懂关心爱护他人。因此,资源参与情景策略是生成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1.2转换角色,生成的体验:转换角色体验,即引起学生对文本中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并让学生进入文本中各种各样的角色状态,体验特定角色的内心世界,说出内心独特体验的策略。那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此时,让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兴趣很浓,展开想象,各抒已见,课堂气氛很活跃。“任何阅读都是阅读自己”。转换角色体验就是为学生们提供阅读自己的平台,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一呈现,再适当引导,促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荷花的美,从而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爱美的情趣。因此,转换角色体验,也是生成性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1.3集体智慧,生成的源泉: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意见有分歧时,可以引发孩子们展开激烈的争议,赋予文本的新的意义,这种激烈让集体智慧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在课堂中要发挥争议的价值,引导争议时必须注意于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激发敢于争议的精神。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所以先得激发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其次要注意营造善于争议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保护独特体验的意识,而且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争议,营造便于论辩的条件,以求通过争议,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课堂生成。

2营造“生成性阅读教学“的空间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时时想到“蹲下来”,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把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空间。2.1察颜观色: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总伴随着一些外在的表现:盯着书看了又看,低声读了又读———请勿打扰,还未有答案,正疑惑不解;书放在一边,眼睛看着其它地方———可能走神了,或者正在沉思;下位去,东听西问———与本组其他成员有不同意见,或主意未定,正多方验证;面露喜色,手举得高高———有独家发现,或有重要收获,要一吐为快;几个人读得有声有色,简直旁若无人———悟到了什么,正在体验!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教者可以根据这些外在表现,顺藤摸瓜,捕捉课堂上的各种生成。2.2当好听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认真倾听各小组,各位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闪光因子,要珍视学生的灵气与悟性,也许一句较一般的话,有时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当中可能蕴含着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预设目标吻合的要留意,不同于预设内容的地方也要留意;在争论激烈的地方留意,在专心读书的地方要留意;在好学生身边要留意,在后进生身边也要留意……总之,要努力做到“耳听八方”。2.3平等对话: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时空,运用对话这种精神助产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引发精彩的生成!

3跳出预设追求生成

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一个学生与老师、文本、同伴们的“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进程。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性兴致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跳出预设,追求生成。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意外“,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情感,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灵活运用生成性教育,并把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然产生于即兴,却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积淀。让我们努力创设生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

作者:颜秀侠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阅读感悟能力,就是阅读文章之后内心有所感触而领悟某些事情的能力,它是基于感受之上的更深层次的体会,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感悟”这一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识字、写作和阅读,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满堂灌”的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原先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弊端不断显现,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当以老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中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所感悟和理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理解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的改革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以感悟为导向,以生活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摒弃“教师一人讲,学生不停抄”的教学方式,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应当看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正确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会。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过程中进行摸索,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好语感和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依据学生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内心出发,使其获得独特的感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是其他学科进步的基础,更是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基础。

2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做法

2.1学会朗读:语言的韵律、节奏同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感情,多采用明快紧凑的节奏,所选词语也是清脆响亮的,带有大气之度;深沉婉转的感情,采用平和舒缓的节奏,其音韵柔和。好文章就应该进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多了、会背了,对文章的韵律、节奏、形象和感情自然就能体会出。古代一般的私塾先生教学生,首先就要求学生将课文背下来再进行讲解,正是这一道理。朱光潜先生认为,好诗文就应该熟读成诵、反复吟咏和推敲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脉络和结构,将其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血肉里,等到自己要写文章时,于无意之间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大概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吧。2.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感悟能力。除了注意力集中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外,每学习一篇文章和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好书,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层次、发展路线。通过全文通读,知道文章主旨,还需要进行深层次阅读,划分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所讲述的人物和情节,与自身之前的经历相比较,看看可以悟出哪些道理。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文章的类型和文体,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另外,教师可以点出某些重点语句.

3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江雪》,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白雪皑皑的江上独自垂钓的故事,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学习本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领悟到整首诗的意思,认识到冬日江雪的壮丽景象,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思想感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文,自我体会其中的情感。待教师放置好多媒体和写好相关板书后,让学生全体朗读一遍古诗,并纠正朗读的节奏。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江雪图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诗化作一幅画,并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完毕,可以派出代表当场朗诵,体会情感。朗诵完毕后,教师开始对古诗进行讲解,先是词再是句,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绝”和“灭”二字以及数字的运用效果,冬天里山上没有鸟,路上没有人,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诗人使用“千山”“万径”“绝”“灭”这些词语,将最常见的景象化为不平凡的景象,足以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再阅读古诗,抛出问题: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呢?要求学生阅读并小组讨论。最后,可以进行两件事。第一件事,进行诗人的生平普及,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古诗《江雪》的情感。第二件事,教授学生古诗结构中的音韵。诗中“绝”、“灭”和“雪”三字在古音当中读入声,是这首诗的入声韵。选用入声,正与诗人孤独、悲愤的情感相呼应。这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大大帮助学生对这篇诗文的阅读感悟。

4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悟就是一种创造,是对事物和心的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是基于感受之上的更深层次的体会,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传授和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独特的感悟力,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出语言的情感信息,感悟语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思考,用心领会,咀嚼文字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认识和顿悟,使语文课堂散发出人文的光彩。

作者:马玉萍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

第六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不难看出,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阅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今天我们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个话题共同探讨一下,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重在“读”,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拓展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灵感会异常活跃,心灵的空间会更加开阔,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因此,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正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并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们今天就讲一下“有效阅读”,在讲述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1.1阅读教学只存在于形式,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仍经常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教师经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讲解,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并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导致了一节阅读课堂下来,学生只学会了一些词语解释,课文分段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知从何说起了,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1.2受应试教育以及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只对考试中的考纲重点进行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训练效果不佳。1.3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生活阅历浅,日常生活中又缺乏积累,导致学生语感差、语言表达能力差,一旦遇到阅读理解题,就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制约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现在就引入“有效教学”这个话题。

2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环境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含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和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3.1充分利用好课堂阅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教材这个重要载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灵活的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提出”乌鸦还能用其他的办法来喝水吗?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有的学生就提出使用吸管,还有的同学提出把瓶子打碎了等等,学生们都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本教材的示范性作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单元都代表一种体裁,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题材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在阅读说明文时,重点让学生掌握它的写作手法,很多答案从课文中就能找到,不必对每句话进行理解;而在阅读记叙文中,除了了解它的写作手法外,还要根据上下句的理解来回答问题等。3.2加强和鼓励学生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保证,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把一些好的句子或文摘抄下来,以便于自己在日后写作中用到。如:有的学校非常重视课外阅读这一块,从一年级起,就安排学生每天有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且有课外阅读记录成长手册,教师会定期安排学生交上阅读记录,并评选出这一时期的“阅读之星”,并给予表现好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比如,一个小贴画、一个“赞”字,“你真棒”动画印章、一支铅笔或者一块橡皮,从而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带动了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3.3成立阅读图书角,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成立一个阅读角,学生可以把手中的阅读素材放置过去供其他的同学阅读,然后教师每周可以安排一两节课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心得”,或者“诗歌朗诵会”“个人演讲”等或这样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总之,我们要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及在班中成了阅读图书角等有效途径,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彬 白云艳 单位:辽宁省昌图县毛家店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绘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用绘画法辅助阅读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准确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迪学生体验课文意境,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绘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效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拿着笔,写写画画,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出主意,而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之中来。可是如果引进绘画这一门学科,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脚印是谁的吗?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纷纷举手回答:像竹叶,像梅花,像枫叶,像月牙……此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笔者继续提问:谁来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2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对于有些字词,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月”字时,先在纸上写无数个“月”,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接着像认识人一样介绍这个字胖、这个字瘦、这个字高、这个字矮;然后和学生一起给字“穿上”衣服(即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对文字产生感情,将识字当作认识人一样看待。通过绘画创设这些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文字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再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图1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看看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雨。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3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通过绘画让学生将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表现出来;再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活动绘画通过本身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帮助学生对理解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起到纽带的作用。

4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如《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叙述了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落下去烂掉而迟迟不肯离开,而小鸟的谈话让它欣喜地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落了下来。课文到此结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第二年春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有的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大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树叶在躲寒冷的冬天;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它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玩耍……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柳树》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发挥绘画的作用。文中写了白云、太阳、月亮、星星倒映在池塘里,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先画一画,再想想像什么。请学生想好后,上台画一画,说一说。尽管有些学生的想法幼稚可笑,有的不切合实际,但是他们想象的翅膀已经打开,相信他们今后有机会来到池塘边,或是小河边、湖泊边,看着水中的倒影,一定会绕有兴致地继续他们美好的想象。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绘画这一重要途径,使之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让粉笔盒中的七色粉笔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更具魅力,为学生开拓出一片更轻松愉悦的语文天地。

作者:樊秀芹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通过细读文章,品味每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句子内容的能力。根据现有的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进行初步的理论构想设计,通过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相结合,可以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对信息进行筛选收集和判断,提高现代学生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评价能力和利用能力。学生的知识更新周期较为频繁,为了更好地去应对接下来的学习,学生需要养成长期的阅读学习习惯。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现状

1.1学生泛读现象严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泛读现象,这些学生习惯性的阅读所有的材料,但是并不喜欢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思考。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根本对阅读没有兴趣,她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将每一个文字都进行仔细的阅读,但是并不知道这些文字在说什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逐渐的去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打发时间,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文章中的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侧面的去揭示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差问题,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去考究阅读的本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真正的去实现阅读教学的意义,有助于信息素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提升。1.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主要以学生为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深刻的意识到文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解读。老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进行解读,有的时候会过多的将文本的含义复杂化,使学生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文章中的解读意思。老师要逐渐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主的去对文本进行解读,可能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即使是这样,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日后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去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调动起学生对于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引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在秋姑娘的信中,教师首先可以去介绍秋姑娘的模样。问同学秋姑娘的样貌如何,首先学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其次便会思考秋姑娘的模样。通过进一步的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可以更好地去导入学生的好奇。在接触语文阅读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基础能力,这样才可以为以后得语文学习中打下夯实的基础。面向复杂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选择最终的阅读主旨,通过阅读去提升学生对于整个文本的感知能力。2.2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不可将自己的地位放置过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思考,并不是有教室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灵活选择能力,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对于教学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处理,在提升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对于阅读的文本进行交替,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主体基础能力。2.3把握细读的重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把握整体文章,结合文章中所隐藏的线索,以及作者所融入的感情,全面的将文章进行整体的融合。比如说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蔺相如建立了许多功绩,赵王拜蔺相如为相,廉颇由于嫉妒故意去叼难蔺相如。如果只对文章进行前半截的阅读,学生们可能会认为廉颇这个人心胸非常的狭窄,但是如果对整体文章进行阅读之后,我们发现廉颇这个人敢作敢当,是一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整体的内容,切记万万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很容易导致读者偏离文章主旨,是学生不能够在总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真正主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自身独特的规律,语文阅读都作为其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不能简单地将阅读理解为固定模式的发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有助于信息素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提升。2.4品味文章的细节: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的阅读,就可以把握整体文章的感情走向,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章的空白之处,我们需要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文章的空白之处所隐藏的含义,通过挖掘这些细节之处,可以挖掘出文章的最精彩的地方。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量,通过一个个生动趣味的小故事,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语文阅读的学习之中,在阅读中通过故事的引入,然后潜移默化的将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2.5重视文章的艺术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作者独特的文章艺术特点,文章的艺术特点也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文章的艺术特点通常会通过修辞手法来进行表现,可以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长期的阅读习惯可以养成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文章的艺术特点,学会如何的去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可以高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对教学文本经过细致的阅读,可以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水平。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去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细读过程中的学习水平,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稳定发展。从教学文本细读现状入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教学进度延缓。为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要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阅读教学文本,更加细致的去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2,22(03)

[2]张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3,05(08)

作者:赵宁宁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崔韩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的首要任务就是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思维,学习语言。它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这是其它学科不能够替代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文字训练加强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改革

近些年全国各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近些的如火如荼,海量阅读的“语文主题阅读”以及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理念让教师们更容易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让学生们可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主题阅读把一个单元作为单位,把教材当中单元内容和通单元主题有关的课外阅读内容组合,就会成为一个“大单元”系统。这种教学方法容量大,密度高,利于学生系统的进行思维重组与知识架构。立足课堂,根据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读写结合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吸收。倾吐合乎法度与否,和吸收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语文教学当中,读和写起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策略,也是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文本的引领作用,深化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应当怎样抓住读写结合点,举个例子说明,例如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以重点给学生渗透春夏秋冬这样的写作顺序,并细致描述那些有特点的景物。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在对《碧水丹山话武夷》与《烟台的海》这两课时进行拓展阅读的时候,可以给出不同的阅读提示:“文章是抓住了哪几种景物对武夷山进行描写的”,“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烟台的海”。当学生对关于写景的文章做了大量阅读以后,就会懂得在写景的时候应当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还要根据一定的顺序,这样有利于促使孩子掌握写作技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做到五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与学科情感;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关注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与内容的革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只有教师们做到这五个关注,才更容易让学生投入到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中。

2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比较进行拓展阅读

2.1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读:在同一主题作品中体现的“作品风格”,能够涵盖一个人或流派作品表现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思想特点,而在语文教学当中这正是需要特别特别关注的地方。例如对比《海内第一桥》和《赵州桥》两篇文章,虽然它们都是说明文,但是《赵州桥》重点抓住了赵州桥的外形进而突出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与雄伟,《海内第一桥》主要是从洛阳桥的“天下奇”对它独一无二的制造过程加以体现,突出了“海内第一”这一主题。不同的写作视角给读者所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2.2由古及今进行比较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由“白话文”进入“古文”学习的方式。在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文章是从经典古文改编而来的,可是如果教师只带领学生在现代文中做“听、说、读、写”式的训练与解读,就会脱离文言文这文本的母体。采用由“白话文”进入“古文”学习的方式进行拓展实质上是一种对文学本源的探寻,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它能够产生的意义是一篇简单的文言文阅读所无法比较的。

3在阅读过程中抓住点面进行拓展阅读

3.1由一篇课文到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作为一个有思考的阅读者会有一种读之如渴、追本求末的阅读期待。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是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把握学情,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之前关注学生有什么疑问或是想要了解什么,抓住学生的需求点。教师以此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除了能够让阅读教学动力充足、方向明确,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求知。教材中由一篇课文到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有很多元素,教师掌握好这一元素,就会推动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讲到法布尔的《蜜蜂》这篇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学完本课后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够从《昆虫记》中感受到作者为了研究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对昆虫研究的热爱,教师可以把此书定为全班共读的一个书目,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讲给学生听。3.2由“一段文、一句诗”到阅读整篇文、整首诗的拓展阅读:这种拓展方式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们对教材的某些特定文化点与知识点进行重组、延伸、升华和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和“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会产生一种“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窥一斑可见全豹”的化学反应。例如“富饶美丽的祖国”这一课时,其中有五句描写景物的古诗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每句诗所在的诗篇整首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诵读以后对以前积累的古诗会起到巩固作用,对陌生的诗又会产生整体感知。这样做除了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还能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3以“人物”作为核心进行多重视角的拓展阅读:例如在讲解《孔子拜师》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先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讲述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帮助学生们全面的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样多角度,视角多样,题材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集中地、系统地、多元地、了解孔子,从而在心中建构起一个“孔子”形象。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也便于我们“以文带文”,进行“主题阅读”。

参考文献

[1]梁为丽;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2]赵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雷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关巧;试析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小学语文教学[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张成蓉;谈谈儿童语言与小学语文教学[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作者:谢述玲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